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学习习惯差及比较顽劣的学生,学校教育凸显苍白无力,尤其说服教育取得的效果略显疲敝。那么,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怎样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探讨就显得更加重要,当然说服教育是当前的主流,但我们应积极探讨其他方式坚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以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说服教育 教学管理
自从推行新教改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全都用一个声音说话--老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论学生犯了什么错,错的程度是大还是小,也不论造成的伤害有多大多重,老师都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自此以后,举国上下大江南北,教育学生的方式几乎空前统一,那就是--说服教育。说服教育不是不好,而且适用于大部分学生。但百人百性,总有那么一少部分学生,即使教师用尽所有的耐心、全部的的精力去说服教育那些品行顽劣的学生,结果仍然无济于事。从这点上来讲,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不客气地讲,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根本无效。
说服教育是我国历代沿用的一种德育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种方法之一。《教育百科辞典》指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观点、信念,明辨是非和善恶,提高觉悟,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被许多教育者奉为灵丹妙药之时,面对现实的教育中老师们处理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时却陷入了说而不服、屡教屡犯、屡犯屡教的圈里。不管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给他们上"道理"课,而效果并不明显。我们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可同样的问题是说服教育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说服教育这个药方只能医治一般的病但是非一般的病该怎么办呢?
一、说服教育实施的挑战
说服教育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有效,甚至在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是微弱的。就拿纪律来说,没有哪个学校不抓纪律,因为良好的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可是哪个学校敢说纪律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都能经受得起天天检验,节节考验。而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该咋办?当然首选方法肯定是说服教育,耐心的说服教育,什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老师都清楚。可是这种办法对个别学生老是不起作用,教师该如何?难道让这类学生继续目无纪律、肆无忌惮、任意横行吗?不能!可是良策在哪里?曾经有几个学生合伙在学校操场上将另一名学生当场打晕,送到医院去抢救,结果所幸无大碍。学校怎么处理这事的呢?一是将受伤学生所有的住院费由其中两名罪魁祸首的学生承担;二是学校对他们进行了说服教育。
在家庭、社会、舆论的重压下,学校能有什么办法?受伤的学生还在医院养伤,而打人的学生很快就被获准进教室继续上课。可是这样的处理意见让犯错误的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呢?他们能认识到自己错了吗?进而会悔改吗?不会!之后这两名学生无论课堂还是课间,言行并没有收敛多少,甚至可以说更加显得肆无忌惮。因为经济损失是家长承担的,与他们无关。他们根本体会不了家长挣钱的艰辛,而说服教育对他们来讲又像耳边风,稍纵即逝。于是,不久他们又结伙打架,惹是生非,闹得所在班级有时也乌烟瘴气。继续说服教育吗?这种方法还管用吗?
再说卫生,学校三令五申,班上也经常强调,可是校园内垃圾不断、不少,教室里、楼道间、楼梯扶手上、甚至周围矮房上都有垃圾,什么废纸屑、食品包裝袋、吃剩的馒头、鸡蛋、喝不了的奶,统统到处乱扔,脏了又扫,扫了又脏。何时才能还校园一个清洁?还有什么办法能还校园一个清洁?是说服教育吗?
