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的米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塘的秋天是盛大的。风把田畈里的稻香刮得满村都是,直到刮过大别山,飘去城里。
  很快,在山外打工的孩子们会陆续回到莲塘。从早到晚,那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小路上,挤满了手握镰刀的年轻人。太阳下的水田热气腾腾。风迈着欢快的脚步,从南刮到北,从东又刮到西,像在张罗着一件大事。
  秋天,也是莲塘复活的季节。老人们围在墙根儿,或蹲在树荫底下,可不管在哪儿,他们的脸都朝向那条小路。
  他们浑浊的目光,早已看不清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也拿不准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崽儿。因为他们曾经清澈的目光,不知不觉已消散在岁月的光晕中去了。可他们并不着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新鲜的、清澈的力量回归莲塘。
  年轻人的步伐却是机械的,急促的。城里的活计,莲塘的田畈,哪样离开了,都会让他们的日子变得残缺。每粒儿米,每寸日子,都要珍惜。
  每当面对沉甸甸的谷穗时,他们才会惊醒。莲塘也终于从梦里走出来,变成了拥抱他们的怀抱,变成了香甜的稻米。
  在莲塘人心里,稻谷是神圣的,开镰需要虔诚的仪式。晒谷场上,莲塘德高望重的老人,也像他们祖辈那样,穿上宽大的棉布袍,匍匐在地,向谷神和太阳神致以最崇高最古老的礼节。
  阳光碰在稻穗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此刻,万物庄严肃穆,莲塘如同古老中原大地上的一粒米,虔诚地被供奉在人世间。仪式过后,镰刀所收割的不再是一株草一穗儿谷那么简单,它们在收割着岁月,收割着希望。
  从早到晚,打谷场上喧腾而又热闹。石碾子一圈圈转动着,年轻人赤着膊喊出的劳动号子,声声有力。阳光最浓烈的时候,稻穗会簌簌腾起氤氲的水汽,那是稻米在向大地做最后的告别。
  阳光灿烂,岁月流金。草垛下围坐的老人们,紧握着一把把温热的粮食,就像挽住了自己年轻时的时光。
  粮食能让人变得刚强,还会让人变得慈悲。每当这个时节,大别山里的松鼠、雉鸡、野猪和狼,也会来到莲塘。它们空荡荡的肚肠,也想变得跟打谷场一样充实。幸福如潮水般涌来,它们把身子长久地贴在谷堆上,而忘了吃上一口。目睹这一切的老人会在心里念叨:“赶紧吃饱吧,吃饱了赶紧离开吧。”是啊,都是命呢,粮食就是救命的。
  莲塘的村老西说,饥饿年代里,他曾在打谷场上见过一只牛犊般大小的虎崽子,浑身散发出一种深山里青钱柳的腥味。它默默地看着村老西,没有动。村老西轻轻背过身去,耳根下传来老虎粗重的喘息声。在太阳下,在厚厚的稻谷前,村老西起誓说,那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虫。他说,在老虎眼里,他也许只是一团肉。可是,面对高高隆起的谷堆,老虎也有老虎的慈悲——这个故事,老人们都信,年轻人却觉得这就是一个神话。谁见过老虎不吃人呢?谁见过狼吃谷呢?面对年轻人的不屑,老人们陷入沉默。他们知道,有些事,年轻人永远无法理解,也不需要他们理解。
  晚上的田畈里,挂满了红灯笼,人们在挑灯夜战,要把一天掰当成两天用。只有这样,才能把稻米迅速收割完,另一半的时间,用于城里的活计。夜晚,从大别山刮来的风是冰凉的。老人们并没有睡,而是拄着拐棍,站在田畈沿上,唤家人回家。他们说,夜晚收不得米,稻穗怕寒凉。受凉的稻穗在太阳底下是暖不过来的,做出的米饭会僵硬得失去米香。这些话除了风和他们自己,没人相信。在外奔波的日子,已经让年轻人失去了品味一粒米的能力。
