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公共外交:中美建交前后的一段“音乐外交”史实

来源 :国际公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外交是当代国际关系和外交里的一个新领域,公共外交与官方外交的并存及其结合构建了现代外交的完整景观。近三十年来,因工作关系,我长期在中国曾经驻外的一些老大使身边,深受他们的言传教诲。他们告诉我,实际上外交官大使原意为传递信息的使者,在官方外交、公共外交之前就有了民间外交或更早的人文交流,以人文为渠道的往来,增进了各国各民族的理解和友谊。曾琳智老师新著《枪炮或玫瑰:公共外交中的音乐》探讨外交中音乐的作用,并将其概括为“政治先锋”和“观念大使”、“身份标识”和“文化桥梁”,即“枪炮论”和“玫瑰论”。前者用于试探政治意图,开启善意对话,软化敌对情绪,后者用于塑造国家形象,加强文化认同,增加彼此信任,颇有学术新意。但因“枪炮论”的历史梳理实证多聚焦在美苏冷战期间,故一些结论对音乐作为斗争性的“武器”色彩较浓,偏某种程式化的“政治正确”,更贴近官方外交,由此可能弱化了“玫瑰论”中音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更适合公共外交的普遍价值。看来理论抽象的概念远难以呈现音乐艺术的精彩。相比较而言,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流,中国领导人倡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曾老师这部专著在结尾部分探讨音乐观念的模糊性、审美性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张力,寻求现代外交尤其是人文外交中音乐外交的潜力和模式,这似乎更具开放性的创新意义和价值体现。
  之所以在这里我以外交置换了公共外交的概念,是因为有时感觉现在官方外交经常与公共外交捆绑在了一起,其界线越来越模糊,尤其在音乐外交层面上。当代国际关系史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音乐外交就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两国领导人基于中、美、苏关系的变化和外交战略的需要,启动了两国的秘密谈判。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7月16日发表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公告。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毛泽东主席与他在中南海进行了会面。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而在1971基辛格访华后,美国费城交響乐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尤金?奥曼迪就写信给尼克松总统,建议乐团去中国演出。经过两年的协调,1973年9月费城交响乐团成为了第一个到中国访问演出的美国交响乐团。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期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为邓小平访美举行盛大的专场文艺晚会,邓小平在晚会现场宣布了波士顿交响乐团随即访华的消息,当场肯尼迪艺术中心内掌声雷动。1979年3月,波士顿交响乐团又成为了中美建交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交响乐团,当时的乐团指挥是出生在中国沈阳,幼年曾在北京居住过,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的美籍日本人小泽征尔。
  无论是美国两个交响乐团在中美建交前后访华,还是美方为邓小平访美举行的文艺晚会,其中都有不少细节,颇能让人体会音乐外交的独特魅力和“弦外之音”。邓小平访美那场文艺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美方安排的是约200名美国小学生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他们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是毛泽东版本的‘代我问候百老汇’”。一曲唱罢,邓小平深深为之动情,他和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美国孩子,此真诚之举得到美国媒体和民众普遍好评。而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访华演出当年被《纽约时报》描述为,如果说“乒乓外交”为尼克松1972年访华铺路,开启中美外交新局面,那么正是费城交响乐团的访华之旅,真正将两国粘合在了一起。后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来访,邓小平和宋庆龄都亲自出席捧场了北京首演,中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将其称作“友谊和音乐艺术交流的动人篇章”。
  为什么是西方古典音乐,而不是芭蕾舞团或其它艺术团体,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在中美关系破冰、建交的一些关键时刻率先访问中国?当年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又作为美国驻北京联络处的首批工作人员,直接参与并安排了费城交响乐团访华的职业外交官卜励德(Nicholas Platt)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首先中国人更崇尚集体行为,交响乐代表了最有创造性的集体艺术行为。其次,中国人喜欢大的东西,大的建筑,大的宴会,中国人热爱主题音乐,交响乐无疑是宏大叙事的主题音乐。最后,他还有一个大胆的个人猜测,就是觉得似乎在中国艺术传统中存在着一个抽象表达的空洞,而西方古典音乐恰好充填了这个洞。
