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先生结婚时,我的公公婆婆都只有44岁。这样年轻的公婆在农村也是少见的,婆婆的老妯娌们开他们的玩笑:“好年轻的婆婆,会当吗?”十几年过去,也可能没有人要印证我的回答:对于公公婆婆,我的感情不是出于一个儿媳妇的礼数,也不仅是敬,而是我爱他们。
婆婆是河南正阳县人,娘家也没有几亩地,却被划为地主,被人介绍到罗山来,嫁给同样穷的公公。公公寡言,倔强实诚;婆婆一辈子改不了她的“侉话”,善良也灵活。公公瘦高,婆婆矮胖,两个人都不多话,却是琴瑟和谐地把穷日子过得温情无限。
结婚后的第一个暑假,我住在婆婆家养病,见到公公婆婆言语之外的浪漫,如菜地新开的黄瓜花,质朴的,却又是殷实地盛满生活的滋味。
每日早起,吃过早饭,公公照例不声不响挑担拿锄去侍弄田地,婆婆总是一边忙活着鸡猪锅碗,一边佯装生气地喊一嗓子:“当家的,也不吩咐我干什么!”公公也照例是不吩咐,但婆婆总能知道干什么,在碧绿的田园里,这一高一矮配合默契:公公拢沟,婆婆丢豆;等晌午,婆婆先行一步,只见她两条腿不停地在厨房堂屋来回奔跑,满庭院飘着饭香时,公公才回来,洗脸水是打好的,那碗面条是先盛出来的(婆婆说公公爱吃劲道的),公公享受着粗糙的饭菜,那张瘦瘦的并不好看的脸(我偷偷对先生说的)此时因为婆婆的殷勤而竟然有了几分君王之气。
先生此时还在北京念研究生,瘦弱书生全无用处,还是等着公婆的供给。除了河地能长出点时鲜菜换几个小钱,家里再无出钱的路子。我的能干的婆婆便和村里老少女人一起“收破烂”。这名字不好听,但实惠。婆婆对我说:“你别看着这一担子线头线脑的,能卖几十块!”她加重了“块”字的声音,脸上是铿锵庄严的表情,说得我也对这破烂肃然起敬起来:是啊,几十块,我一个月工资啊!
那一天婆婆和她们一起走了很远,晌午也没回来,下午天就变了,滚雷响得吓人。公公跑回来,问你妈呢?我们说也不知道她在哪个方向?雨果然下大了,麻鞭一般抽得人不能睁眼。天擦黑的时候,公公婆婆前后脚回来了。公公担着破烂担子,雨水从伞沿滑下淋湿了大半个身子。婆婆披着雨衣,只有脸上挂着雨水,衣服倒还干爽。那一帮老少女人从我们门前跑过,全成了落汤鸡。我们这几个全没心肺的孩子见公公婆婆回来,不停地瞎问:大(爸爸的方言)接你到哪儿了?婆婆说:接到大桥头儿了(大桥头,离家可有十几里地。)。我们又惊奇:大怎么知道你就从那个地儿回来?这回婆婆不答,黑黑红红的脸上全是笑:“啊……”可能无数个风雨的日子,早形成了只有他们两个才能破解的体语脉息。这时候再看公公,仍然是无言地俨然着。
为了多一点收入,公公婆婆也学村里人在山坡顶上种了一小块地的西瓜。夜晚便睡在棚子里看西瓜。婆婆把一家子安顿好,洗过澡,吃过西瓜后,她也要跟着公公去草棚!孩子们说:“妈,蚊虫太多咬死了,竹帘子也窄,就让我大一个人去吧。”
婆婆看着她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公公,口气也像是说她的孩子:“你大他胆小,他怕,那儿好多老坟地。”在以后每一个种瓜的季节,全村老少女人都睡在家中帐子里时,只有我的婆婆陪着丈夫睡在荒郊野地里。
有一个白天,我和最小的妹妹躺在草棚里,看蓝蓝的天白白的流云,身旁有轻轻的风。我就想:公公婆婆睡在草棚的时候,有没有那么一个晚上,他们回忆起他们年轻的时光?有没有数过满天的星星?
