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提出要教育孩子讲道理可从四方面入手: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对孩子采取适宜的惩罚;对孩子适时适宜地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张有弛。
关键词: 讲道理 规则 惩罚 教育 张弛有度
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好胜、表现欲望强烈,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渴望得到大人的表扬和肯定,甚至是不肯定的注意,比如批评或指责。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可是常常碰到不听话的孩子,但仔细观察他们不听话的表现,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不听话有时是故意的,他们犯错的动机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理由,那就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千万不要直接指责孩子,而是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孩子,让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并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讲道理呢?
一、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
合理的规则应当是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的、可以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益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会不断地试探父母、老师对规则的底线,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擦边球或故意犯规,想看看长辈是如何反应的。如果第一次没有合理的规则制约他,他们就会将你所讲的规则视作无效规则。所以我认为对孩子合理的规则必须有以下特点:
(一)规则是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的、可以做到的。
未知世界对孩子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充满诱惑的,由于好奇心所致,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违犯常规的事,而大人往往会以一些规则来约束他们。但要实施有效,这些规则必须是孩子乐意接受和可以做到的。比如:我们要求孩子有客人来访时自己玩,不随意打断大人谈话。那么就要先给朋友介绍自己的孩子:这是我儿子,他叫……。让朋友去问他的年龄,有没有上幼儿园?在大班还是小班等,在孩子得到关注,其心理需求得到部分满足时,你再和气地对孩子说,现在阿姨跟妈妈有事要谈,你可不可以自己去看图书?让爸爸给你讲故事听?或跟邻家的同伴玩会儿积木?(用商量口气,而不是命令语气)这时你的要求他一定会乐意服从,不会再随意打断大人的谈话或故意捣乱。
(二)相对时间内规则不能太多,要适量。
孩子自制力较差,自控时间相对较短,如果在一定时间对孩子提出过多要求,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导致他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也许还会因此而产生逆反行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三岁的儿子和爷爷奶奶住了几天,从那以后,他天天要求和爷爷奶奶住,问他原因,他说:“在爷爷家我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很开心,在咱们家你要我按时睡觉,睡前还不能吃东西,不能看电视,我不想过去。”知道原因后,我先对他说:“你和爷爷睡可以,但是你必须听话,9点上床。”他如愿地在爷爷家睡了。过了两天,我又对他说:“要想在爷爷家睡,在睡前不能吃东西。”再过几天,我对他说:“在爷爷家上网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能超过一小时。”没想到儿子竟对我说:“妈妈,我想回家和你睡。”回家后,孩子和以前一样按时上床休息,睡前不再要吃这吃那,每天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也能遵守,因为此时他明白,在哪睡觉都是一样的,他必须遵守一些规则,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二、对孩子采取适宜的惩罚
一旦制定了合理的规则,在孩子犯规时,就要狠下心来执行惩罚,否则,宁可不要规则。有一次,班上有个孩子吃早餐时,因为拿了一件新玩具,一直不好好吃,我在旁提醒他,吃完早点后再玩,他没有听从,我就告诉他:“你不愿吃可以去玩,但饿了就不能再吃了。”他答应后就去玩了。等到上课时,他偷偷吃东西,按照事先讲的,我当然制止他吃东西。到了午饭时,他很快去排队洗手准备吃饭,饭也吃得很好。从此以后,吃饭时他再也不做别的事,因为他知道要按时吃饭,吃完才能做别的事。
三、对孩子适时适宜的教育
记得儿子两岁多一点时,我指着电源插座说:“你看,这是插座,有电。”隔了几天,我们吃过饭了,我试了一下电饭煲,还有些热,约摸50度上下,因为我觉得不会太烫,但对于孩子来说,应该还是不能忍受的,所以,我跟他讲:“你看,这个电饭煲也是有电的,烫,要不要摸一下?”孩子既想去摸,但又怕烫,所以他先是摇头。我将他的小手放到电饭煲上一秒钟左右,孩子赶紧缩手。他已理解什么是烫了。后来,他在姥姥家时,遇到电饭煲烧饭,就绕着走,并手指电饭煲口中念念有词:“有电,烫!”从此,小小年纪的他再也不会触摸电源插座、电源线、电磁炉面板等危险品。因为他从摸电饭煲的体验中得知摸带电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安全的。我们没有给他硬性的规则,或强制性的干涉,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在适宜的时候告诉他一些简单的道理,进而让他自己知道该如何去做。
四、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张有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管教子女,频率不宜过于频繁,也不要一直松,或一直紧。”所以,对孩子的管教不是一直紧或一直松,而是孩子出现问题时,管教是紧的,大多数时间相对来说是宽松的。因为如果对孩子一直板着脸孔,久而久之,孩子对你的教育就会表现出无所谓;如果一直放任孩子自流,那他对你的教育会听而不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新蕾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讲道理 规则 惩罚 教育 张弛有度
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好胜、表现欲望强烈,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渴望得到大人的表扬和肯定,甚至是不肯定的注意,比如批评或指责。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可是常常碰到不听话的孩子,但仔细观察他们不听话的表现,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不听话有时是故意的,他们犯错的动机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理由,那就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千万不要直接指责孩子,而是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孩子,让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并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讲道理呢?
