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创作和演奏风格特点的代表作之一,练习曲《叹息》有着层次丰富的音乐织体,弹奏其作品几近达到了管弦乐队的效果。这篇论文以钢琴曲《叹息》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每部分的分解和弦和用到的钢琴演奏技巧,并选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片段作为谱例应用到即兴伴奏中,希望以即兴伴奏中织体——分解和弦的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其中的钢琴伴奏部分都由本人编写,供参考。
[关键词]练习曲《叹息》;分解和弦;即兴伴奏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114-04
[作者简介]周思铭(1996— ),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人,是19世纪浪漫乐派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被人们尊称为“钢琴演奏之王”。他不仅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还是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李斯特将浪漫派钢琴音乐推到了最高点。
李斯特一生都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他尽力地挖掘钢琴的表现潜能,追求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他许多作品中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并在华丽复杂的技巧中融入了其深厚的情感和歌唱性的旋律,使许多枯燥的钢琴作品体裁,如练习曲有着其独特的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使其更容易被听者所接受,他留下的钢琴作品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非常值得后人分析、学习和应用。
练习曲《叹息》(Un Sospiro),又名《大海》,创作于1849年,是李斯特创作阶段的中期——在魏玛的创作成熟期,在此期间他的创作鲜明地为我们展现了他创新的许多钢琴织体表现手段。他对于单一的织体技巧,如音阶、琶音、双音等有了一些新的改造,他创作的作品如这首练习曲一般,使用了大量的和弦,琶音,三、六度音阶进行,等等。
乐曲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即兴性,钢琴的技术性和旋律性达到了统一。乐曲开始通过两只手交替的琶音来演奏,似断非断的主旋律出現在其中,好似在汪洋的大海中不时溅起的一串串浪花,连绵不断地诉说着一个如歌唱般的故事;旋律忽高忽低,每乐句的结尾处仿佛小船在黑暗中因看不到终点而发出的一声叹息,恬静,和缓,神秘。紧跟着双音八度出现,情绪发生了转变,由从前的静谧变成狂风暴雨,小船开始动荡不安,音响给人以紧张不安定的感觉,一番冲突矛盾过后,华彩段落结束了这场争斗,从强到弱,如安抚般,海面逐渐恢复平静。小船变得精疲力竭,无精打采地在海面上继续游荡,二分音符的波音相继出现,海浪逐渐变得越来越大,浪花溅起得也越来越多,气氛比之前更为紧张,紧跟着起伏更大的华彩段落随之而来,一阵浪涛涌来,平息了这场海上风暴。最后恢复一开始的双手交替的琶音,海面终于回归平静,云雾慢慢散开,天空中出现了一缕缕阳光照在小船之上,好似刚刚的暴风雨从未出现过一样,但小船还在缓缓前行着,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彼岸。练习曲《叹息》中大量使用分解和弦来描写大海各式各样的变化。下面分析分解和弦的定义和风格特点,并在乐曲基础上对其配置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一、练习曲《叹息》的主要伴奏织体——分解和弦
我们日常为歌曲伴奏,只有和声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和声融入其中,并结合歌曲本身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才可以算是基本上完成一首歌曲的伴奏。“织体”指“音型”,是和声的具体组织形式。“伴奏织体”是指伴奏声部中各个结构层次的纵向组织形态与横向运动形态,是伴奏创作的综合表现手段。[1]同一个和弦可以用多种伴奏织体呈现出来,而伴奏织体的基本形式大概可分为三类:和弦式伴奏织体、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其中,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早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就已经被使用,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更被广泛应用。