  老人们像地头的树,田间漏割的稻穗,在灯笼白或红的光芒里,清冷而孤独。在田里忙碌的年轻人,只是催促他们回去,就又埋頭忙着收割。这些无奈的老人,踢踢踏踏,从田间走回村子。黑暗中,莲塘也不会为难老人,一路上浓郁的稻香,也能把他们送回家。走在走了大半辈子的路上,踩在脚下的是一穗儿失群的稻,还是一株开花的苇,他们也能分清。不管是什么,他们都会弯腰拾起,握在手里,陪伴自己走完余下的路。
  有一年,莲塘来了几个陌生的外乡人,他们走遍莲塘的田畈,用苍白的手指揉搓开青涩的稻穗,放进嘴里嚼出乳白的米汁。老人们捡拾起被抛弃的稻秧,满脸惋惜,就像一个个护犊子的父母。
  外乡人见状,笑眯眯地抽走稻秧,从口袋里掏出细长的、散发着异香的米种。他们说,莲塘可以种更好的米,这些米种撒进水田,来年就可以粮食满仓。这个品种不怕虫灾,不惧草缠,能减少耕种劳作的强度。只是这些米不能留种,每年他们还会来送种子,绝不让莲塘的田畈空寂。他们许诺,这些米可以换来更多的钱,让莲塘的人们更富足,更快乐。说着,他们试图把手中的米撒在莲塘的泥土里。
  老人们摇摇头,说,离开虫和草的水稻变不成米。外乡人走后,老人们自发在田埂旁边守了七个昼夜。每夜,都能听见秧苗拔节的声音,隐秘而又张扬。像太阳爬上树梢,像水牛踏进田畈,像新娘嫁进莲塘,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感受,令他们喜悦和满足。人们从地层深处汲取井水灌溉水田,这与开镰仪式同样重要。
  当割稻声渐次减弱,稻米进仓后,老人们重新陷入喜忧参半的岁月中去。每年如此,收获的喜悦,年轻人离开的忧伤,让他们慌乱,让他们无措。那阵子的炊烟,散发出新鲜的米香,好像在挽留着年轻人:留在莲塘吧,留在水牛旁边吧。年轻人才听不懂这些呢,匆匆收拾着行李,又匆匆奔向城市。
  那条路又空寂下来,莲塘也空寂了下来。不久前的繁华热闹,仿佛来自天上的街市。在太阳底下,在风中,老人们又眯起眼,互相争执着,哪个孩子割稻干净,哪个孩子能品出米香时,就像在讲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不久,在话语的缝隙里,也会冒出丝丝缕缕的米香来……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变化发展的文化是多样的,所以代表众多文化符号的艺术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至今,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意蕴是其灵魂所在。作品自然而然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艺术意蕴带来的内涵亦随之改变。本文以“意蕴”一词为立足点,通过讨论意蕴的定义、特征和艺术意蕴类型,结合古往今来体现中国艺术意蕴的几个实例,浅谈中国艺术的意蕴悠长。  一、何为意蕴  “意”本意是意思,又指人对事物的态度,“意”是
期刊
屋檐石缸赊来的雨水  种进箩筐灶头的瓜豆桑麻  遍地笑声的荞麦花  垫井底的月  踩瓦的霜,随着步子的枯黄缩小  轉移到儿女们长大的手掌里  走出天庭老了的云朵  转场,到寺门  那个刚腾空的花衣兜  戒掉刀尖的油烟味  兑换清洗天空了愿的蓝  垂暮之年的黄昏落日  一盏念经的灯  煞有介事,一纸背影的薄和轻  从初一十五吃素到365 天吃秤砣砣的斋心  从忌口到忌午,正式走一条  袈裟通天的坦途
期刊
王明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长篇小说《冷的铁 热的铁》,小小说曾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读者》等。  一个人的除夕  1975年来到胜利油田的第一个除夕,我所在的钻井队二班上零点班,这是我第一次在家之外的地方过年。在井场上就要接班了,班长突然说,有会包饺子的吗?  过年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下午各班已经从食堂领了面粉和肉馅儿,我们班上零点班,如果不提前把饺
