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的提出,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已吸引了业内外众多方面的深切关注,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电视业最热门的话题,并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关键词:电视频道;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12-02
一、电视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竞争的产物
从收视群体总的人数上看,2001年以来,我国卫星电视事业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国共有31个省级电视台上星,可接收人口上亿的电视台由2001年的17个增加到22个。在收视率方面,中央电视台仍稳居榜首,第1套至第12套节目的可收视人口已经上升到5.7亿到10.6亿人之间,比1999年增加了400万至9000万人,其中电影频道和军事农业频道的可收视人口均在6亿之上。
不看数字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主要指与某些国家电视播出的几百万观众而言,显然我们的观众市场是一个天文数字。先来回顾一下我国卫星电视事业迅猛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电视起步于1958年,经历了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已很快进入电视大国的行列。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一台以上电视的家庭占总户数的75%,全国电视观众的总数达8.87亿人,国内电视台(包括无线台、有线台、教育台)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几十家迅速发展到3500多家,这个数字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25倍、英国的260倍。
1982年,我国正式确定了采取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不到本省区的困难,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部分省级台的节目通过卫星传送。中国第一批上星的仅有5家电视台,云南和贵州两省共用同一个转发器。后来,随着地方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崛起和扩大,山东、四川、浙江这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于是进入90年代的卫星电视时代。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卫星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卫星传播使一批省级上星台具有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影响。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四川、贵州和重庆市卫视台的可接收人口均超过1亿。据调查,在130个卫视栏目中,经常收看的观众超过4000万的有32个卫视栏目。
卫星电视的出现及发展,给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并非只是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覆盖率(上星的各家电视台理论上均可覆盖全国及周边的50个国家和地区),给观众以更多节目选择,而是因此改变了国内电视媒体竞争的原有格局,电视从平面竞争走向立体竞争,电视台节目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问题都在空中暴露无遗。通过更激烈、更广泛的竞争,使中国的电视广播在观念、体制、运行机制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总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卫星电视造成的国内电视竞争格局,给中國电视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规模的迅猛发展,中国电视的这块蛋糕已经做大了,但是蛋糕的味道如何,是能端到桌子上的优质蛋糕,还是在厨房里的检验就没有过关的低质量产品?亟待我们去深思和探讨。
的确,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太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曾有位美国学者预测,到2010年,美国的普通电视用户可以接收到1000套节目,如今看来却大有超过这一预测的势头。客观地讲,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外国媒体与我们有激烈竞争,国内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就我国来讲,电视业出现“规模迅速扩大、数量急剧膨胀”的状况,众多的同类兄弟媒体在一个狭窄的市场空间中往往出现利益的明争暗斗:一方面是节目贫血;另一方面是频道重复,节目“克隆”现象突出。随着竞争的加剧,我国电视传媒业面临着八大矛盾:即频道太多与人才太少的矛盾、节目需求量大与节目制作能力不足的矛盾、市场广阔与竞争无序的矛盾、技术设备亟待更新与财力不足的矛盾、传播成本上涨与平均利润下降的矛盾、雷同节目多与特色节目少的矛盾、节目效用过低与观众需求较高的矛盾、发展前景广阔与资源浪费严重的矛盾。
二、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分析
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的提出,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已吸引了业内外众多方面的深切关注,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电视业最热门的话题,并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电视频道专业化经营是否为电视资源的重新整合提供了准备呢?实现频道专业化后,是不是走了集约化之路,可减少内耗,形成了合力,扩大了受众,开发了市场呢?
