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儿时咸菜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大竹县,有山前、山后之说,老家在山后,与山前的咸菜有别,山前称山后的咸菜为浸水咸菜。这浸水咸菜,是山后的一绝,更是母亲的拿手绝活儿。每年春节过后,母亲都要腌渍几大坛咸菜,原料就是自家地里栽种的青菜。
  以前在老家时,过了正月初一,母亲和我们兄弟姊妹就开始忙碌了。先是将自留地里长成的大片青菜采收回来,堆放在自家院坝里,然后将青菜叶子整齐刷掉,把清澈的井水倒进大木桶里,用事先准备好的竹刷将每兜青菜由里向外清洗干净,随后用篾条将青菜穿串起来在室外晾晒,待到青菜晒成干儿,就把它们取下放在簸箕里。当然,晾晒时一定要把青菜的水分控制好,太干腌不出香味,太湿会腌出酸酸的味道。接下来便是母亲制作咸菜的一道道工序,她把晾干的青菜切成小块薄片后,用食盐、生姜、花椒、辣椒粉等调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搅拌均匀,装在不沾水和油的土陶坛里,封口罩上盖,一个月后,腌渍的咸菜就可直接食用了。
  母亲做的咸菜有形、有色、有味,辣椒粉裹在上面红里泛青,青里透红,色泽诱人,吃在嘴里香喷喷,脆生生,辣中带麻,麻中有辣,辣得热烈,麻得鲜活,辣得有个性,麻得直摇头。只要尝过母亲的咸菜,都会赞不绝口,一个字:绝!
  咸菜的生香伴我度过了饥饿的童年。考上初中后,我来到近20 华里的石子中学读书。每周星期日下午返校,母亲都要用塑料瓶装满咸菜。那塑料瓶盛满的咸菜,是母亲浓浓的爱,她深知学校的生活清汤寡水,一瓶色香味俱全的咸菜能下饭,使学校的饭吃起来更有味道。母亲用她做的咸菜,为我艰难枯燥的初中时光增加了一味调味剂。
  三年后,我顺利考上了高中。由于路途遥远,我只好寄宿,每个月末才能回家一次,每次返校时,母亲都用瓶子盛满咸菜交给我。刚入学,当我在宿舍里把咸菜打开时,一股清香引来了其他几位嘴馋的室友,他们个个伸长手指,争抢着吃,吃得嘴舌生津,即便下自习临睡觉前也偷着捞一口,这样一来,不到三天时间瓶里就空空如也。无奈之下,我干脆从家里背来了一个小土陶坛子,我和室友共同享用。在高中的青葱岁月,母亲做的咸菜成了我心中唯一的寄托。
  上了大学,离家更远,非常想念母亲做的咸菜,每每回味,都会情不自禁地吞口水。每次放假回家,母亲都会为我准备更多的咸菜,以解我对咸菜的相思。这些年,我也吃过不少腌渍的咸菜,譬如,菜摊儿上卖的、食店里做的。它们种类繁多,色泽、形状各异。然而,在我的品味中,都不及母亲腌渍的咸菜味道好。母亲腌渍的咸菜,是我家独有的招牌菜。记得是在1984 年5 月的一天,当时的县委书记率工作组进村调研,中午在我家用餐,他对母亲做的咸菜特别赞赏,临走时,还特意捎上一袋。不久,这件事传遍了十里八村,不少家庭主妇还来向母亲讨教腌渍咸菜的“秘方”。
  母亲在世时,在灶屋隔壁房间一角落里,依大小顺序摆放着十多个菜坛子,每年都要装满咸菜,品种齐全,有青菜做的,有萝卜干儿腌的,有盛满萝卜、豇豆、生姜等的泡菜坛,有海带或菜葉包裹的霉豆腐,还有椿树皮浸渍的咸鸭蛋。
  母亲的咸菜,让我忘不掉清贫的日子,让我懂得珍惜人间的牵挂和温情。
其他文献
到某单位办事,与办公室主任刚接上头,忽然进来一妙龄美女。室内霎时杂音全无,仿佛整个地球暂停不转似的,已说了半截儿话的我停住,正在电脑前敲键盘的两个小伙子停手,目光一齐聚焦于该女士身上,特别是我们男性。  受到惊艳的是她穿着肉色长袜的双腿,流畅、修长,太耀眼了。  她似乎是常客,进门后先冲室主任甜甜地喊声姐,再美目顾盼,笑盈盈地道:“美女帅哥们好!”又冲我道:“你能不能先停一下?我有点儿关紧事,需给
期刊
在渝邻高速公路开通之前,邱家河是一个几乎被外界遗忘的角落。  邱家河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位于铜锣山脉中段西侧的丘陵谷地,三条清水溪从大山深处涓涓淌出,从东、西、北三面汇聚到邱家河这爿古老村落的周边,最后一起流入御临河。邱家河是个典型的川东民院,它藏在沟谷丛林之中,举目千岭峻峭,俯首万壑纵横。在记忆中,通往邱家河的路可谓是百转千回,充满了崎岖和坎坷,无论前往周边哪个场镇,都要爬坡上坎,穿山绕梁,走上四
期刊