一、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
合理的规则应当是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的、可以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益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会不断地试探父母、老师对规则的底线,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擦边球或故意犯规,想看看长辈是如何反应的。如果第一次没有合理的规则制约他,他们就会将你所讲的规则视作无效规则。所以我认为对孩子合理的规则必须有以下特点:
(一)规则是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的、可以做到的。
未知世界对孩子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充满诱惑的,由于好奇心所致,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违犯常规的事,而大人往往会以一些规则来约束他们。但要实施有效,这些规则必须是孩子乐意接受和可以做到的。比如:我们要求孩子有客人来访时自己玩,不随意打断大人谈话。那么就要先给朋友介绍自己的孩子:这是我儿子,他叫……。让朋友去问他的年龄,有没有上幼儿园?在大班还是小班等,在孩子得到关注,其心理需求得到部分满足时,你再和气地对孩子说,现在阿姨跟妈妈有事要谈,你可不可以自己去看图书?让爸爸给你讲故事听?或跟邻家的同伴玩会儿积木?(用商量口气,而不是命令语气)这时你的要求他一定会乐意服从,不会再随意打断大人的谈话或故意捣乱。
(二)相对时间内规则不能太多,要适量。
孩子自制力较差,自控时间相对较短,如果在一定时间对孩子提出过多要求,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导致他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也许还会因此而产生逆反行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三岁的儿子和爷爷奶奶住了几天,从那以后,他天天要求和爷爷奶奶住,问他原因,他说:“在爷爷家我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很开心,在咱们家你要我按时睡觉,睡前还不能吃东西,不能看电视,我不想过去。”知道原因后,我先对他说:“你和爷爷睡可以,但是你必须听话,9点上床。”他如愿地在爷爷家睡了。过了两天,我又对他说:“要想在爷爷家睡,在睡前不能吃东西。”再过几天,我对他说:“在爷爷家上网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能超过一小时。”没想到儿子竟对我说:“妈妈,我想回家和你睡。”回家后,孩子和以前一样按时上床休息,睡前不再要吃这吃那,每天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也能遵守,因为此时他明白,在哪睡觉都是一样的,他必须遵守一些规则,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二、对孩子采取适宜的惩罚
一旦制定了合理的规则,在孩子犯规时,就要狠下心来执行惩罚,否则,宁可不要规则。有一次,班上有个孩子吃早餐时,因为拿了一件新玩具,一直不好好吃,我在旁提醒他,吃完早点后再玩,他没有听从,我就告诉他:“你不愿吃可以去玩,但饿了就不能再吃了。”他答应后就去玩了。等到上课时,他偷偷吃东西,按照事先讲的,我当然制止他吃东西。到了午饭时,他很快去排队洗手准备吃饭,饭也吃得很好。从此以后,吃饭时他再也不做别的事,因为他知道要按时吃饭,吃完才能做别的事。
三、对孩子适时适宜的教育
记得儿子两岁多一点时,我指着电源插座说:“你看,这是插座,有电。”隔了几天,我们吃过饭了,我试了一下电饭煲,还有些热,约摸50度上下,因为我觉得不会太烫,但对于孩子来说,应该还是不能忍受的,所以,我跟他讲:“你看,这个电饭煲也是有电的,烫,要不要摸一下?”孩子既想去摸,但又怕烫,所以他先是摇头。我将他的小手放到电饭煲上一秒钟左右,孩子赶紧缩手。他已理解什么是烫了。后来,他在姥姥家时,遇到电饭煲烧饭,就绕着走,并手指电饭煲口中念念有词:“有电,烫!”从此,小小年纪的他再也不会触摸电源插座、电源线、电磁炉面板等危险品。因为他从摸电饭煲的体验中得知摸带电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安全的。我们没有给他硬性的规则,或强制性的干涉,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在适宜的时候告诉他一些简单的道理,进而让他自己知道该如何去做。
四、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张有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管教子女,频率不宜过于频繁,也不要一直松,或一直紧。”所以,对孩子的管教不是一直紧或一直松,而是孩子出现问题时,管教是紧的,大多数时间相对来说是宽松的。因为如果对孩子一直板着脸孔,久而久之,孩子对你的教育就会表现出无所谓;如果一直放任孩子自流,那他对你的教育会听而不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新蕾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