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m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找,从而不断地活跃思维、开拓思维、积极思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难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擅长设疑,使课堂不时笼罩在疑问的“迷雾”中,虽虚无飘渺,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在迷雾中求寻和追索,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一定会获得更新、更浓、更久的快感。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十年的教学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成败的体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提问:
  一、顺逆相辅,激活思维
  “顺”是顺问,指教师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正面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如我在教《孤独之旅》一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指的是什么旅途呢?学生讨论激烈,很快就归纳出是牧鸭之旅,并理出了故事的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蛋。接着我又设疑: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历程呢?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紧接着我又顺推一问: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已经完全融入故事情境中。
  二、直曲相成,引人入胜
  “直”是直问,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这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如教学《隆中对》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提问:刘备是堂堂一国之君,而诸葛亮当时只不过是一山野村夫,刘备却三番两次屈尊降贵地前往拜访他,邀他出山,这是什么原因呢?提问直奔中心,直插要害,不拐弯抹角,很快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节中,快捷而引人入胜。
  “曲”是曲问。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维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上《孔乙己》一文,一上课我便开门见山地问同学们:“孔乙己是谁的名字?大家说说。”大多数同学被老师这种曲问问得有些回不过神来:“什么?孔乙己就是孔乙己的名字呗!”一下子课堂中有笑的,有议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孔乙己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绰号。”就在这时,我满意地点头说:“是啊,可见孔乙己是命运。”这样,曲问给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
  三、启发想象,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通过提问,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产生再造想象,或者编织插叙,或者续补情节,或者改写人物,在联想和想象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讲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师提问:“广场事件以后,警官奥楚蔑洛夫会怎么做呢?”这样的提问,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勇于发表己见的精神。
  四、由易到难,层层剥笋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提问的深浅层次,把握提问的坡度,由浅入深、逐步升级的提问,让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捕捉信息,延伸疏导
  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一下子切中要害,有时会出现思路受阻或偏离正确方向的情况,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信息,点拨疏导,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例如,我在分析《故乡》中少年润土的形象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生1: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生2:是啊,鱼怎么会有脚呢?
  生3:有!
  师:什么鱼有脚?
  生3:娃娃鱼。
  师:啊,你真是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会有两只脚,可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士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分析人物时,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旁逸斜出的问题,说明他的思路偏离了教学方向,但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先肯定生3的“见多识广”,然后进一步提问,将学生的思路引到了文章主题上来。
  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类型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法,精心设计多种提问类型,灵活运用,才能娴熟自如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地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
期刊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但纵观我们阅读教学现状下的学生,他们的想象力是不容乐观的。笔者在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年级越低,想象力越丰富;相反,年级越高,想象力越匮乏、呆板。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读到乌鸦无法从瓶子中喝到水的时候,为了开发三
期刊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
期刊
第六册小学《数学》第71页的例4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学生第一次碰到这种结构的连乘应用题。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连乘应用题”这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从实际问题入手,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理解了题意,等于题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例4这种特
期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也认为: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学中感到愉悦、产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快乐地领悟、认真地钻研呢?  根据我从事十余年历史教学的经验,积累了一系列方法、技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有效地学好了历史,并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些方法如下:  一
期刊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想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心理是一种带有下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量。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能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借助这一能动的开发、传导智力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正确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
期刊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发生顺序为“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能力”,可见注意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那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反馈和情感交流等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意志、性格和能力的培养,多数
期刊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流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课程要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回忆读书时对数学的印象,除了做题还是做题。记得那时自己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后我要是当数学老师,就决不布置这么多作业,让学生们天天玩。儿时的想法虽然多少有些幼稚,但细想想,教师每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