期刊
激情与孤独,二者并存的岛屿  人们充满挚爱,恩怨,仇恨  又低头沉默。你可以看到  那条笔直而宽阔的大道,贯穿  太平洲狭长的南北端  两侧种植着难以计数的景观树  比如栾树,鸡爪槭,石楠,冬青  但能让你嗅觉敏锐捕捉辨认的  唯独这枝枝叶叶间,密密匝匝的桂香  那種沁人心脾的浓郁,可做  世间最好的良药,不苦口  泡杯桂花茶,蒸份桂花糕,也可  费上少许功夫,精制一只正宗的桂花盐水鸭  或者,用
期刊
一条宽敞的村道远远地  向我展开庄稼田野和肥美的花草  长满我的身体我听见了泥土  酣畅的心跳和呼吸  这些赏心悦目的花雨  打湿了鸟儿的翅膀打湿了春天的  金埝村和背靠阳坡的扶贫果园  被梦想点燃的甜蜜生活  我知道它弯曲的部分早已成为  金埝和我最刻骨铭心的事物  割稻子的女人  在金埝村一场小雨  还没有落下地便被风吹走了  一个女人站在田垄上  她的表情与那些  被压弯腰的稻子一样  閃烁
期刊
纸上团圆  圆月皎洁的夜里  有人正叫卖星星,有人兜售清风  只有穿藏青色圆领中山装的人  端出一大盆微波不兴的水,默不作声  只有他的桌上邀来了月亮对饮  一路向前不回头的人,都在纸上画圆  安慰被仲秋的风声俘虏的回乡之心  暮色四合  是暮色四合点亮湖边小部分的窗户  浩淼出幽光的水面鳞波如羽毛  有三种水禽发出婉转却短促的鸣叫  也只能这样了,在人工湖里幸福地活着  野生的水禽总算是保持了自
期刊
树还在,镂空的鸟巢还在  几只乌鸦还在呱呱说话  大水缸还在接待月亮  猪槽、拴牛桩,草筐,镰刀把都在  斑駁的门窗还在脱落着朱红色表皮  一只老狗在村子里兜转,梅花开在蹄下  而这里静极了  只有站立的土墙装满巨大的虚空  这些收纳过粮食,迎接过新娘  送终过老人,强大的胃一样的  泥土堆砌的房子在等待一场革命  像一个被押解的死刑犯  被一道土腥的公文宣布下马  这些乡亲亲手修葺维缮的棺椁  
期刊
哥哥成家遷走,姐姐们相继出闺,父亲就跟我住在城里。山里的老家就剩下了两座青石瓦房,和瓦房里一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坛坛罐罐。还有啥可留恋的?可我却老想回家。  每次回家,父亲总是熟练地从他的裤腰上解下那串系着红布条的钥匙,一枚一枚展开,不厌其烦地给我认着。可我只拿那些钥匙开过一次门。蛛网、尘埃、鼠洞……屋里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味,让我刚刚迈进的脚又退了出来。后来,我回老家,就再没进过那个柴门虚掩的小
期刊
一  一首首田园诗,飞翔狂舞  采撷一朵朵山花的禅悟  新农村的画卷  村路,延长幸福的宽度与深度  按捺不住心跳地回头眺望  潜江,坐在春天的画布之上  握住一脉山峰的翠黛  期待已久的鲜花,开始慢慢走出尘世  怀抱一泓宁静,将晶莹与热情  连同内部波动的微风  高高悬挂,并被奔小康的手  渐渐推开或收拢  藏在岁月深处的一泓热情  我要借助比太阳更亮的明眸  才能深入你灵魂的迷宫  抵达季节温
期刊
老妈走的第二年,梅姨来我们家当保姆。周末,老爸约我们吃饭,很正式地把她介绍给我们。老爸很敬重梅姨,说她早年离异,一个人带大了一双儿女,教育得都很优秀。儿子是本市一所高校的教师,女儿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  出了酒店,知道我胳膊有病,梅姨一把夺过我手上的袋子:我有劲儿,啥都能干,我来。  梅姨退休前在镇医院工作,并不擅长做家务,做饭水平一般。夏天我回家时总见她把葱、姜、蒜一股脑儿切满满的一碗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