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感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中的建构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身体感知;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虚拟空间;媒介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18-04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研究”。
  文化遗产是全体人类共同拥有和享受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财富。其本质是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人类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承[ 1 ]。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于2016年发布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公布了两批示范项目并与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合作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培训教程,标志着中国“数字技术+文化遗产”迈入了2.0时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感受千古文明。
  文化遗产的传播在内容创作、媒介传播和用户接收三个维度充分利用多媒介优势重构观者体验的真实感,通过移动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等融合现实与虚拟时空实现参与者多重感官刺激,延伸身体感官,进而使参与者与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建立起一种更紧密的情感联系。随着媒介技术与身体的深入融合,身体潜在的叙事能力被激发,通过其对空间文本的自主诠释,设计师和参与者共同感受并创造内容的多元隐喻含义,促进数字空间不断循环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身体语言的艺术表达


  身体的物质性并不是一种与言语实践毫无关系的固定不变的本质,相反,它与话语是一种动态的相互构成性关系[2]。身体语言是人们在长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图像符号系统,是由人的姿势、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身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互动被媒介化成为一种经验语言,言语的精神性渗透物质性身体,使身体具有语言表达的功能。身体以其肢体、行为以及行为效果与空间场景融合在一起,通过互动实践产生新的感官体验和社会经验。身体在与文化遗产的虚拟交互体验中不断展示自我,将其蕴含的社会经验融入进去。
  1.1 作为艺术抽象个体的自我对话
  身体通过媒介技术被图像化成一种可视化的语义符号,为特定场景中文化遗产的艺术表达提供动态的表现手段和传播中介。参与者借助新媒体技术扩展身体感知,身体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将处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成为抽象个体,以图像化的身体符号感知虚拟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物质性身体被分离出去,但文化的精神性内涵被融入抽象个体,这更有利于参与者对文化遗产进行情感表达和自我反思。在交互体验中,自我反思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真身感知身体符号内化的精神内涵,是身体直观的感知系统与间接的身份映射的交流;二是凭借文化身体存储的社会经验检验真身与化身的交互反馈,即现实经验与虚拟空间的互动。身体承载的经验作为一种艺术语言,通过感知内涵和互动检验不断表达和反思自我,促进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的沟通。
  1.2 超脱个体本义的集体情感交流
  参与者的身体在虚拟空间中除了自我反思,每个抽象个体都承载着自身对文化遗产所了解的信息与倾注的情感,在与自我对话的同时向他人表达情感,与他人沟通思想和价值观念,因而互动的身体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
  数字化体验的动态交互要求身体超脱个体本义,在将自身社会经验融入虚拟身份的同时,与其他图像化身相互建构彼此存在的意义和对文化遗产的共同思想情感。文化遗产的许多数字化体验常常需要双人或多人共同完成,互动的身体姿态使参与者在合作体验中用图像化身感知彼此并交流思想,塑造集体氛围感。身体在集体交流中被赋予了更多感性因素,因而获得更多的直接情感刺激。设计师和参与者在体验中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表现,而是在多重空间中进行的集体情感交流,以具体文化遗产为根基延伸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明等大众生存状态和社会态势的探讨,从而创造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

2 身体行为对场景空间的构建


  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设计中,现实与虚拟的界限逐渐消弭,现实性场景不断趋向于增强性场景,身体可以全面嵌入虚拟空间中,无障碍地与数字化遗产进行互动。支撑数字技术与身体互嵌的三个场域,主要包括社会空间、数字空间和心理空间三大空间。社会空间是一种既容纳物质身体的物理空间,又包含了社会经验和思想观念等心理要素的复合空间。这一双重时空在自我对话与集体交流中,给数字和心理空间提供根源,展现科技与人性交融的魅力。
