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文学与“反共”文学的瓦解——纪德“形象”与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坛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floodfo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语境中,'人性'是一个含混多义的词语,'反共'文学作家以此为武器攻讦大陆作家以及共产党。与此同时,'人的文学'与'人性'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处在政治宣传的夹击中,作家也能实现策略性的突围。法国作家纪德兼具'文学大师'与所谓'反共义士'的身份,在当时为官方文艺界所热捧。当官方扶持的'反共'文学成为文坛主流时,聂华苓、司马桑敦等作家依然可以借鉴纪德,在创作中回溯到本源意义
其他文献
曾三清是印尼华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书写有着鲜明的女性印迹。其女性书写色彩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情真意切的个人心路历程,将人女、人妻、人媳、人母、人师的多重角色交融,讲述
本文在提出以和谐思维为指导,不断创新民营企业文化管理、创新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企业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和谐、企业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企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
衆所周知,國學問題的提出與近代以來的社會巨變相關,其直接的動力則來自於西學的強勢輸入。張之洞率先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拉開了國學發展的序幕。黄節、鄧實完
本文认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化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现代文化空间之所以是现代的,不仅在于现代城市替代了传统城市,
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新出土的一批帛書中,有廿七篇是縱横家文獻,同志們暫擬題爲《戰國策》的古本佚文或别本,今姑且采用此名。帛書整理小組作出廿七篇'釋文',馬雍
旅美台湾作家潘郁琦在散文创作中融入饱含诗性智慧的生命体验,并将家国之思、禅宗智慧与人文关怀贯穿于作品的生命书写之中。她亦善于在文本中通过生命形态的参差对照,以丑衬美
'老子學'研究在二十世紀初期,呈現許多方法論的新開展。除傳統評點以訓詁考據或義理著眼,也參入西方哲學式的詮解,晚清以降的佛學思潮同樣影響詮釋1。當中'援佛
张炜具有史官意识,他心目中的小说家是史官、是真事的记录者,而作品则是诗化的历史、是艺术化的档案;他认为作家须做到如实记录、求实求真;在小说美学方面,其近期小说在结构(
一、《吕氏春秋》的實用主義思想傾向關於《吕氏春秋》的編撰過程,《史記·吕不韋傳》有如下記載: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