分解和弦伴奏织体是指在和弦式伴奏织体的基础上,将和弦中的音依次出现的伴奏形式。[2]李斯特本人创作的旋律曾被人评价“旋律优美但不够深沉、真情不足”,但是这一缺点被李斯特设计的无数独特的音乐伴奏织体所弥补,使得他创作的许多曲目成为经典优秀的作品。许多学生如今弹奏即兴伴奏时觉得旋律过于单调普通,伴奏织体不会选用,对于这首钢琴作品织体的了解和浅析,希望可以直观地从《叹息》中认识和学会使用其中的即兴伴奏音型——分解和弦。这首乐曲中大量使用的织体为琶音,基本上琶音的使用贯穿了全曲,而琶音属于分解和弦的一种,分解和弦也是被人们使用的最普遍的伴奏音型。所以下文主要分析《叹息》每部分的伴奏织体,并选用中小学音乐课本的歌曲作为谱例,对即兴伴奏手法进行应用。
伴奏织体的选用与歌曲的音乐风格密切相关。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常常被用于优美、缓慢、抒情的歌曲中,所以很多人误认为,分解和弦的使用只能局限于这类音乐风格特点的歌曲中,以至于很多初学者一遇到有着宏伟气势的歌曲或是欢快活泼的歌曲时,学过的分解和弦通通没有了用武之地。但实际上,分解和弦可以用于大部分歌曲中,它不是只局限在一个简单的缓慢的音乐风格里,分解和弦织体有着自己独到的变化:节奏、音区以及走向。弹奏分解和弦时的节奏和速度,我们可根据弹奏的歌曲音乐风格来不断调整,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长可短。分解和弦织体可分为密集位置和开放位置两大类型,一类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一类音域超过一个八度。虽然弹奏分解和弦的音区通常在中音区,但我们也可以根据歌曲音乐形象的不同对音区做适时调整,例如可以移到低音区或高音区,也可以把音区进行扩展,等等。所以,分解和弦不仅适用于抒情歌曲,同样适用于宽广壮阔、活泼欢快等类型的歌曲。
二、单手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
单手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方法可分为左手弹奏分解和弦和右手弹奏分解和弦,以下将分别详细阐述其用法。
(一)左手分解和弦
如谱例1所示,27小节右手是旋律声部,左手为伴奏部分。右手具体来说是八度形式的旋律,开始是A大调逐渐转向了f小调。这里的音乐风格是激动而热烈的,右手八度作为主旋律,虽然谱面上并未表明需要连奏,但是旋律在演奏时要求连贯。所以右手的八度把位很关键,手腕手臂的力量要保持贯通,演奏双音的两根手指要贴键同一速度和力度去弹,依次利用手腕、小臂的力量从27小节开始不断加强加快再逐渐渐弱渐慢。左手这时作为伴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音区在左手上跨度较大,要求左手的每根手指必须保证力量和节奏的均衡性和统一性。左手始终随着右手的旋律去演奏,总体力度要较右手弱一些,用指尖贴键的方式去演奏琶音。为了避免左手过于僵硬,手腕要放松,弹奏时提前找到将要弹奏音符的位置,用手腕带着手指连奏,多加练习。 右手旋律左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是即兴伴奏中最普遍简单的手法,如果旋律过于单一普通,那么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就起到了作用,成为突出旋律音乐形象的重要体现者。而且伴奏部分在左手上,在音响听觉上一般不会与旋律争主导位置,让人明显感觉到左手的伴奏是为右手旋律内容服务的。
谱例2为应用实例《剪羊毛》片段,歌曲的主旋律为右手弹奏,左手为分解和弦,是一首儿童歌曲。为了与歌曲的风格特点相呼应,我在这里使用的伴奏音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突出简单明了的特点,音区上相对较短,在一个八度之内。在左手伴奏的演奏上,我采用断奏奏法,用手指指尖跳音去弹奏伴奏声部,尽量弹出有弹性、灵敏、快速但轻巧的声音,使伴奏的歌曲具有欢愉、跳躍、活泼的风格特点,表现了剪羊毛工人们娴熟、灵活的动作。
(二)右手分解和弦
在这里右手变成了伴奏,左手开始演奏主旋律,与前面左右手位置进行了互换。右手这里是六连音的分解和弦,中间镶嵌着三度的双音,音区较之前扩展并升高了,音乐风格更为激烈,冲动甚至鲁莽,演奏要求声音音色较之前更为饱满,落键果断的同时,音与音之间要连贯,弹奏每个乐句都要求一气呵成,这里使用了轮指和连音的演奏技巧,手腕保持平稳、放松,手指要灵活,触键速度与力度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力量不平均导致琶音或重或轻,用上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手臂顺着音区的移位自然地移动调整。30小节右手弹奏力度应由弱至强再由强到弱,为左手的旋律渲染激烈紧张的气氛,呈现海面波澜壮阔,雄伟的气势和场面。左手的中声部为八度主旋律,左手这时应起主导作用,突出八度和弦,力度很强,谱面上还标注了强调,加重音的记号,所以要求左手在演奏八度时使用大臂甚至全身的力量,每个乐句的主旋律音量不断提升,触键不断加深加厚,落键坚定迅速,力量向琴键斜下方弹奏,让声音听起来浑厚、大气、沉稳,像是全曲的基调,给人一种安定可靠的支撑感。
