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在民间的观念里,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帷幕才算真正落下。十五日一过,农民开始下地干活,学生也结束了寒假,开始新一年的功课。因此,民间歌谣里又有“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又照旧”的说法。
从春节到元宵,节日的气氛持续不衰,所以现在的人们都把元宵视为春节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元宵跟春节根本不是一回事,它们有截然不同的来源,春节是华夏民族古老的节日,是中国古代的元旦(又称元日),而元宵则是来自印度的异域节日,是印度的新年。
元旦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每个民族都过元旦节,但不同民族由于历法不同,过元旦节的时间各有不同。中国的周代曾经以冬至为元旦,因为那时候的历法把太阳回到南回归线的日子(即冬至)作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但后来的历法把立春作为全年的第一个节气,于是,离立春节气最近那个月的初一就成了元旦,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日子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过年日,也就是春节。中国根据立春日确定元旦的做法,体现了地处温带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元宵节又是怎么来的呢?东汉以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的节日风俗也随佛教流行中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元宵节。印度地处热带,一年到头气温变化不大,四季鲜花盛开,树木常绿不凋,根本看不出春华秋实的四时变化,只有因降水量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旱季和雨季的变化。因此,印度历法就将一年分为两季,从一月到六月是雨季,六月到十二月是旱季。
此外,印度历法是将一个月分为两个半月分别计数,上半月,从初一新月初见到十五月圆之日,称为白月,下半月,从十五月圆到月末的月晦之日,则称为黑月。由于印度气候炎热,因此,他们喜欢在夜间举行节日庆祝活动,而十五日月圆之日,皓月当空,澄照大地,因此,印度人就把一月十五日作为雨季半年的开始之日,并在这天的夜间张灯结彩,彻夜狂欢,欢度新年,这就是印度的元旦。同时,他们把七月十五日作为旱季半年的开始之日,在这天夜里同样也要张灯结彩进行庆祝。由于中国有自己的元旦,因此印度的元旦风俗随佛教风俗传入中国后,就只能改称元宵了(而印度七月十五的节日到了中国则成了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尽管名字变了,但时间没变,基本的过节风俗也没变,这就是正月十五张灯结彩闹元宵的来历。
佛教是东汉汉明帝时期才传入中国,因此,中国人过元宵灯节也是始于此时。在已经散失的《僧史略》一书中就记载说,汉明帝命令臣民在正月十五这天夜间高悬明灯,以宣扬佛法。一开始,过元宵节的主要是佛教徒。直到隋代,元宵灯会才成为一种盛大热烈的民间游乐活动,燃灯赏灯的同时,还伴随着五花八门的社火百戏表演。隋炀帝喜欢铺张,铁树银花、灯火辉煌的元宵节恰好投其所好,所以,元宵节在隋炀帝时代盛极一时,隋炀帝也因此亡了国。
到了唐代,由于大唐帝国国力强盛,热闹红火的元宵灯会正可用来点缀升平,因此,唐代的元宵灯会更是盛况空前。唐初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就是咏元宵的名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称丽,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古人笔下真正能够将元宵胜景描写得历历在目的,当属《西游记》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中的描绘。这回书说到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途中,来到天竺国金平府,正逢上元宵佳节,师徒四人到慈云寺中打尖投宿,“当晚只听得佛殿上钟鼓喧天,乃是街坊众信人,送灯献佛。”师徒们先在佛殿上看了献佛的灯,又随寺中的和尚们去城中赏灯,但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
旧时没有电灯,更没有路灯,平日夜晚的街市,只有孤月清冷,疏星点点,无月的夜晚,更是漆黑无边。每年只有到了元宵之夜,无论是大道通衢,还是穷街委巷,皆彩灯高悬、烛光照地,再加之欢舞的龙灯、璀璨的焰火、缤纷的社戏、喧天的锣鼓,那无边的欢乐、旖旎的风情、繁盛的光景,让刚刚经历过严冬见惯了漫漫黑夜的人们心花怒放、意乱情迷。
小编唠叨:
怪不得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在晚上,真的长见识啦!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呢,不人云亦云就是好学生。小编整理出几个关键词:
地理方面:南、北回归线;温带、热带;雨季,降水量;历法;节气
历史方面:东汉,佛教传入,隋炀帝
语文方面:《西游记》;苏味道
这些知识放在课本里很严肃,放在文章里看是不是很有趣?跟着节日是不是可以学习地理、文学、常识呢?处处见新意呢!