电视频道专业化经营是近年来的模式,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生产经营权”相对独立,尤其要命的是,各频道的节目编排上雷同。各频道的利益也就紧紧地、排他性地与其广告时段的经营主体联系在一起。各频道都定位于“专业频道”。但事实上,它们大多是挂着专业频道的综合频道,这也是各频道间广告破坏性竞争的前提之一。
频道制还直接影响了电视台各频道的节目编排,进而影响到电视台总体收视份额,以及节目成本。编排结构雷同是在晚间18:00——19:30时段体现得非常明显。一类节目样式就是电视剧,影视频道、生活频道及都市频道都在此列,且多以重播近期剧或老剧为主。另一类就是同类新闻节目的集体撞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娱乐新闻。
频道多了,对广大观众和媒体业本身本是件好事,观众多了选择,就业者多了机会。但是随后问题就大量涌现了。对于观众来说,好多频道太多的雷同节目让人不知如何选择;对于电视业者来说,频道多了竞争必然更激烈,即使是削尖了脑袋也很难干。于是有人说,正是面对电视频道不断增多的局面,才有了频道专业化的对策。
而所谓频道专业化,实质上就是对观众进行细分,对频道内容进行细分。早期的各类综合电视台,都是走着把各类观众“一网打尽”的路线,不论观众男女老少,也不分受众社会分层和文化取向。现在一些电视媒体仍然采取这种战略。但是更多的电视系统宁愿找准一部分观众的特殊需求,专心为他们服务。如《第一财经》频道等。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求有较大的覆盖面。
讨论一个频道电视节目的效益——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取决于两个因数:最大的覆盖面积与最广泛的收视率。虽然内容细分后观众比例小,但必须有一个相当可观的频道覆盖面,才能让节目充分发挥影响,才能有较高的广告收入,保证像样的节目质量,实现良性循环。
而专业媒体人都知道,电视是一个重装备、高投入的产业,这就是要求电视节目生产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投资回收机制,才能维持电视事业的良性发展。以往电视节目几乎没有投入产出的概念,随着自办节目成倍的扩大,费用成倍增加,资金严重短缺而难以为继,故控制节目成本总量就显得势在必行了。专业媒体人也都知道了要节约人、财、物等一切开支,不断地推出新的拳头产品,达到用较少的投资,制作高质量的节目,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道理。于是也有人高呼,一切的一切就是要有高收视率的好节目,这是电视媒体成功的唯一砝码。
看一下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电视体系的做法。如美国有上百家全国有线电视网,大多数是专业化频道,例如“ESTN体育台”,“国家地理台”,“电视音乐台”,“食品台”,“卡通台”,甚至还有“天气预报台”。这些有线电视网直接面对观众,通过全国13000多个有线服务站把信号传到千家万户,有6000多万户的覆盖面。他们总体布局非常清晰,重复性小,浪费性小,所以基本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统一发放的电视覆盖与市场格局。
三、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需要规划
中國目前的情况是,目前大大小小的电视频道总共有3500个左右,除去直接面对全国的CCTV的12个频道外,其他基本上分属于各级地方电视台。在地方台的频道中,有30多个省级卫星频道在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有线电视覆盖全国,具备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但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频道却一律坚持“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的方针,要为全国观众提供大家不需要看的地方新闻和内容雷同的文艺娱乐节目。当然有一些电视频道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比如海南卫视已经进行改组成为了全新的旅游卫视,但是大多数地方卫视还在维持原有的战略。因此就经常出现十几个省级卫星频道同时播同一部电视剧的现象,浪费了宝贵的频道资源,却没有为观众提供多少选择的机会和内容的延伸。
但另一方面,那些只能形成区域性覆盖的省、市级电视台的众多频道,却在艰苦卓绝地向着专业化进军。现在一个大中型城市,总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本地频道,第一套照例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其他就是小而全的“财经频道”、“文艺频道”、“文艺频道”、“生活频道”、“法治频道”、“体育频道”、“科教频道”和“电视剧频道”等等,全都高度专业化了。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地区进入有线网的观众总数充其量不过百把十万,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代表1万多人,而细分受众的专业化频道从来也没有预期过有很高的收视率。观众这么少,当然没法保证应有的社会效率和经济收益。
当战略执行与实际效果出现脱节时,执行过程就出现歧义和畸形。于是出现了两种必然的现象,一是专业频道不专,由于专业性节目资源有限,更为了尽量抓一点收视率,大多数地方专业频道平时的节目专业味道不足,到了晚间黄金时段就一窝蜂地上电视剧,电视台内部为了抢节目、拉广告,撕破脸皮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另一个普遍现象是这些专业频道大都财源紧张,因为收益差,无力投入,节目质量也难保证,为了拉赞助还不惜加入大量的二类广告。节目难看,收视率更低,效益就更差,恶性循环。
要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从观念上做文章。有人说,在一个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我们很多人仍然在用小农经济的思想方法考虑问题,没有具有一定高度的规范和计划,当然南辕北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先想清楚再干,用一个大的格局概念,跳出来想,情况就好得多。
这里需要纠正我们观念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市场经济不要计划”,那是非常可笑的认识,但是我们很多人就是如此认为。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统得太死,市场经济可是放开了。其实市场经济也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只是与计划经济规则不同罢了,但是谁说市场经济可以不要规律和规则,可以为所欲为。那么法律就要出来说话了。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建立和适应自己的市场经济与规则罢了。只要了解规则,方法就是第二位的了。