上述片段右手为伴奏分解和弦,左手为主旋律,即兴伴奏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普遍的现象是左手的主旋律在中低音区,右手在高音区。钢琴的中低音区音色深厚,力度变化明显,使得主旋律变得深情、具有诗意和哲理性,而高音区音色纯净轻巧、清澈通透,对乐曲气氛的渲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谱例4为歌曲《雪绒花》的第一乐句,歌曲的主旋律在中低音区,右手为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中速。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经典歌曲,是电影中男主人公为了表达对国家的敬意而唱的一首歌曲。左手手指立稳,手掌用力,触键深一些,在钢琴中低音区上奏出深沉、有力度如男主人公音色一般低沉、宽厚、歌唱性的旋律,右手手指放平,手指触键面积大一些,让声音听起来轻缓柔和一些,用连奏的方法弹出分解和弦伴奏织体,用手腕带动手掌,平缓连贯地、不间断地弹奏出每个音符,最后每小节加入踏板,使声音整体上充满共鸣,如回声一般,仿若通过微小的雪花一下子回忆到了从前的无数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浓浓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三、双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
如谱例5呈现的这般,乐曲大篇幅的伴奏织体——分解和弦都是由左右手交替完成的,一连串快速密集的琶音演奏过后,仿佛海面上的一阵小的海浪经过,给人一种水面的流动之感,刻画了沉思叹息的音乐形象。每一拍都是由七连音构成,琶音的跑动和主旋律都是左右手共同完成的,如何保持平稳的衔接伴奏和旋律是至关重要的。在演奏伴奏分解琶音时,左右手应贴键,每个音符在琴键上的位置用指尖轻轻地通过手腕小幅度地转动连过去,大拇指容易在快速演奏时强出来,所以,在平时练习中开始应注意每个音的落键、音与音之间的速度和力度是相等的。在之后的练习中,从每一个连线的最低音到最高音再逐渐从弱至强,加强音乐的和谐性和流畅性。但伴奏始终是为旋律起辅助作用的,要一直保持在一定的弱的力度之内。
无论旋律还是伴奏都是由双手共同完成的,在很多即兴伴奏的作品中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不过多用于舒缓、歌唱流动性较大的歌曲中,对弹奏者的钢琴演奏水平要求较高,双手配合的伴奏织体与主旋律应浑然一体。织体与旋律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纵向上突出旋律音,伴奏声部不要压过旋律部分,在钢琴上奏出连绵不断的感觉。
谱例6为歌曲《小白船》片段,中速,是一首朝鲜儿歌。同上述《叹息》的片段一样,歌曲的主旋律与分解和弦的伴奏由双手共同完成,双手弹奏时伴奏部分力度强弱应随着旋律部分的起伏变化而不断做小幅度的调整。高音部分的旋律优美具歌唱性,分解和弦贯穿于高中低音区,音型舒展宽广辽阔,歌曲旋律有了分解和弦伴奏织体的填充显得更具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白船”在银河里慢慢摇曳,白云在蓝天中随风飘行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人们对天空的无限遐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结 语
“钢琴即兴伴奏”这一名词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课程标准的重大改革、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越来越焕发其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成为一门无可替代的独立学科。同时在钢琴水平日益繁荣发展的时代,对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的学生等音乐从事人员来说,集钢琴演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于一身的要求是大势所趋。深入从钢琴家的名作中挖掘即兴伴奏分解和弦织体的编配方法,开阔视野,也让更多人运用新的理念,了解身边可以自学的“即兴伴奏钢琴曲”《叹息》,以期实现提高钢琴即兴配置水平的目标。
注释:
