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养生长寿法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在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他却能享年73岁,这与他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的态度,注意养生是分不开的。
  (1)一生乐观。不计名利:郑板桥的一生是坎坷的,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经历过人生的许多不幸,经历过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他为人处世刚直不阿,淡于名利,不计得失。例如,他因荒年为灾民请赈而得罪大臣被罢官。但他并未因此沮丧,而是悠然自得,回乡以卖书画为生。在罢官后的十多年中,他把生活寄情于诗、书、画之中,与当时的一些好友、名流相互唱和,互赠书画、合作绘画、题诗作跋,乐在其中。他也常与友人出外旅游,遍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名胜古迹,或泛舟赋诗、作画,或与人长谈、聚饮,从不因官场失意,生活贫困而烦恼。那时,他曾做过这样的记述:“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免谒当途,乞求官舍,座有清风,门无车马。”“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作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一段岁月中。他创作了许多有名的诗和书画,成为后人收藏的稀世珍品。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人贵在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并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作为他的座右铭。这既是他为人处世的信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他对世人的劝世良言。他在逆境与贫困之中,依然思想开朗、心胸豁达,生活乐观,泰然自若地面对艰辛,恬淡安乐地度过了他的晚年。这也是他的长寿之道。
  (2)书画养生。益寿延年:郑板桥一生酷爱书画,用以养生延年,陶冶性情,寄托情怀,抒发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这些对健康长寿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知道,从古至今,不少诗人、书法家、画家是长寿之人。因为写诗、作画、练字,是一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艺术活动,创作构思一首诗、一幅画、一条字幅。都需要聚精会神,思考再三,运笔时又要悬腕提肘,大脑与全身的肌肉、骨骼、精力都要动员起来,互相协调,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脑力与体力活动。因此,古今的书画家、诗人和书画爱好者之所以能健康长寿是有科学道理的。
  郑板桥的诗、书、画号称“扬州八怪”中的“三绝”。他在晚年,终日沉浸在诗画的求索之中。无官一身轻的他,减少了世事繁杂的干扰,身心宁静,过着田园生活,对家乡的山水风物,一往情深,将自己融入农家的景物之中。他在《题李复堂秋稼晚嵩图》中写道:“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万人姓名,二物耽当。几点漓漓墨水,一幅大大文章。”可见他对田园农民生活是多么热爱,能体会到农家的苦与乐。所以他的作品乡土气息很浓。
  郑板桥爱喝点酒,还喜欢吃狗肉。但到晚年有所节制,戒除了火酒(指烈性酒),专饮黄酒。并且也不再贪吃狗肉,他认为火酒与狗肉火气太重,可使“目光模糊”、“易动肝火”。这说明,在晚年他也很注意饮食养生,这应该是他能够长寿的又一个原因。
  
  (编辑 项力)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科学院所属林林总总已有300多个期刊。在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界正在发生深刻和难以逆转
会议
口述 王 蒙 整理 张学英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和我周围的年轻人兴奋极了。我们相信,可以重新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大家都加倍努力地学习、工作,渴望一切新知识。  1950年5月,我担任了北京市团委组织部的负责人。那一年我还不到20岁,如此年轻而获得这样高的职位在那一时代并不多见,如果按照这一升迁速度,我的政治生涯或许会前途无量,但就在那时,一篇文章,
投影机在近几年的价格一直回落,一度成为大众大屏幕的选择之一,毕竟大屏幕的液晶或者等离子的价格要远高于投影机。但是投影机受光线影响较大,并且还需要足够的距离才能投影
普通高校学报多面临稿件质量差、学术水平下降且编辑部编制不足,以及高学合校和升格为大学使学报报道专业增多,责任编辑初审困难,对稿件学术水平把握能力不够等情况,如果审稿专家
会议
本文对电子期刊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未来进行了阐述。电子期刊由1991年7月的110种到1998年11月增加到6000种;在发行上经历了三种途径:email,gopher和web。电子期刊的含义也有不
人要像珍珠贝一样,有重塑伤口的本事,要能够转化生命的创伤,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伴随着数码相机、摄像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风靡全球,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民数码影像的时代,每一个人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迅猛发展并创造了惊人的产值效益,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面临的一些难题,与业界共同探讨提升
本文在分析和介绍目前手机报及手机信息传播形式背景、应用环境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术性期刊利用手机媒介传播信息的可操作性和设想,同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可改进
全国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正按出版总署的布署有序进行,文化类期刊的出版体制改革也已经全面展开,作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改革也在有步骤地进行。技术类
科技期刊是作者、审者、编者和印刷发行部门以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为主,分工合作、共同创造的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作为一般的物质商品,凝结着人的一般劳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