当然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讲,全国性电视频道大部分进行专业化分工势在必行,而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建立众多小而全的所谓专业性频道也是绝无必要的,现在的状况恰恰相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电视体系完全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立的,各级政府都要考虑自己的“全局”,也就顾不了那么多经济的或是文化的规律。现在中国广播电视集团成立了,各地区又都搞起了广播电视传媒的集团化,但仔细一看,仍然脱不掉原来行政条块分割的巢臼,所以频道专业化方向目前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
针对这一局面,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及时出台相应的对策和法则,提出科学规划,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视频道;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12-02
一、电视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竞争的产物
从收视群体总的人数上看,2001年以来,我国卫星电视事业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国共有31个省级电视台上星,可接收人口上亿的电视台由2001年的17个增加到22个。在收视率方面,中央电视台仍稳居榜首,第1套至第12套节目的可收视人口已经上升到5.7亿到10.6亿人之间,比1999年增加了400万至9000万人,其中电影频道和军事农业频道的可收视人口均在6亿之上。
不看数字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主要指与某些国家电视播出的几百万观众而言,显然我们的观众市场是一个天文数字。先来回顾一下我国卫星电视事业迅猛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电视起步于1958年,经历了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已很快进入电视大国的行列。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一台以上电视的家庭占总户数的75%,全国电视观众的总数达8.87亿人,国内电视台(包括无线台、有线台、教育台)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几十家迅速发展到3500多家,这个数字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25倍、英国的260倍。
1982年,我国正式确定了采取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不到本省区的困难,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部分省级台的节目通过卫星传送。中国第一批上星的仅有5家电视台,云南和贵州两省共用同一个转发器。后来,随着地方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崛起和扩大,山东、四川、浙江这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于是进入90年代的卫星电视时代。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卫星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卫星传播使一批省级上星台具有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影响。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四川、贵州和重庆市卫视台的可接收人口均超过1亿。据调查,在130个卫视栏目中,经常收看的观众超过4000万的有32个卫视栏目。
卫星电视的出现及发展,给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并非只是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覆盖率(上星的各家电视台理论上均可覆盖全国及周边的50个国家和地区),给观众以更多节目选择,而是因此改变了国内电视媒体竞争的原有格局,电视从平面竞争走向立体竞争,电视台节目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问题都在空中暴露无遗。通过更激烈、更广泛的竞争,使中国的电视广播在观念、体制、运行机制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总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卫星电视造成的国内电视竞争格局,给中國电视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规模的迅猛发展,中国电视的这块蛋糕已经做大了,但是蛋糕的味道如何,是能端到桌子上的优质蛋糕,还是在厨房里的检验就没有过关的低质量产品?亟待我们去深思和探讨。
的确,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太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曾有位美国学者预测,到2010年,美国的普通电视用户可以接收到1000套节目,如今看来却大有超过这一预测的势头。客观地讲,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外国媒体与我们有激烈竞争,国内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就我国来讲,电视业出现“规模迅速扩大、数量急剧膨胀”的状况,众多的同类兄弟媒体在一个狭窄的市场空间中往往出现利益的明争暗斗:一方面是节目贫血;另一方面是频道重复,节目“克隆”现象突出。随着竞争的加剧,我国电视传媒业面临着八大矛盾:即频道太多与人才太少的矛盾、节目需求量大与节目制作能力不足的矛盾、市场广阔与竞争无序的矛盾、技术设备亟待更新与财力不足的矛盾、传播成本上涨与平均利润下降的矛盾、雷同节目多与特色节目少的矛盾、节目效用过低与观众需求较高的矛盾、发展前景广阔与资源浪费严重的矛盾。
二、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分析
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的提出,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已吸引了业内外众多方面的深切关注,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电视业最热门的话题,并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电视频道专业化经营是否为电视资源的重新整合提供了准备呢?实现频道专业化后,是不是走了集约化之路,可减少内耗,形成了合力,扩大了受众,开发了市场呢?