[1]冯德钢.钢琴即兴伴奏新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
[2]张 薇.钢琴即兴伴奏技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59.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练习曲《叹息》;分解和弦;即兴伴奏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114-04
[作者简介]周思铭(1996— ),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人,是19世纪浪漫乐派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被人们尊称为“钢琴演奏之王”。他不仅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还是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李斯特将浪漫派钢琴音乐推到了最高点。
李斯特一生都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他尽力地挖掘钢琴的表现潜能,追求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他许多作品中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并在华丽复杂的技巧中融入了其深厚的情感和歌唱性的旋律,使许多枯燥的钢琴作品体裁,如练习曲有着其独特的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使其更容易被听者所接受,他留下的钢琴作品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非常值得后人分析、学习和应用。
练习曲《叹息》(Un Sospiro),又名《大海》,创作于1849年,是李斯特创作阶段的中期——在魏玛的创作成熟期,在此期间他的创作鲜明地为我们展现了他创新的许多钢琴织体表现手段。他对于单一的织体技巧,如音阶、琶音、双音等有了一些新的改造,他创作的作品如这首练习曲一般,使用了大量的和弦,琶音,三、六度音阶进行,等等。
乐曲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即兴性,钢琴的技术性和旋律性达到了统一。乐曲开始通过两只手交替的琶音来演奏,似断非断的主旋律出現在其中,好似在汪洋的大海中不时溅起的一串串浪花,连绵不断地诉说着一个如歌唱般的故事;旋律忽高忽低,每乐句的结尾处仿佛小船在黑暗中因看不到终点而发出的一声叹息,恬静,和缓,神秘。紧跟着双音八度出现,情绪发生了转变,由从前的静谧变成狂风暴雨,小船开始动荡不安,音响给人以紧张不安定的感觉,一番冲突矛盾过后,华彩段落结束了这场争斗,从强到弱,如安抚般,海面逐渐恢复平静。小船变得精疲力竭,无精打采地在海面上继续游荡,二分音符的波音相继出现,海浪逐渐变得越来越大,浪花溅起得也越来越多,气氛比之前更为紧张,紧跟着起伏更大的华彩段落随之而来,一阵浪涛涌来,平息了这场海上风暴。最后恢复一开始的双手交替的琶音,海面终于回归平静,云雾慢慢散开,天空中出现了一缕缕阳光照在小船之上,好似刚刚的暴风雨从未出现过一样,但小船还在缓缓前行着,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彼岸。练习曲《叹息》中大量使用分解和弦来描写大海各式各样的变化。下面分析分解和弦的定义和风格特点,并在乐曲基础上对其配置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一、练习曲《叹息》的主要伴奏织体——分解和弦
我们日常为歌曲伴奏,只有和声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和声融入其中,并结合歌曲本身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才可以算是基本上完成一首歌曲的伴奏。“织体”指“音型”,是和声的具体组织形式。“伴奏织体”是指伴奏声部中各个结构层次的纵向组织形态与横向运动形态,是伴奏创作的综合表现手段。[1]同一个和弦可以用多种伴奏织体呈现出来,而伴奏织体的基本形式大概可分为三类:和弦式伴奏织体、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其中,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早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就已经被使用,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更被广泛应用。分解和弦伴奏织体是指在和弦式伴奏织体的基础上,将和弦中的音依次出现的伴奏形式。[2]李斯特本人创作的旋律曾被人评价“旋律优美但不够深沉、真情不足”,但是这一缺点被李斯特设计的无数独特的音乐伴奏织体所弥补,使得他创作的许多曲目成为经典优秀的作品。许多学生如今弹奏即兴伴奏时觉得旋律过于单调普通,伴奏织体不会选用,对于这首钢琴作品织体的了解和浅析,希望可以直观地从《叹息》中认识和学会使用其中的即兴伴奏音型——分解和弦。这首乐曲中大量使用的织体为琶音,基本上琶音的使用贯穿了全曲,而琶音属于分解和弦的一种,分解和弦也是被人们使用的最普遍的伴奏音型。所以下文主要分析《叹息》每部分的伴奏织体,并选用中小学音乐课本的歌曲作为谱例,对即兴伴奏手法进行应用。