56岁那一年,婆婆偏瘫,公公婆婆的日子彻底地翻了个个。婆婆总是胖胖的,健壮的样子,她那奔忙的身影是家的温暖,是公公和孩子们的安慰。可是我们并不懂得:婆婆的脸那特别的红晕却是病灶。正月初七,孩子都走了,我和先生也回了娘家,只剩下公公婆婆。半夜,婆婆说:我的腿怎么麻了?到早晨起床时,她咚地摔倒在地上。老俩口硬撑着走到大路上。谁知这一撑坏了事。等到我们赶到时,婆婆嘴也歪了,手也动不了了。我心一酸就红了眼:“妈,咋搞成这个样子?”蹲在田埂边,我的公公婆婆像两个孩子一样无助。
虽然抢救得及时,但我的婆婆却因为脑血栓,半边身子不能动弹了。
我们还要工作,当婆婆病情稳定后,我们只好把她交给公公。走的时候,我不敢想象:从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公如何照料他两个人的生活?那个没有了婆婆奔忙身影的农家还有家的味道吗?
但是我的56岁的公公,因为婆婆,仿佛重生一般,彻底换了个人。
他学着煮饭,好几次被柴烟呛得老泪横流,饭终于也能煮熟了;他也像女人一样到河边洗衣;他帮婆婆洗头、洗澡,婆婆大小便后他帮着细心地系好裤带。他也神奇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再也没有病倒过。田不再种了,他还是愿意种点菜,隔三差五的,小集上还有他卖菜的身影。他奔走于各种治婆婆这种病的农村土方法中,科学的迷信的,他千方百计地去找。我们给他们的钱,他几乎全花在婆婆的病上。平时他很少给儿子找麻烦,但是他为了婆婆,打电话似有责怪之意:“你在外面,就没有打听打听治你妈妈这病的特效药?”儿子也不敢说这病皇帝得了也只能降血压多锻炼慢慢恢复没有特效药。我们只好买了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营养品寄回去。公公再打电话来就高兴地说:那药好啊,你妈吃了觉得有劲儿了。
经过了一春一夏,婆婆拄着拐杖能走了,左手的大手指也能活动了。怕她寂寞,公公想方设法还带着婆婆去赶了一次集,当婆婆出现在久违的集市上,熟悉她的乡亲都夸她气色真好,没见过比她恢复得更快的。这个时候,公公依然是讷讷的无言。
去年春节我们回乡,远远地,见小院飘扬着晾晒的粉色的床单,小院还是如往年一样干净整洁。
家还是那个味道,只不过,奔忙的婆婆换成了坐着的婆婆。婆婆黑亮的头发梳得平顺,衣服也穿得干干净净,那张脸没有久病后的乖戾表情,依然是平和慈爱的。
公公忙着煮面给我们吃。一会就端上来,有肉,有莱,只是汤有点黑。我们夸张地笑,婆婆更是笑得开怀,那表情是对一个孩子的宠溺的笑。
公公从一个小药瓶子里倒出药丸,一手端水一手拿药递给婆婆,嘴里轻轻怪她:“我赶集没回,你也要让囝(孩子)拿给你,药要按时吃才有效。”这回轮到婆婆像个孩子乖乖地把药喝了。我看婆婆自己也是能拿药吃的,但她还是要等到公公赶集回来递给她。
除夕夜,为了守夜,看完晚会,又张罗着包饺子。妹妹妹夫都回来了,家里睡不了,弟媳就让公公去别人家借宿。可是公公支支吾吾就是不动身,婆婆就笑着说出谜底:“你大想打牌。”啊哈,公公惟一的爱好就是打扑克牌。村子里人打麻将、纸牌也得赌博,他没办法,舍不得钱,就找一帮都没钱的老头儿,五分一毛的来一盘,儿女都回来,这回可有人手了。可是大家热情不高,当弟媳再次催公公走时,婆婆终于使出最后一招:“你大害怕,你妹和孩子都在我床上挤挤吧。”
弟媳大大地夸张一声:“我的个天,都60多岁的人了,怕么子呀?我一个女的都不害怕。”婆婆也不恼,笑得特别开心,因为另一个屋子里,公公终于打上了牌,并且传来了爷儿几个争牌的吆喝声。
婆婆生病,已有五年,但是公公婆婆之间,看不出久病床前的厌烦和怨怒,照顾的和被照顾的,一个倾心,一个承领。难能可贵的是在困厄面前,那一种乐观幽默,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生命里不能丢失的另一半世界。
摄影记者曲波,以黑白胶片纪录了农村父母真实的生活,有一张照片,是久病的母亲的多皱的脸,同样多皱的父亲的脸。在镜头闪动的一瞬,老人在老伴的额上,印上轻轻的一吻。看那照片,心动心痛。
先生说:前半生,母亲悉心照料了父亲;母亲这一病,让父亲有机会,拿整个后半生来还她。