电视频道专业化经营是近年来的模式,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生产经营权”相对独立,尤其要命的是,各频道的节目编排上雷同。各频道的利益也就紧紧地、排他性地与其广告时段的经营主体联系在一起。各频道都定位于“专业频道”。但事实上,它们大多是挂着专业频道的综合频道,这也是各频道间广告破坏性竞争的前提之一。
频道制还直接影响了电视台各频道的节目编排,进而影响到电视台总体收视份额,以及节目成本。编排结构雷同是在晚间18:00——19:30时段体现得非常明显。一类节目样式就是电视剧,影视频道、生活频道及都市频道都在此列,且多以重播近期剧或老剧为主。另一类就是同类新闻节目的集体撞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娱乐新闻。
频道多了,对广大观众和媒体业本身本是件好事,观众多了选择,就业者多了机会。但是随后问题就大量涌现了。对于观众来说,好多频道太多的雷同节目让人不知如何选择;对于电视业者来说,频道多了竞争必然更激烈,即使是削尖了脑袋也很难干。于是有人说,正是面对电视频道不断增多的局面,才有了频道专业化的对策。
而所谓频道专业化,实质上就是对观众进行细分,对频道内容进行细分。早期的各类综合电视台,都是走着把各类观众“一网打尽”的路线,不论观众男女老少,也不分受众社会分层和文化取向。现在一些电视媒体仍然采取这种战略。但是更多的电视系统宁愿找准一部分观众的特殊需求,专心为他们服务。如《第一财经》频道等。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求有较大的覆盖面。
讨论一个频道电视节目的效益——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取决于两个因数:最大的覆盖面积与最广泛的收视率。虽然内容细分后观众比例小,但必须有一个相当可观的频道覆盖面,才能让节目充分发挥影响,才能有较高的广告收入,保证像样的节目质量,实现良性循环。
而专业媒体人都知道,电视是一个重装备、高投入的产业,这就是要求电视节目生产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投资回收机制,才能维持电视事业的良性发展。以往电视节目几乎没有投入产出的概念,随着自办节目成倍的扩大,费用成倍增加,资金严重短缺而难以为继,故控制节目成本总量就显得势在必行了。专业媒体人也都知道了要节约人、财、物等一切开支,不断地推出新的拳头产品,达到用较少的投资,制作高质量的节目,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道理。于是也有人高呼,一切的一切就是要有高收视率的好节目,这是电视媒体成功的唯一砝码。
看一下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电视体系的做法。如美国有上百家全国有线电视网,大多数是专业化频道,例如“ESTN体育台”,“国家地理台”,“电视音乐台”,“食品台”,“卡通台”,甚至还有“天气预报台”。这些有线电视网直接面对观众,通过全国13000多个有线服务站把信号传到千家万户,有6000多万户的覆盖面。他们总体布局非常清晰,重复性小,浪费性小,所以基本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统一发放的电视覆盖与市场格局。
三、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需要规划
中國目前的情况是,目前大大小小的电视频道总共有3500个左右,除去直接面对全国的CCTV的12个频道外,其他基本上分属于各级地方电视台。在地方台的频道中,有30多个省级卫星频道在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有线电视覆盖全国,具备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但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频道却一律坚持“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的方针,要为全国观众提供大家不需要看的地方新闻和内容雷同的文艺娱乐节目。当然有一些电视频道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比如海南卫视已经进行改组成为了全新的旅游卫视,但是大多数地方卫视还在维持原有的战略。因此就经常出现十几个省级卫星频道同时播同一部电视剧的现象,浪费了宝贵的频道资源,却没有为观众提供多少选择的机会和内容的延伸。
但另一方面,那些只能形成区域性覆盖的省、市级电视台的众多频道,却在艰苦卓绝地向着专业化进军。现在一个大中型城市,总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本地频道,第一套照例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其他就是小而全的“财经频道”、“文艺频道”、“文艺频道”、“生活频道”、“法治频道”、“体育频道”、“科教频道”和“电视剧频道”等等,全都高度专业化了。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地区进入有线网的观众总数充其量不过百把十万,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代表1万多人,而细分受众的专业化频道从来也没有预期过有很高的收视率。观众这么少,当然没法保证应有的社会效率和经济收益。
当战略执行与实际效果出现脱节时,执行过程就出现歧义和畸形。于是出现了两种必然的现象,一是专业频道不专,由于专业性节目资源有限,更为了尽量抓一点收视率,大多数地方专业频道平时的节目专业味道不足,到了晚间黄金时段就一窝蜂地上电视剧,电视台内部为了抢节目、拉广告,撕破脸皮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另一个普遍现象是这些专业频道大都财源紧张,因为收益差,无力投入,节目质量也难保证,为了拉赞助还不惜加入大量的二类广告。节目难看,收视率更低,效益就更差,恶性循环。
要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从观念上做文章。有人说,在一个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我们很多人仍然在用小农经济的思想方法考虑问题,没有具有一定高度的规范和计划,当然南辕北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先想清楚再干,用一个大的格局概念,跳出来想,情况就好得多。
这里需要纠正我们观念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市场经济不要计划”,那是非常可笑的认识,但是我们很多人就是如此认为。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统得太死,市场经济可是放开了。其实市场经济也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只是与计划经济规则不同罢了,但是谁说市场经济可以不要规律和规则,可以为所欲为。那么法律就要出来说话了。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建立和适应自己的市场经济与规则罢了。只要了解规则,方法就是第二位的了。
当然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讲,全国性电视频道大部分进行专业化分工势在必行,而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建立众多小而全的所谓专业性频道也是绝无必要的,现在的状况恰恰相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电视体系完全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立的,各级政府都要考虑自己的“全局”,也就顾不了那么多经济的或是文化的规律。现在中国广播电视集团成立了,各地区又都搞起了广播电视传媒的集团化,但仔细一看,仍然脱不掉原来行政条块分割的巢臼,所以频道专业化方向目前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
针对这一局面,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及时出台相应的对策和法则,提出科学规划,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