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质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好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问题意识 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质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好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喜欢哪一位教师,就喜欢哪位教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于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或逼迫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中的主体性。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和假设,直到学生能够合理的解释问题为止。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3.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解决思维、探究,创造性地建立假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具有批评精神和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既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渠道。针对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一下几点。
3.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新课标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解决的进行帮助,而不是嘲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地耐心地加以引导,同时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3.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教师从具体引导到学生能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同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奋”、“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提出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的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的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经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把握问题。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问题意识 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质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好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喜欢哪一位教师,就喜欢哪位教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于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或逼迫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中的主体性。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和假设,直到学生能够合理的解释问题为止。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3.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解决思维、探究,创造性地建立假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具有批评精神和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既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渠道。针对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一下几点。
3.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新课标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解决的进行帮助,而不是嘲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地耐心地加以引导,同时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3.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教师从具体引导到学生能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同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奋”、“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提出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的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的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经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把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