  2.1 响应行为的数字空间
  数字媒体技术为虚拟体验空间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作为数字媒介技术的基础,人机交互是指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促进观者与文化遗产之间信息沟通的一种双向传播[ 3 ]。人机交互在近几年逐渐演化为人机互嵌,媒介技术在数字空间中不仅与身体互动,更嵌入身体之中,模拟其经验、映射其行为,以技术建构的空间体验激发参与者的思考。计算机及各种配套设备通过传感器感知物理空间中的物质形态和内涵并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整理,转化模拟信号为数字信号输送给中央系统分析,继而利用输出设备可视化空间信息。通过媒介技术的整合应用,数字空间因体验者行为数据的变化相应地动态演变着,使其能够沉浸于媒介环境之中,而这一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身体的反思性行为,所以数字空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随身体行为的变化而塑造形态,再以表现形态引发反思行为。
  在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博类AR卡片已经广泛流行并取得较高的销量,其中较为经典的卡片主要包括圆明园、恭王府和兵马俑AR卡片等。这种指触魔卡是一种新型文化创意产品,是一款3D立体互动卡片,以AR卡片为基础,对博物馆和景区内容进行创意表现,将历史文化通过技术和服务向参与者展示。数据信息、光影和算法等非物质性元素,以其强大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等能力丰富内容、强化主题,被媒介技术赋予新的内涵[ 4 ]。设计师整合数据和算法的分析路徑和基本特征,对动态影像、身体经验进行创作,通过程序语言映射社会图景和人类实践,形成独特的符号传播系统。   2.2 指导行为的心理空间
  身体以杜威的结构功能主义者的视角看来表现为心理——事件的开放性主体,而不是与心灵对立和分离的封闭实体[5]。所以,被媒介技术模拟的身体经验既包括观者的身体行为,又包含其心理结构。技术为场景的真实和观者的沉浸提供了多样可能,同时更需要捕捉参与者在交互体验后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情绪感觉,才有可能实现交互内容所创造的媒介情境与社会现实场景的高度契合,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在建构的媒介情境中共振越大,用户越可能在虚拟影像所建构的情境中浸入[6]。媒介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其对体验者心理变化的捕捉能力,心理被媒介化,将知觉转化为感知世界的工具,扩展了身体感知能力;而工具缩减了身体的部分感受视角,使观者的想象由多维度转变为单一维度从而聚焦于某种层面的情感抒发。感知能力的扩展与感受视角的缩减将参与者的心理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时扩大,从而提升其对文化遗产价值意义感知的敏锐度。
  空间的沉浸感只有有效地触及观者精神层面才能让其在数字影像、动态交互建构的内容中将注意力聚焦于心理空间,引发情感共鸣和价值传递。在现实与虚拟时空的融合中,观者的心理状态和倾向影响其身体行为:一方面观者常常根据稳定的思想价值观念,辅以短暂的情绪感染而进行行动决策;另一方面观者将自身经验输入数字空间,数字技术融合经验通过沉浸式空间场景输出给观者,呈现出一种反思层面的情感深化,这会进一步改变观者接下来的行为选择。

3 媒介技术对身体表意的延展


  身体表意包含身体语言及其互动中的没有固定语义的副语言,需要依靠人的思维对身体语言进行延伸而得出的深层内涵。媒介技术已经渗透文化遗产场景,通过融入身体经验建构虚拟世界,在文化遗产情境下赋予身体更丰富的创作语境,使身体超越生理维度具备多重隐喻含义。
  3.1 新媒介技术与身体的融合
  媒介技术已经成为现实世界得以呈现并为主体所感知的中介,并与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延伸体验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技术现象学提出技术具身这一概念,将身体和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技术融入身体之中,对身体和社会空间都进行了实质性修改[7]。新媒介技术塑造的虚拟空间对身体媒介化表征和参与者观念的建构进行了改造,身体被赋予了技术的特质,而且随着媒介技术不断革新,技术对人的身体经验的模拟能力逐渐增强,参与者不仅希望从数字化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情感,更渴望从中认识自己,即认识自己的身体。
  技术建构的时空场景和视觉结构与体验者的感知系统和身体配置方式交互产生出符合时代观念、社会实践和个体习惯经验的对文化遗产的新认知模式。基于身体感应技术的移动数字媒体与人的身体互嵌,数字技术由此成为一种具身技术或电子器官。观者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中与文化遗产保持持续不断的关联,如E-MAX重返·西洋楼沉浸交互秀,参与者在开端自由漫步在沉浸交互空间中,以其动态的身体行为触发雷达交互信号,走过的地方显示出隐藏的圆明园遗址,最终展现出环抱的圆明园的整体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参与到圆明园遗址发现的过程中,不仅成为体验者,也成为数字秀的一部分。身体与技术在此过程中通过互嵌激发出一种融合空间,而这一空间又反过来调节身体的感知方式和运作模式。技术在模拟身体经验、延伸身体感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突破,身体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创新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行为运作模式。这一模式被具身技术,即由身体与技术结合而成的虚拟空间所影响。同时新模式又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因为来自社会实践的技术塑造虚拟空间、来自社会环境中的身体被技术映射进虚拟空间,技术和身体本源于现实世界。因此关于身体的阐释应解释为连接社会实践与精神想象的现象身体,身体本体吸纳实践中的身体经验并将其作为技术操作的可供性要素,而媒介技术则应被视为组织身体经验,建构空间场域的助推器。