伴奏织体的选用与歌曲的音乐风格密切相关。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常常被用于优美、缓慢、抒情的歌曲中,所以很多人误认为,分解和弦的使用只能局限于这类音乐风格特点的歌曲中,以至于很多初学者一遇到有着宏伟气势的歌曲或是欢快活泼的歌曲时,学过的分解和弦通通没有了用武之地。但实际上,分解和弦可以用于大部分歌曲中,它不是只局限在一个简单的缓慢的音乐风格里,分解和弦织体有着自己独到的变化:节奏、音区以及走向。弹奏分解和弦时的节奏和速度,我们可根据弹奏的歌曲音乐风格来不断调整,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长可短。分解和弦织体可分为密集位置和开放位置两大类型,一类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一类音域超过一个八度。虽然弹奏分解和弦的音区通常在中音区,但我们也可以根据歌曲音乐形象的不同对音区做适时调整,例如可以移到低音区或高音区,也可以把音区进行扩展,等等。所以,分解和弦不仅适用于抒情歌曲,同样适用于宽广壮阔、活泼欢快等类型的歌曲。
二、单手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
单手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方法可分为左手弹奏分解和弦和右手弹奏分解和弦,以下将分别详细阐述其用法。
(一)左手分解和弦
如谱例1所示,27小节右手是旋律声部,左手为伴奏部分。右手具体来说是八度形式的旋律,开始是A大调逐渐转向了f小调。这里的音乐风格是激动而热烈的,右手八度作为主旋律,虽然谱面上并未表明需要连奏,但是旋律在演奏时要求连贯。所以右手的八度把位很关键,手腕手臂的力量要保持贯通,演奏双音的两根手指要贴键同一速度和力度去弹,依次利用手腕、小臂的力量从27小节开始不断加强加快再逐渐渐弱渐慢。左手这时作为伴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音区在左手上跨度较大,要求左手的每根手指必须保证力量和节奏的均衡性和统一性。左手始终随着右手的旋律去演奏,总体力度要较右手弱一些,用指尖贴键的方式去演奏琶音。为了避免左手过于僵硬,手腕要放松,弹奏时提前找到将要弹奏音符的位置,用手腕带着手指连奏,多加练习。 右手旋律左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是即兴伴奏中最普遍简单的手法,如果旋律过于单一普通,那么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就起到了作用,成为突出旋律音乐形象的重要体现者。而且伴奏部分在左手上,在音响听觉上一般不会与旋律争主导位置,让人明显感觉到左手的伴奏是为右手旋律内容服务的。
谱例2为应用实例《剪羊毛》片段,歌曲的主旋律为右手弹奏,左手为分解和弦,是一首儿童歌曲。为了与歌曲的风格特点相呼应,我在这里使用的伴奏音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突出简单明了的特点,音区上相对较短,在一个八度之内。在左手伴奏的演奏上,我采用断奏奏法,用手指指尖跳音去弹奏伴奏声部,尽量弹出有弹性、灵敏、快速但轻巧的声音,使伴奏的歌曲具有欢愉、跳躍、活泼的风格特点,表现了剪羊毛工人们娴熟、灵活的动作。
(二)右手分解和弦
在这里右手变成了伴奏,左手开始演奏主旋律,与前面左右手位置进行了互换。右手这里是六连音的分解和弦,中间镶嵌着三度的双音,音区较之前扩展并升高了,音乐风格更为激烈,冲动甚至鲁莽,演奏要求声音音色较之前更为饱满,落键果断的同时,音与音之间要连贯,弹奏每个乐句都要求一气呵成,这里使用了轮指和连音的演奏技巧,手腕保持平稳、放松,手指要灵活,触键速度与力度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力量不平均导致琶音或重或轻,用上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手臂顺着音区的移位自然地移动调整。30小节右手弹奏力度应由弱至强再由强到弱,为左手的旋律渲染激烈紧张的气氛,呈现海面波澜壮阔,雄伟的气势和场面。左手的中声部为八度主旋律,左手这时应起主导作用,突出八度和弦,力度很强,谱面上还标注了强调,加重音的记号,所以要求左手在演奏八度时使用大臂甚至全身的力量,每个乐句的主旋律音量不断提升,触键不断加深加厚,落键坚定迅速,力量向琴键斜下方弹奏,让声音听起来浑厚、大气、沉稳,像是全曲的基调,给人一种安定可靠的支撑感。