二、说服教育与多元教学管理相辅提升教育效果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最好的方案未必是最合适的,但最合适的一定是最好的。在教育方面,说服教育并不是唯一有效的选择。在运用不同策略处理各类常见行为问题时,要防止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选择教育策略时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换句话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必须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1、不断挖掘和改进说服教育,合理运用与戒
做到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此,我们说体罚是不提倡和被反对的,但是实践证明在过去几千年中惩戒是有效的。况且,我国古代教书先生几乎都有戒尺,所谓"戒"即警戒,惩戒;所谓"尺"即尺度,标尺,标准。我想,那"戒尺"该不会完全是一种道具吧。但古代那些教书先生,戒尺不是不用,而是不常用。不论是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还是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亦或是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诸如此类,爱是前提,教育是核心,严是关键。如果先生使用戒尺,则把握好"尺度"是关键。
有时从新闻里获悉,现在有的孩子顽皮难管教,普通学校说服教育又不起作用,家庭教育也没有办法。于是有的家长把学生送到私立的专门的管教中心去接受教育,其结果有的被打成轻伤,有的被打成重伤,有的甚至失去鲜活的生命。而教育成功者几乎寥寥无几。这又何苦?这究竟是谁的过错?难道非要等到顽劣之极没有办法才想到去补救吗?若能补救过来则更好,可结果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对于时下专门的戒尺教育中心,我不想多说,大家心中一定自有定论。
我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说服教育不起任何作用的情况下,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是否可以探究还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真的不能没有"戒";也不能没有"尺"。
2、运用体验教学策略,加强与现实说服教育联动
顽皮的学生在管理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我们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体验教育是实现教育互动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验教学重在个人的经验总结,教训的反思,道理的理解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所谓的创设情境,学校教育中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实施体验教育,当然也包括自然情境的利用。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其中知(道德认识)是基础,情和意是动力,行则是关键。对于需要意志努力才能改变的不良行为来说,有了"知"不一定就有"行",只有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才可能达到"知"和"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在激活学生的"情"方面比说理教育更有优势,这是因为: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认识特别深刻,体验教育常常会触动人的心灵;体验教育使人"身临其境",能激发特定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将知转化为行,达到改变问题行为的目的。
3、自我教育策略相辅,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有些时候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说服教育是不管用的,要在必须要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自我反思,最后用意志努力克服不良行为,战胜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最能帮助他的不是别人,而是学生自己。实施自我教育策略,操作上可采用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写自我教育日记等方法。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双主体、或双螺旋结构,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我教育迎合时代所需,为了帮学生改变某些不良行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常常让学生写诸如《勤与懒的对话》,在勤奋与懒惰的斗争中,当勤奋占上风时,懒惰的不良行为就渐渐地得到了克服。魏书生认为:经常写这类日记,能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思想的两个方面,通过自我批评和否定中取得进步。运用自我教育策略的关键在于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动机,同时还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肖可琴(1968.5-)女,陕西旬阳人,中学二级教师,陕西省旬阳县城关二中教师。
关键词:说服教育 教学管理
自从推行新教改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全都用一个声音说话--老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论学生犯了什么错,错的程度是大还是小,也不论造成的伤害有多大多重,老师都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自此以后,举国上下大江南北,教育学生的方式几乎空前统一,那就是--说服教育。说服教育不是不好,而且适用于大部分学生。但百人百性,总有那么一少部分学生,即使教师用尽所有的耐心、全部的的精力去说服教育那些品行顽劣的学生,结果仍然无济于事。从这点上来讲,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不客气地讲,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根本无效。
说服教育是我国历代沿用的一种德育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种方法之一。《教育百科辞典》指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观点、信念,明辨是非和善恶,提高觉悟,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被许多教育者奉为灵丹妙药之时,面对现实的教育中老师们处理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时却陷入了说而不服、屡教屡犯、屡犯屡教的圈里。不管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给他们上"道理"课,而效果并不明显。我们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可同样的问题是说服教育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说服教育这个药方只能医治一般的病但是非一般的病该怎么办呢?
一、说服教育实施的挑战
说服教育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有效,甚至在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是微弱的。就拿纪律来说,没有哪个学校不抓纪律,因为良好的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可是哪个学校敢说纪律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都能经受得起天天检验,节节考验。而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该咋办?当然首选方法肯定是说服教育,耐心的说服教育,什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老师都清楚。可是这种办法对个别学生老是不起作用,教师该如何?难道让这类学生继续目无纪律、肆无忌惮、任意横行吗?不能!可是良策在哪里?曾经有几个学生合伙在学校操场上将另一名学生当场打晕,送到医院去抢救,结果所幸无大碍。学校怎么处理这事的呢?一是将受伤学生所有的住院费由其中两名罪魁祸首的学生承担;二是学校对他们进行了说服教育。
在家庭、社会、舆论的重压下,学校能有什么办法?受伤的学生还在医院养伤,而打人的学生很快就被获准进教室继续上课。可是这样的处理意见让犯错误的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呢?他们能认识到自己错了吗?进而会悔改吗?不会!之后这两名学生无论课堂还是课间,言行并没有收敛多少,甚至可以说更加显得肆无忌惮。因为经济损失是家长承担的,与他们无关。他们根本体会不了家长挣钱的艰辛,而说服教育对他们来讲又像耳边风,稍纵即逝。于是,不久他们又结伙打架,惹是生非,闹得所在班级有时也乌烟瘴气。继续说服教育吗?这种方法还管用吗?