  3.2 内容的多元隐喻表达
  身体—空间的开放性文本关系分别在在深度和广度上提供给参与者沉浸式身体体验实践和对空间文本进行自主性意义诠释的契机。身体与空间处于持续的动态互动中,空间既有宏大的场景幻象,又映射身体经验并反馈身体行为效果,身体在虚拟侧是存在于场景之中的图像单元,在现实侧是承载社会实践经验的行动主体。一方面由于数字媒体技术包括全息投影、幻影成像、数字沙盘等多项表现方式,媒介技术映射身体经验的路径多样化。不同媒介技术逻辑对身体行为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角度和程度不同,其展示出的数字化图像以及传递的观念和情感也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不同身体主体因体验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经验的差异对虚拟体验的阐释多方向发展,同一数字体验空间被观者赋予多元意义,增强了文化遗产作为艺术作品的个性观念的表达。 谷歌计划运用不同媒介技术,如强大的整合视频浏览、搜索技术和街景技术等功能进行文物展示以及关联性的探索,参与者对文物的体验和思想感受是不同的,或角度不同,或深度和广度不同等。由于参与者能够在虚拟空间中选择身体的位置和行为方式,在同一空间中不同观者的身体经验会有所差别,因此身体经验和身体—空间动态关系的维度必须包含于虚拟空间文本之中[8]。身体的行为习惯以及其与空间交互的动态经验是构成虚拟空间文本的主要架构,所以参与者依据這两方面在数字化体验中赋予文化遗产更为丰富的意义诠释。
  新媒介技术赋予身体叙事能力,使参与者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空间具有多重意义的解读,身体不再只作为社会中的行为主体而存在,而成为文化遗产叙事和传播的中介。身体叙事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而得以提升,充足的沉浸感激发身体对虚拟场景更深层次的感知,参与者除了惊叹、赞美等一些对表面现象的情感表达之外,更在其心理空间进行思维转换,建立起虚拟幻象与实践观念沟通的架构,从现象真实到批判现实,以模拟现象的真实浸入感深化主题并引发人类对文化遗产的反思和展望。技术赋予身体的叙事能力在身体与空间的互动过程中传递给虚拟世界,塑造了独特的空间叙事和身体动态交互经验。空间文本本身具备开放性,使得体验者可以通过身体姿势和视角等形成多种互动关系,赋予了其广阔的自由度,并形成自身对空间的意义。所以数字化体验不仅引导参与者反思文化遗产的主题在现代思潮下的价值,更激发人探索身体与当下空间的动态关系,身体—空间叙事塑造了宏大的主题场景,体验者对社会环境思考的同时也在解读自身。不同体验者对虚拟艺术作品有多元化的阐释,同一体验者也对其持有多角度的领悟。   3.3 数字文化资源的可持续生产
  数字化体验设计重在以社会关注问题为出发点将采集的主体内容及其所依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数字化、虚拟化进镜像空间,并结合相关身体经验的模拟,促成数字文化遗产与体验者的深度互动。这种数字内容是新的数字文化资产,能够与时代结合产生新的内容和经济效益。参与者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展示的沉浸式体验不断反思和反馈,构成数字身体资源的不断更新,设计师也常依据变化的身体经验创作新的表现内容和隐喻方式。因此,身体只有在虚拟空间中被激活,释放身体在交流传播中的能动性与生产性力量,转化为身体资源存储在数据库,才能有效促进数字化体验设计中的内容生产、文化生成和技术构建,供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使用。故宫2017年发布了一款新的App——故宫社区,很好地体现了数字资源的可持续生产。该社区运用游戏化思维为用户设立完整的成长体系和权益,并在“宫城”生活的体系中映射、关联、展示所有和故宫相关的数字生活和体验。社区一方面通过“宫”整合故宫数字服务资源与产品,鼓励用户学习故宫及其文化 ;另一方面通过“城”鼓励用户创建主题内容并与别人分享。故宫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在这个开放的生态中不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消费价值,获得持续生产发展的不竭动力。

4 结语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是基于身体语言的艺术表达,通过媒介技术与身体的融合对数字和心理双重空间进行构建的身体实践。数字空间以对身体经验的模拟作为其与体验者互动的前提,整合观者对以往经验的反馈效果以不断更新交互经验,调节身体感知方式和运作模式。在不断革新的模式中,技术对身体—空间文本的观察和理解视角的差异造就了虚拟空间的多元含义和共同思想观念传递,参与者在此基础上持续探索身体的生产力量对内容、文化和媒介技术的重塑。但从对国内外各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设计的研究中发现,多数体验设计对主题的内容表现较为宏观,对文化的拆解和重构缺乏历史轨迹的依托,导致观者不能将身体沉浸于数字化空间中,其理解的方向和深度也有所偏颇。所以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中需要更多地溯源历史,将身体语言与主题内容结合,赋予身体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媒介技术对身体映射不仅限于行为习惯,更要对其中蕴含的文化的进行转化,才能使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吴琼.面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设计[J].装饰,2019,309(1):12-15.