我总是留意宇宙间的行色。  忽然忆起,早年走夜路到五里外的地方看电影,回来的途中,夜色迷离。白天下过雨,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上,五步八步就有一个小水坑。星光隐隐约约,路面看不清,我在前面走,别人在后面跟。我时不时地大跨一步,避过一个小水坑;别人学着我,也避过那个小水坑。走着走着,我不知怎地就生出一计来。我看见稍远的前面有个小水坑,就提前大跨一步,再大跨一步,然后做着大跨一步的样子,其实是一小步,接着
期刊
走过不少地方,领略过一路风景。遇见孔雀沟,我才知道,我忘记了身边一道没有装饰的美丽风景线。  孔雀沟是一个峡谷,在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南麓,东临清新秀美的渔湾,西接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孔雀沟因形状像孔雀开屏而得名。孔雀沟最宽处500 米,最窄处30 米,谷底弯曲幽深,周围山上是水山相绕、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春天,孔雀沟无处不是花。红色的梅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花海如艳,烂漫枝头,毫不逊色于
期刊
蒜面就像潜伏在我皮囊里的一个馋虫,一经古城秦安地气的熏陶,就会瞬间复活。一到家,便直奔南下关。  从进步巷五十三号出发,穿过秦安中心广场,向南。我们的目标是凤山脚下的眼镜蒜面。戴着眼镜,文绉绉的男店主,快速捞起一把扯得工整的蒜面,用硕大的木勺,舀一勺还冒着热气的汤,再熟练地撇两勺辣子。整个过程,就像国画师皴擦点染。随即,辣子油就在淡褐色的汤里晕染开来,冒出大小不一、红珍珠般的油花。加之碗中心露出的
期刊
这条老路在东街的中央,向前左拐一直延伸至小学。东街是当年我们那个镇上的主要街道,虽然它曲直,并不宽敞,细肠一般,可街两边小商铺林立:有杂货店、理发店、缝纫店、百货店,等等。我们那时买学习用品就是在百货店买,店主是老夫妻俩,男的常常站在柜台里,女的搬一张小凳坐在木板店门外的石阶上,穿一身青蓝色的衣服,显得特别干净整洁。其次,还有卖卤豆腐干儿的、卖咸螺蛳的,都依次排列在店外石阶的下一层。街的尽头,时不
期刊
午后,有一抹阳光照进来。  一团一团的茶雾,从茶几上冒出来,透过反射的光,散发着淡淡的暖,母亲像只误入花圃的蜜蜂,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在厨房和客厅之间,穿来穿去。  注视着母亲颤颤的背影,有种酸涩从心底泛出。离家二十年,能像这样和母亲聚在一起的时光,加起来也不超过两百天。每次从千里之外赶回,母亲总是兴奋得像过年一样,目光一刻也不停地黏着你,仿佛一转身,我就会逃脱。  我,总以爱的名义回,又以索取
期刊
“我就是‘一把手’。”  南召县四棵树乡大会议室里,坐在“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会”主席台上的孙建红高高地举起没有手的右臂大声地说。望着她没有手的右手腕,会议室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十年前,满怀希望的孙建红在热闹的鞭炮声中走进了她的新家。  孙建红的新家很穷,穷得当年她公公为了延续香火,只能用担架抬来自小就瘫痪的婆婆为贫穷的孙家传宗接代。穷得直到小女儿成人出嫁,才把大儿子的媳妇——身有残疾的漂
期刊
咫尺之外,是咸宁一所知名小学。  除了节假日,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段途经门前的不同年龄的学子与接送家长,充塞门外。有淘气的孩子拿着棍棒沿街一路敲打,墻砖、钢筋防盗窗、门,“叮叮当当”一路响过,也会招致家长的呵斥;亦有将门当沙包,冷不丁锤几下,踢几脚,笑着跑开。因而,门并不寂寞。有时,门被人用纸团、胶水堵住锁孔,或在门上用白色涂改液写字。字无非是2+9,3×7 之类演算试题下头打个“×”或“√”等,也
期刊
5岁那年深秋,忙过了秋收,村子里唱了几天戏。  戏台搭设在村外的一片荒地上,村民们各自搬上椅子,散坐在野菊盛开的荒地上。戏台上,咿咿呀呀,生旦净末丑轮番演绎着古老的故事;戏台下,村民们坐在花丛中,嗅着野菊花缕缕醉人的清香,追随着戏台上人物的悲欢离合。  那几天,我的眼中只有灿烂的野菊花,再也顾不上戏台上的喧闹和周边人的谈笑,采摘下一簇又一簇的野菊花,胡乱插在自己和母亲的发间,幸福而美丽。  “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