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圣叹临刑前并没有留下慷慨激昂的言辞,倒是与友笑谈:“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受刑而死,确是人生莫大的痛苦,他却“一笑了之”。这并非苦笑“人生的荒诞”,反而是大彻大悟后对生命心生敬畏,会心一笑。
面对痛苦,能这般平静淡然的人必是要跳出利害圈子,将眼光从孤小个体上“解脱”出来,投向众生的“栖息地”。于是,便有幸从彼岸回望曾经于指缝间溜过的时光,细细品味这段点缀着些许“离奇”的寻常故事,咀嚼曾谓之“痛苦”的过往,努力追寻如茶道中所讲的“涩尽七分香,苦退十日甜”的境界。
咀嚼痛苦,正是要用老饕一样敏锐的“味觉”去甄别,剔除某些由“幻想”而生的人赋予的“痛苦”。同时,将目标不再局限于自身痛苦,试图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探寻痛苦背后可以支撑事物发展的力量。
痛苦,终究是人生中的沼泽,越是挣扎便陷得越深。沉溺痛苦的人最终将被痛苦吞噬。而咀嚼痛苦恰是站在了“沉溺痛苦”的另一面。它并非自身境遇或社会环境与意愿背驰时,被内心的悲愤所激发的“重接伤疤”的冲动,而是一个主动寻求“自我发现”的过程。人从此学会了正视痛苦,找到出路。
“所有伟大喜剧的内核,其实都是悲剧。”喜剧源自对荒诞与错位的展示,而造成荒诞和错位的往往是悲剧。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现代人恰恰是选择拿他人悲剧当作讥笑、发泄的对象,这种荒唐的“喜剧”成了人逃避自身痛苦的方式。
而痛苦是无法逃避的。龙应台说:“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不被正视的痛苦终究会像滚雪球一样渐渐成为人不得不面对而又不知所措的障碍。而长时间的堆积,便会使人越发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去咀嚼痛苦,因此形成了一个没有终止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笼罩在这个时代之上的“成功学”迷雾助纣为虐。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拼命学习怎样成功冲刺,却很少被告知跌倒时怎样保护自己。人往往一味向前,用新事物带来的兴奋感麻木自我,寄希望于未来某物博弈的胜利,能够将“痛苦”的旧账一笔勾销,等来的却是“屡战屡败”,直至丧失了“屡败屡战”的勇气。伦敦奥运会的宗旨“影响一代人”曾被这样注释: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赢,更要让他们看到怎样输得有尊严。
“有尊严的输”恰恰是对咀嚼痛苦的又一层理解。人在面对痛苦时能保持理智,并尝试在痛苦中夺来武器装备自己。这就是人在失败面前建立的“尊严”。
人在痛苦面前常常获得卑贱,人对痛苦的回忆实质上是一种“强迫性重复”。与其说人逃脱不了痛苦的魔爪,不如讲人会对“受虐”的感受上瘾。痛苦的体验是熟悉的,而熟悉可以帶来安全感,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依靠。
人若是想摆脱这种“奴隶制”,在痛苦面前争取“民主自由”,就要自发地重复体验痛苦发生时的情景,并在一遍遍重复中拿出“领导者”的气魄来改写曾经的记忆(更多的是纠正),就像经历地震的孩子,有时会不断把积木搭成高楼,再不断地推倒它,实际上就是在重复中消化代谢那些恐惧悲伤,并重新找回控制内心感受的过程。这是儿童“咀嚼痛苦”这种本能的体现。而随着“社会人”的形成,人的这种能力日益丧失,更多地需要通过自我暗示来完成。
痛苦终究是落在一个“苦”字上,从不曾有什么“以苦为乐”的道理,但人在咀嚼痛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找出一条路来。这条路,以乐为终点。
纪伯伦说过:痛苦是你们内心的医生为治愈你们病痛的一味苦药。信任这位医生吧,平静地喝下他的药剂。因为他的手虽然重而硬,却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温柔之手指引着。
题目颇有禅意。开头即用金圣叹的事例,既让读者很好地入题,又见出作者读书广博才得以举证自如。正文中,对痛苦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提出要“剔除某些由‘幻想’而生的人为赋予的‘痛苦’”的观点,清醒明智,可见作者的主见。而“有尊严的输”则另辟蹊径,将痛苦升华为对人生的武装。最后,将咀嚼痛苦的终点总结为:乐。观点可谓层层深入,论据充分有力,语言流畅自然,用语平实,让本文有自然的生命力,值得多咀嚼咀嚼。