而我,读了几十年的爱情故事,而再读到古人的“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生死契阔”的诗句,就总是把我的公公婆婆作为理解的注脚。
责编 梅 子
婆婆是河南正阳县人,娘家也没有几亩地,却被划为地主,被人介绍到罗山来,嫁给同样穷的公公。公公寡言,倔强实诚;婆婆一辈子改不了她的“侉话”,善良也灵活。公公瘦高,婆婆矮胖,两个人都不多话,却是琴瑟和谐地把穷日子过得温情无限。
结婚后的第一个暑假,我住在婆婆家养病,见到公公婆婆言语之外的浪漫,如菜地新开的黄瓜花,质朴的,却又是殷实地盛满生活的滋味。
每日早起,吃过早饭,公公照例不声不响挑担拿锄去侍弄田地,婆婆总是一边忙活着鸡猪锅碗,一边佯装生气地喊一嗓子:“当家的,也不吩咐我干什么!”公公也照例是不吩咐,但婆婆总能知道干什么,在碧绿的田园里,这一高一矮配合默契:公公拢沟,婆婆丢豆;等晌午,婆婆先行一步,只见她两条腿不停地在厨房堂屋来回奔跑,满庭院飘着饭香时,公公才回来,洗脸水是打好的,那碗面条是先盛出来的(婆婆说公公爱吃劲道的),公公享受着粗糙的饭菜,那张瘦瘦的并不好看的脸(我偷偷对先生说的)此时因为婆婆的殷勤而竟然有了几分君王之气。
先生此时还在北京念研究生,瘦弱书生全无用处,还是等着公婆的供给。除了河地能长出点时鲜菜换几个小钱,家里再无出钱的路子。我的能干的婆婆便和村里老少女人一起“收破烂”。这名字不好听,但实惠。婆婆对我说:“你别看着这一担子线头线脑的,能卖几十块!”她加重了“块”字的声音,脸上是铿锵庄严的表情,说得我也对这破烂肃然起敬起来:是啊,几十块,我一个月工资啊!
那一天婆婆和她们一起走了很远,晌午也没回来,下午天就变了,滚雷响得吓人。公公跑回来,问你妈呢?我们说也不知道她在哪个方向?雨果然下大了,麻鞭一般抽得人不能睁眼。天擦黑的时候,公公婆婆前后脚回来了。公公担着破烂担子,雨水从伞沿滑下淋湿了大半个身子。婆婆披着雨衣,只有脸上挂着雨水,衣服倒还干爽。那一帮老少女人从我们门前跑过,全成了落汤鸡。我们这几个全没心肺的孩子见公公婆婆回来,不停地瞎问:大(爸爸的方言)接你到哪儿了?婆婆说:接到大桥头儿了(大桥头,离家可有十几里地。)。我们又惊奇:大怎么知道你就从那个地儿回来?这回婆婆不答,黑黑红红的脸上全是笑:“啊……”可能无数个风雨的日子,早形成了只有他们两个才能破解的体语脉息。这时候再看公公,仍然是无言地俨然着。
为了多一点收入,公公婆婆也学村里人在山坡顶上种了一小块地的西瓜。夜晚便睡在棚子里看西瓜。婆婆把一家子安顿好,洗过澡,吃过西瓜后,她也要跟着公公去草棚!孩子们说:“妈,蚊虫太多咬死了,竹帘子也窄,就让我大一个人去吧。”
婆婆看着她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公公,口气也像是说她的孩子:“你大他胆小,他怕,那儿好多老坟地。”在以后每一个种瓜的季节,全村老少女人都睡在家中帐子里时,只有我的婆婆陪着丈夫睡在荒郊野地里。
有一个白天,我和最小的妹妹躺在草棚里,看蓝蓝的天白白的流云,身旁有轻轻的风。我就想:公公婆婆睡在草棚的时候,有没有那么一个晚上,他们回忆起他们年轻的时光?有没有数过满天的星星?
56岁那一年,婆婆偏瘫,公公婆婆的日子彻底地翻了个个。婆婆总是胖胖的,健壮的样子,她那奔忙的身影是家的温暖,是公公和孩子们的安慰。可是我们并不懂得:婆婆的脸那特别的红晕却是病灶。正月初七,孩子都走了,我和先生也回了娘家,只剩下公公婆婆。半夜,婆婆说:我的腿怎么麻了?到早晨起床时,她咚地摔倒在地上。老俩口硬撑着走到大路上。谁知这一撑坏了事。等到我们赶到时,婆婆嘴也歪了,手也动不了了。我心一酸就红了眼:“妈,咋搞成这个样子?”蹲在田埂边,我的公公婆婆像两个孩子一样无助。
虽然抢救得及时,但我的婆婆却因为脑血栓,半边身子不能动弹了。
我们还要工作,当婆婆病情稳定后,我们只好把她交给公公。走的时候,我不敢想象:从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公如何照料他两个人的生活?那个没有了婆婆奔忙身影的农家还有家的味道吗?