从春节到元宵,节日的气氛持续不衰,所以现在的人们都把元宵视为春节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元宵跟春节根本不是一回事,它们有截然不同的来源,春节是华夏民族古老的节日,是中国古代的元旦(又称元日),而元宵则是来自印度的异域节日,是印度的新年。
元旦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每个民族都过元旦节,但不同民族由于历法不同,过元旦节的时间各有不同。中国的周代曾经以冬至为元旦,因为那时候的历法把太阳回到南回归线的日子(即冬至)作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但后来的历法把立春作为全年的第一个节气,于是,离立春节气最近那个月的初一就成了元旦,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日子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过年日,也就是春节。中国根据立春日确定元旦的做法,体现了地处温带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元宵节又是怎么来的呢?东汉以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的节日风俗也随佛教流行中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元宵节。印度地处热带,一年到头气温变化不大,四季鲜花盛开,树木常绿不凋,根本看不出春华秋实的四时变化,只有因降水量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旱季和雨季的变化。因此,印度历法就将一年分为两季,从一月到六月是雨季,六月到十二月是旱季。
此外,印度历法是将一个月分为两个半月分别计数,上半月,从初一新月初见到十五月圆之日,称为白月,下半月,从十五月圆到月末的月晦之日,则称为黑月。由于印度气候炎热,因此,他们喜欢在夜间举行节日庆祝活动,而十五日月圆之日,皓月当空,澄照大地,因此,印度人就把一月十五日作为雨季半年的开始之日,并在这天的夜间张灯结彩,彻夜狂欢,欢度新年,这就是印度的元旦。同时,他们把七月十五日作为旱季半年的开始之日,在这天夜里同样也要张灯结彩进行庆祝。由于中国有自己的元旦,因此印度的元旦风俗随佛教风俗传入中国后,就只能改称元宵了(而印度七月十五的节日到了中国则成了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尽管名字变了,但时间没变,基本的过节风俗也没变,这就是正月十五张灯结彩闹元宵的来历。
佛教是东汉汉明帝时期才传入中国,因此,中国人过元宵灯节也是始于此时。在已经散失的《僧史略》一书中就记载说,汉明帝命令臣民在正月十五这天夜间高悬明灯,以宣扬佛法。一开始,过元宵节的主要是佛教徒。直到隋代,元宵灯会才成为一种盛大热烈的民间游乐活动,燃灯赏灯的同时,还伴随着五花八门的社火百戏表演。隋炀帝喜欢铺张,铁树银花、灯火辉煌的元宵节恰好投其所好,所以,元宵节在隋炀帝时代盛极一时,隋炀帝也因此亡了国。
到了唐代,由于大唐帝国国力强盛,热闹红火的元宵灯会正可用来点缀升平,因此,唐代的元宵灯会更是盛况空前。唐初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就是咏元宵的名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称丽,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古人笔下真正能够将元宵胜景描写得历历在目的,当属《西游记》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中的描绘。这回书说到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途中,来到天竺国金平府,正逢上元宵佳节,师徒四人到慈云寺中打尖投宿,“当晚只听得佛殿上钟鼓喧天,乃是街坊众信人,送灯献佛。”师徒们先在佛殿上看了献佛的灯,又随寺中的和尚们去城中赏灯,但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
旧时没有电灯,更没有路灯,平日夜晚的街市,只有孤月清冷,疏星点点,无月的夜晚,更是漆黑无边。每年只有到了元宵之夜,无论是大道通衢,还是穷街委巷,皆彩灯高悬、烛光照地,再加之欢舞的龙灯、璀璨的焰火、缤纷的社戏、喧天的锣鼓,那无边的欢乐、旖旎的风情、繁盛的光景,让刚刚经历过严冬见惯了漫漫黑夜的人们心花怒放、意乱情迷。
小编唠叨:
怪不得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在晚上,真的长见识啦!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呢,不人云亦云就是好学生。小编整理出几个关键词:
地理方面:南、北回归线;温带、热带;雨季,降水量;历法;节气
历史方面:东汉,佛教传入,隋炀帝
语文方面:《西游记》;苏味道
这些知识放在课本里很严肃,放在文章里看是不是很有趣?跟着节日是不是可以学习地理、文学、常识呢?处处见新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