  [2]黄典林,马靓辉.身体问题的传播研究路径刍议[J].新闻与写作,2020,437(11):12-19.
  [3]王杨浩然.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4]顾亚奇,刘盛.形态、维度、语境、论沉浸式新媒体装置艺术的“空间”再造[J].装饰,2020,327(7):72-74.
  [5]汪堂家.多重經验中的身体:试论身体对于杜威哲学的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4):1-9.
  [6]李群.“浸入”真实:影像内容新媒体化生存的路径转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105-109.
  [7]谭雪芳.图形化身、数字孪生与具身性在场: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传播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8):64-70,79.
  [8]周逵.沉浸式传播中的身体经验:以虚拟现实游戏的玩家研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8(5):6-26.
其他文献
政府回应是实现干群互动传播的关键,在政府传播双向互动式发展和主流新媒体参与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背景下,新时期以政府回应为主导的干群互动传播呈现新的特点和规律。以人民网武汉市领导留言板2020年的8169条留言数据为样本,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公众、政府及媒体平台三个维度探究新时期干群互动传播中地方政府的回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新媒体干群互动平台中政府回应呈现选择性、模板化和规范化的特征,并受到政府自身、公众留言和媒体平台内容建设及监督职能的影响作用,影响过程存在压力传导。
关键词 情感互动,共情传播,老年网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09-06  数字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类似于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具有操作门槛低、传播范围广、互动性等特点备受社会各层级的欢迎。据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5月,中国50岁以上的移动设备活跃用户超过1亿①。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开始接触
新媒体时代,以微信为媒介进行健康信息的传播逐渐成为了新的健康传播主阵地。文章在新平行过程模型(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简称EPPM)视域下,使用Python抓取了“健康时报”和“生命时报”两个微信公众号的17210篇新闻,并从“威胁感知”和“效能判断”两个维度入手,筛选了173篇宫颈癌新闻,对“恐惧诉求”如何影响个体健康参与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威胁”和“效能”对于宫颈癌新闻的阅读量、点赞量和评论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且等级水平越高,影响效
一、长假前应做的工作rn①主机运转方面:检查并记录主电柜上电流表在10000转/h的读数,节后机器重新启动时作为参考对比来判断是非有异常.检查主电机刹车是否磨损,刹车间隙是
期刊
熟悉、掌握溶剂的溶解力、挥发速度、表面张力等性质后,对油墨用混合溶剂又该如何选择和定量呢?在此对凹印混合溶剂的配方设计原则进行详细阐述。1.通过溶解参数,选择能够溶解树脂的溶剂或混合溶剂按作用机理将溶剂分为真溶剂、假溶剂和助溶剂,在塑料凹印油墨用溶剂中,能够单独溶解油墨的溶剂称为真溶剂;不能溶解油墨的溶剂称为假溶剂;不能单独溶解油墨,而必须与其他溶剂混合才能溶解的溶剂称为助溶剂。调节好真溶剂、假溶剂、助溶剂三者之间的平衡可达到预期的溶解力、挥发速度和黏度等要求。混合溶剂的溶解力不能太强,若太强,溶剂释放速
关键词 算法;海德格尔;技术;集置;遮蔽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1-0020-03  以算法为核心的新媒介技术极大改变了媒介传播形态与社会传播秩序。但是算法媒介却又饱受争议,人们在享受个性化、精确化信息推送服务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负面效应。如何看待这一新技术成为了学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思
关键词 学术期刊,自媒体,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15-04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成果发布的载体,是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对于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已經非常健全,例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等。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期刊成为研究者们和受众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术成果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在国外被成为“社交媒体学术
数码打样是通过数字化工作流程对印刷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与高保真展示的关键,在整个数码打样过程中,打印机校准和匹配目标是最重要的两个过程。简单地说,数码打样就是通过复杂的色彩管理软件,使输出样张能够模拟印刷样张,为印刷提供标准。
关键词 医学科普;短视频;抖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1-0041-03  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在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上提出:互联网医学科普迎来3.0时代。回溯过往,1.0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医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并随着医学科普逐步进入“深水区”,即2.0时代实现了由零碎化知识到结构化图谱的转变。现如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移动智能终端
关键词 媒介技术;遮蔽;解蔽;算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1-0023-03  以现代科学为基石的技术伴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如今,技术在被整合进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被整合进媒介,以技术做支撑的媒介在形态上发生了显现的变化,也得到了发展与创新。技术对媒介的渗透越来越深入,其在对传统媒体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再次关注媒介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