但是我的56岁的公公,因为婆婆,仿佛重生一般,彻底换了个人。
他学着煮饭,好几次被柴烟呛得老泪横流,饭终于也能煮熟了;他也像女人一样到河边洗衣;他帮婆婆洗头、洗澡,婆婆大小便后他帮着细心地系好裤带。他也神奇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再也没有病倒过。田不再种了,他还是愿意种点菜,隔三差五的,小集上还有他卖菜的身影。他奔走于各种治婆婆这种病的农村土方法中,科学的迷信的,他千方百计地去找。我们给他们的钱,他几乎全花在婆婆的病上。平时他很少给儿子找麻烦,但是他为了婆婆,打电话似有责怪之意:“你在外面,就没有打听打听治你妈妈这病的特效药?”儿子也不敢说这病皇帝得了也只能降血压多锻炼慢慢恢复没有特效药。我们只好买了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营养品寄回去。公公再打电话来就高兴地说:那药好啊,你妈吃了觉得有劲儿了。
经过了一春一夏,婆婆拄着拐杖能走了,左手的大手指也能活动了。怕她寂寞,公公想方设法还带着婆婆去赶了一次集,当婆婆出现在久违的集市上,熟悉她的乡亲都夸她气色真好,没见过比她恢复得更快的。这个时候,公公依然是讷讷的无言。
去年春节我们回乡,远远地,见小院飘扬着晾晒的粉色的床单,小院还是如往年一样干净整洁。
家还是那个味道,只不过,奔忙的婆婆换成了坐着的婆婆。婆婆黑亮的头发梳得平顺,衣服也穿得干干净净,那张脸没有久病后的乖戾表情,依然是平和慈爱的。
公公忙着煮面给我们吃。一会就端上来,有肉,有莱,只是汤有点黑。我们夸张地笑,婆婆更是笑得开怀,那表情是对一个孩子的宠溺的笑。
公公从一个小药瓶子里倒出药丸,一手端水一手拿药递给婆婆,嘴里轻轻怪她:“我赶集没回,你也要让囝(孩子)拿给你,药要按时吃才有效。”这回轮到婆婆像个孩子乖乖地把药喝了。我看婆婆自己也是能拿药吃的,但她还是要等到公公赶集回来递给她。
除夕夜,为了守夜,看完晚会,又张罗着包饺子。妹妹妹夫都回来了,家里睡不了,弟媳就让公公去别人家借宿。可是公公支支吾吾就是不动身,婆婆就笑着说出谜底:“你大想打牌。”啊哈,公公惟一的爱好就是打扑克牌。村子里人打麻将、纸牌也得赌博,他没办法,舍不得钱,就找一帮都没钱的老头儿,五分一毛的来一盘,儿女都回来,这回可有人手了。可是大家热情不高,当弟媳再次催公公走时,婆婆终于使出最后一招:“你大害怕,你妹和孩子都在我床上挤挤吧。”
弟媳大大地夸张一声:“我的个天,都60多岁的人了,怕么子呀?我一个女的都不害怕。”婆婆也不恼,笑得特别开心,因为另一个屋子里,公公终于打上了牌,并且传来了爷儿几个争牌的吆喝声。
婆婆生病,已有五年,但是公公婆婆之间,看不出久病床前的厌烦和怨怒,照顾的和被照顾的,一个倾心,一个承领。难能可贵的是在困厄面前,那一种乐观幽默,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生命里不能丢失的另一半世界。
摄影记者曲波,以黑白胶片纪录了农村父母真实的生活,有一张照片,是久病的母亲的多皱的脸,同样多皱的父亲的脸。在镜头闪动的一瞬,老人在老伴的额上,印上轻轻的一吻。看那照片,心动心痛。
先生说:前半生,母亲悉心照料了父亲;母亲这一病,让父亲有机会,拿整个后半生来还她。
而我,读了几十年的爱情故事,而再读到古人的“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生死契阔”的诗句,就总是把我的公公婆婆作为理解的注脚。
责编 梅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