上述片段右手为伴奏分解和弦,左手为主旋律,即兴伴奏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普遍的现象是左手的主旋律在中低音区,右手在高音区。钢琴的中低音区音色深厚,力度变化明显,使得主旋律变得深情、具有诗意和哲理性,而高音区音色纯净轻巧、清澈通透,对乐曲气氛的渲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谱例4为歌曲《雪绒花》的第一乐句,歌曲的主旋律在中低音区,右手为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中速。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经典歌曲,是电影中男主人公为了表达对国家的敬意而唱的一首歌曲。左手手指立稳,手掌用力,触键深一些,在钢琴中低音区上奏出深沉、有力度如男主人公音色一般低沉、宽厚、歌唱性的旋律,右手手指放平,手指触键面积大一些,让声音听起来轻缓柔和一些,用连奏的方法弹出分解和弦伴奏织体,用手腕带动手掌,平缓连贯地、不间断地弹奏出每个音符,最后每小节加入踏板,使声音整体上充满共鸣,如回声一般,仿若通过微小的雪花一下子回忆到了从前的无数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浓浓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三、双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
如谱例5呈现的这般,乐曲大篇幅的伴奏织体——分解和弦都是由左右手交替完成的,一连串快速密集的琶音演奏过后,仿佛海面上的一阵小的海浪经过,给人一种水面的流动之感,刻画了沉思叹息的音乐形象。每一拍都是由七连音构成,琶音的跑动和主旋律都是左右手共同完成的,如何保持平稳的衔接伴奏和旋律是至关重要的。在演奏伴奏分解琶音时,左右手应贴键,每个音符在琴键上的位置用指尖轻轻地通过手腕小幅度地转动连过去,大拇指容易在快速演奏时强出来,所以,在平时练习中开始应注意每个音的落键、音与音之间的速度和力度是相等的。在之后的练习中,从每一个连线的最低音到最高音再逐渐从弱至强,加强音乐的和谐性和流畅性。但伴奏始终是为旋律起辅助作用的,要一直保持在一定的弱的力度之内。
无论旋律还是伴奏都是由双手共同完成的,在很多即兴伴奏的作品中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不过多用于舒缓、歌唱流动性较大的歌曲中,对弹奏者的钢琴演奏水平要求较高,双手配合的伴奏织体与主旋律应浑然一体。织体与旋律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纵向上突出旋律音,伴奏声部不要压过旋律部分,在钢琴上奏出连绵不断的感觉。
谱例6为歌曲《小白船》片段,中速,是一首朝鲜儿歌。同上述《叹息》的片段一样,歌曲的主旋律与分解和弦的伴奏由双手共同完成,双手弹奏时伴奏部分力度强弱应随着旋律部分的起伏变化而不断做小幅度的调整。高音部分的旋律优美具歌唱性,分解和弦贯穿于高中低音区,音型舒展宽广辽阔,歌曲旋律有了分解和弦伴奏织体的填充显得更具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白船”在银河里慢慢摇曳,白云在蓝天中随风飘行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人们对天空的无限遐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结 语
“钢琴即兴伴奏”这一名词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课程标准的重大改革、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越来越焕发其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成为一门无可替代的独立学科。同时在钢琴水平日益繁荣发展的时代,对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的学生等音乐从事人员来说,集钢琴演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于一身的要求是大势所趋。深入从钢琴家的名作中挖掘即兴伴奏分解和弦织体的编配方法,开阔视野,也让更多人运用新的理念,了解身边可以自学的“即兴伴奏钢琴曲”《叹息》,以期实现提高钢琴即兴配置水平的目标。
注释:
[1]冯德钢.钢琴即兴伴奏新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
[2]张 薇.钢琴即兴伴奏技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59.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