(肖 尧)
面对痛苦,能这般平静淡然的人必是要跳出利害圈子,将眼光从孤小个体上“解脱”出来,投向众生的“栖息地”。于是,便有幸从彼岸回望曾经于指缝间溜过的时光,细细品味这段点缀着些许“离奇”的寻常故事,咀嚼曾谓之“痛苦”的过往,努力追寻如茶道中所讲的“涩尽七分香,苦退十日甜”的境界。
咀嚼痛苦,正是要用老饕一样敏锐的“味觉”去甄别,剔除某些由“幻想”而生的人赋予的“痛苦”。同时,将目标不再局限于自身痛苦,试图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探寻痛苦背后可以支撑事物发展的力量。
痛苦,终究是人生中的沼泽,越是挣扎便陷得越深。沉溺痛苦的人最终将被痛苦吞噬。而咀嚼痛苦恰是站在了“沉溺痛苦”的另一面。它并非自身境遇或社会环境与意愿背驰时,被内心的悲愤所激发的“重接伤疤”的冲动,而是一个主动寻求“自我发现”的过程。人从此学会了正视痛苦,找到出路。
“所有伟大喜剧的内核,其实都是悲剧。”喜剧源自对荒诞与错位的展示,而造成荒诞和错位的往往是悲剧。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现代人恰恰是选择拿他人悲剧当作讥笑、发泄的对象,这种荒唐的“喜剧”成了人逃避自身痛苦的方式。
而痛苦是无法逃避的。龙应台说:“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不被正视的痛苦终究会像滚雪球一样渐渐成为人不得不面对而又不知所措的障碍。而长时间的堆积,便会使人越发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去咀嚼痛苦,因此形成了一个没有终止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笼罩在这个时代之上的“成功学”迷雾助纣为虐。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拼命学习怎样成功冲刺,却很少被告知跌倒时怎样保护自己。人往往一味向前,用新事物带来的兴奋感麻木自我,寄希望于未来某物博弈的胜利,能够将“痛苦”的旧账一笔勾销,等来的却是“屡战屡败”,直至丧失了“屡败屡战”的勇气。伦敦奥运会的宗旨“影响一代人”曾被这样注释: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赢,更要让他们看到怎样输得有尊严。
“有尊严的输”恰恰是对咀嚼痛苦的又一层理解。人在面对痛苦时能保持理智,并尝试在痛苦中夺来武器装备自己。这就是人在失败面前建立的“尊严”。
人在痛苦面前常常获得卑贱,人对痛苦的回忆实质上是一种“强迫性重复”。与其说人逃脱不了痛苦的魔爪,不如讲人会对“受虐”的感受上瘾。痛苦的体验是熟悉的,而熟悉可以帶来安全感,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依靠。
人若是想摆脱这种“奴隶制”,在痛苦面前争取“民主自由”,就要自发地重复体验痛苦发生时的情景,并在一遍遍重复中拿出“领导者”的气魄来改写曾经的记忆(更多的是纠正),就像经历地震的孩子,有时会不断把积木搭成高楼,再不断地推倒它,实际上就是在重复中消化代谢那些恐惧悲伤,并重新找回控制内心感受的过程。这是儿童“咀嚼痛苦”这种本能的体现。而随着“社会人”的形成,人的这种能力日益丧失,更多地需要通过自我暗示来完成。
痛苦终究是落在一个“苦”字上,从不曾有什么“以苦为乐”的道理,但人在咀嚼痛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找出一条路来。这条路,以乐为终点。
纪伯伦说过:痛苦是你们内心的医生为治愈你们病痛的一味苦药。信任这位医生吧,平静地喝下他的药剂。因为他的手虽然重而硬,却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温柔之手指引着。
题目颇有禅意。开头即用金圣叹的事例,既让读者很好地入题,又见出作者读书广博才得以举证自如。正文中,对痛苦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提出要“剔除某些由‘幻想’而生的人为赋予的‘痛苦’”的观点,清醒明智,可见作者的主见。而“有尊严的输”则另辟蹊径,将痛苦升华为对人生的武装。最后,将咀嚼痛苦的终点总结为:乐。观点可谓层层深入,论据充分有力,语言流畅自然,用语平实,让本文有自然的生命力,值得多咀嚼咀嚼。
(肖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