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对脑创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价值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ngxis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分级标准对脑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价值.方法 分析93例脑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BAEP表现,将BAEP分为3级:Ⅰ级为各波均正常;Ⅲ级为双侧V波PL异常、双侧Ⅲ~Ⅴ波IPL异常、单侧或双侧V波消失;Ⅱ级为除Ⅲ级之外的任何异常BAEP表现.以脑创伤后6个月作为判断是否清醒的时间标准.结果 Ⅰ级、Ⅱ级、Ⅲ级的清醒率分别为:79%、18%和0%.分级与清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62,P<0.001),分级越高,清醒越困难.BAEP分级标准对清醒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可信区间为(0.781~0.937).结论 BAEP分级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清醒的概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NF - κB和IκB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损伤的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缺血脑组织NF - κB和IκB的表达,IL-1β蛋白含量采用ELISA法确定.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2h再灌注3h后缺血侧皮质IL- 1β含量显著升高至(8
目的 探讨低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在经鼻蝶窦垂体大腺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82例垂体大腺瘤的经鼻蝶窦显微手术中,采用0.15T iMRI系统进行术中实时引导.以术后早期高场强MRI为标准对照,定量分析iMRI的成像准确性,并就低场强iMRI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治疗结果 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在iMRI的辅助下,82例垂体大腺瘤的全切率从61.0%提高到81.7%.低场强iMRI的成像准确
2010年北京癫痫外科论坛暨第八期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宣武讲习班将于2010年10月20—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围绕癫痫外科,由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联合举办,并广泛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授课。内容极其丰富,将就癫痫诊断和治疗的热点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参加者将授予参加者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10学分。欢迎国内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以及神经电生理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加。
期刊
以往椎管内肿瘤的手术为了方便暴露需切除全椎板甚至包括部分关节突,如切除节段较长(超过3个节段)则会损害脊柱的稳定性,而且可能出现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并导致脊髓受压[1-2].因此,为防止术后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摘除肿瘤的同时行后路固定融合是必要的.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对18例患者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并以钛网分节段固定,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和术中处理,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4年至2008年收治具备假性动脉瘤特征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前行CT、3D-CTA、DSA检查,诊断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瘤6例.术前发生二次出血7例.本组均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2例.术后死亡1例,重度残
目的 观察颅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和甲泼尼松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开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甲泼尼松组(M组,n=20)、地塞米松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N组,n=2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甲泼尼松1.5 mg/kg(5 ml)、地塞米松0.2 mg/kg(5 ml)或生理盐水5 ml.术中持续监测有创动脉平均压(MAP)、心率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复杂,处理方法多样.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2月到2008年2月应用液体胶介入栓塞治疗的16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研究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PCR反应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比较aSAH患者和对照者eNOS基因型的构成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 aSAH患者组的G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分布在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直径大小之间差异无
开颅术后出现远隔部位颅内血肿发病隐袭,病情发展急骤,甚至出现脑疝才被发现,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将我科2005年5月至2009年3月间4194例开颅手术后继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分析如下。
期刊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是起源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近端前壁或前内壁(anterior or anteromedial wall),而与ICA分支无关的动脉瘤.1969年,Sundt和Murphey~([1])第一次描绘了此动脉瘤,称之为"小而无颈的动脉瘤"(small sessile aneurysm)并采用自制的Su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