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渗透着担当教育,可以说担当教育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具体要求。实践证明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很好地服务社会,还要激发学生谋划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追求,培养有担当的人。
【关 键 词】 历史教育;担当;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担当精神应该是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担当精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担当精神
1. 何谓担当精神?“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承担并负起责任、敢于承担责任,有魄力”。
2.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担当精神。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们学习陶行知不仅要了解他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方法,更应该学习他投身教育救国救民的担当精神。首先陶行知献身教育的事迹中体现担当精神。陶行知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时代赋予了他们的“担当”即为挽救中国命运的思维。为救国救民,陶行知17岁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但不久就退学,于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并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这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其次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体现了担当精神。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之一的“平民教育”中,他说:“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由此可见,这种“平民教育”理论就渗透着“担当”二字。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历史教育应重视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
1. 目前学生担当精神的缺失及其成因分析。目前学生担当精神的缺失,单从历史教学角度来说,主要与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新课改虽然推行了数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目前历史教学中仍然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书本死的知识点,以应付各种考试,能考取高分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结果。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关心或者说没有时间关心其他的事情,包括身边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心。
2. 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可行性。首先历史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优势学科。其次,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担当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担当精神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关照下的历史课堂——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情感教育法:比如在讲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时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教师预先创设恰当的情景,语调激昂,语言流畅,刺激学生萌发爱国热情,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其二,榜样示范法: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作用。“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喜欢老师,自然就对这门学科有了学习兴趣。而教师本身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担当教育的有益资源。
2. 深入发掘教材,充分利用适合的素材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历史教材中富含高中生担当精神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不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在使用这些素材时教师必须经过筛选、补充和深化,使之成为适合的材料。
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这就要求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能够以合作者眼光观察人、分析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彼此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可以相互帮助,为本组的共同进步担当起责任来。
时代呼唤高扬理想、勇担责任、大胆创新的人才,时代也赋予了历史教育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使命,因此,历史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高度重视培养引领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担当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国华. 陶行知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兆林. 学会负责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J]. 中国教育学刊,2003(4).
[3] 赵荣.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担当教育[J]. 教学研究,2013(3).
【关 键 词】 历史教育;担当;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担当精神应该是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担当精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担当精神
1. 何谓担当精神?“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承担并负起责任、敢于承担责任,有魄力”。
2.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担当精神。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们学习陶行知不仅要了解他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方法,更应该学习他投身教育救国救民的担当精神。首先陶行知献身教育的事迹中体现担当精神。陶行知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时代赋予了他们的“担当”即为挽救中国命运的思维。为救国救民,陶行知17岁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但不久就退学,于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并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这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其次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体现了担当精神。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之一的“平民教育”中,他说:“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由此可见,这种“平民教育”理论就渗透着“担当”二字。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历史教育应重视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
1. 目前学生担当精神的缺失及其成因分析。目前学生担当精神的缺失,单从历史教学角度来说,主要与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新课改虽然推行了数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目前历史教学中仍然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书本死的知识点,以应付各种考试,能考取高分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结果。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关心或者说没有时间关心其他的事情,包括身边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心。
2. 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可行性。首先历史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优势学科。其次,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担当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担当精神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关照下的历史课堂——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情感教育法:比如在讲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时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教师预先创设恰当的情景,语调激昂,语言流畅,刺激学生萌发爱国热情,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其二,榜样示范法: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作用。“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喜欢老师,自然就对这门学科有了学习兴趣。而教师本身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担当教育的有益资源。
2. 深入发掘教材,充分利用适合的素材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历史教材中富含高中生担当精神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不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在使用这些素材时教师必须经过筛选、补充和深化,使之成为适合的材料。
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这就要求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能够以合作者眼光观察人、分析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彼此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可以相互帮助,为本组的共同进步担当起责任来。
时代呼唤高扬理想、勇担责任、大胆创新的人才,时代也赋予了历史教育培育学生担当精神的使命,因此,历史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高度重视培养引领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担当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国华. 陶行知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兆林. 学会负责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J]. 中国教育学刊,2003(4).
[3] 赵荣.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担当教育[J]. 教学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