再说卫生,学校三令五申,班上也经常强调,可是校园内垃圾不断、不少,教室里、楼道间、楼梯扶手上、甚至周围矮房上都有垃圾,什么废纸屑、食品包裝袋、吃剩的馒头、鸡蛋、喝不了的奶,统统到处乱扔,脏了又扫,扫了又脏。何时才能还校园一个清洁?还有什么办法能还校园一个清洁?是说服教育吗?
二、说服教育与多元教学管理相辅提升教育效果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最好的方案未必是最合适的,但最合适的一定是最好的。在教育方面,说服教育并不是唯一有效的选择。在运用不同策略处理各类常见行为问题时,要防止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选择教育策略时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换句话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必须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1、不断挖掘和改进说服教育,合理运用与戒
做到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此,我们说体罚是不提倡和被反对的,但是实践证明在过去几千年中惩戒是有效的。况且,我国古代教书先生几乎都有戒尺,所谓"戒"即警戒,惩戒;所谓"尺"即尺度,标尺,标准。我想,那"戒尺"该不会完全是一种道具吧。但古代那些教书先生,戒尺不是不用,而是不常用。不论是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还是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亦或是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诸如此类,爱是前提,教育是核心,严是关键。如果先生使用戒尺,则把握好"尺度"是关键。
有时从新闻里获悉,现在有的孩子顽皮难管教,普通学校说服教育又不起作用,家庭教育也没有办法。于是有的家长把学生送到私立的专门的管教中心去接受教育,其结果有的被打成轻伤,有的被打成重伤,有的甚至失去鲜活的生命。而教育成功者几乎寥寥无几。这又何苦?这究竟是谁的过错?难道非要等到顽劣之极没有办法才想到去补救吗?若能补救过来则更好,可结果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对于时下专门的戒尺教育中心,我不想多说,大家心中一定自有定论。
我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说服教育不起任何作用的情况下,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是否可以探究还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真的不能没有"戒";也不能没有"尺"。
2、运用体验教学策略,加强与现实说服教育联动
顽皮的学生在管理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我们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体验教育是实现教育互动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验教学重在个人的经验总结,教训的反思,道理的理解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所谓的创设情境,学校教育中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实施体验教育,当然也包括自然情境的利用。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其中知(道德认识)是基础,情和意是动力,行则是关键。对于需要意志努力才能改变的不良行为来说,有了"知"不一定就有"行",只有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才可能达到"知"和"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在激活学生的"情"方面比说理教育更有优势,这是因为: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认识特别深刻,体验教育常常会触动人的心灵;体验教育使人"身临其境",能激发特定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将知转化为行,达到改变问题行为的目的。
3、自我教育策略相辅,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有些时候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说服教育是不管用的,要在必须要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自我反思,最后用意志努力克服不良行为,战胜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最能帮助他的不是别人,而是学生自己。实施自我教育策略,操作上可采用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写自我教育日记等方法。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双主体、或双螺旋结构,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我教育迎合时代所需,为了帮学生改变某些不良行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常常让学生写诸如《勤与懒的对话》,在勤奋与懒惰的斗争中,当勤奋占上风时,懒惰的不良行为就渐渐地得到了克服。魏书生认为:经常写这类日记,能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思想的两个方面,通过自我批评和否定中取得进步。运用自我教育策略的关键在于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动机,同时还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肖可琴(1968.5-)女,陕西旬阳人,中学二级教师,陕西省旬阳县城关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