  美国两个交响乐团在华的演出曲目选择也很有意思。在西方古典音乐上,两家都选有贝多芬的交响曲,1973年初选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后因江青干扰,改为演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1979年则成功上演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费城交响乐团首访北京,后为上海;波士顿交响乐团首访上海,后才北京,两地演出的曲目也有所不同。两家的演出中都选有中国乐曲,1973年为钢琴协奏曲《黄河》;1979年为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返场时加演了当时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白毛女》组曲选段《红头绳》,据称喜形于色的观众当时终于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即席报以春雷般的掌声。由此折射的文革前后、改革前后的意识形态,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语言和政治的语言居然如此深深地交织在了一起,而音乐又如此巧妙地穿越夹缝甚至黑洞透亮着其共享的人性光芒。
  有关美国两个交响乐团访华的媒体报道还涉及到中国著名的弦乐曲《二泉映月》。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来访期间前往中国中央交响乐团交流,观看该团由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排练《二泉映月》,美国指挥家尤金?奥曼迪对此乐曲非常欣赏,向李德伦提出,希望得到这首乐曲的总谱,但我方婉转回避了美方的多次请求。1979年波士顿交响乐团来访,一些媒体也都提到美国指挥家小泽征尔和《二泉映月》。可能是久远的记忆模糊了,实际上在此之前小泽征尔1976和1978年曾两次来华。1978年6月,小泽征尔访问北京,他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大获成功。第二天,小泽征尔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顺便听了《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当时民乐系17岁女学生姜建华(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的演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突然,他从坐着的椅子上顺势跪下去,虔诚地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曲终后,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姜建华深情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的二胡演奏,我昨天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演奏的。”这就是著名的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的历史典故。此后,在他的演出中,很多次《二泉映月》都成了保留节目。正是在他身体力行的宣扬下,《二泉映月》被国际乐坛公认为世界10大不朽名曲之一。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评价说:“作为曲作者,我认为,小泽征尔指挥的《二泉映月》是最令人感动和发自内心的。”由此可见,古往今来音乐沟通人类感情难得一见的美妙境界。   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访问时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也许更值得回味。当乐团访问上海时,中方安排了旅游购物的环节。乐团小提琴手帕斯奎勒(Robert De Pasquale)在逛街时,突然听到了小提琴声。他走进建筑物,上楼找到了正在练琴的学生,给这个惶恐的孩子上了一个小时的课。值得注意,这是改革开放前后文革的时代,美国媒体报道称当时的中国“是禁欲的和清教徒式的”。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音乐的无国界,其对人类心灵的沟通,记忆的唤醒,美感的享受,感情的共鸣,意义的传递,都展现出它无限巨大的穿透力。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的历史上,中国人喜谈“乒乓外交”,美国人爱谈“音乐外交”。曾老师的专著撩发我如此思绪漫游,钩沉考证,也许是因为它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作为文革后“新三届”79级的大学生,在拥挤的宿舍里和室友一起用音质很差的收音机(录音机)一遍又一遍地收听西方古典音乐,且以此為时尚的历历往事。其实就外交而言,无论是民间外交、公共外交,还是官方外交,都源于或离不开人与人的来往交流,即人文外交。而音乐外交则是人文外交中的重要内容,时常是必选项,非备选项。
  《陈丹青音乐笔记》中曾讲到,叔本华谈音乐,以为即便没有人类,宇宙间也会有音乐,此话虽是人在人间说的,却点出了音乐的神性。我们现在谈论音乐外交,其实更多说的是与音乐有关的人和事,而非音乐本身,这自然就会勾连到特定的时代、事件。日前随手翻到我老师曹大鹏教授当年翻译的《文化论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其中有一章标题为“音乐与真理,不可过度”(Music and Truth ma non troppo),讲到冷战时期美国情报部门推出“真理项目”(The Truth Campaign),涉及以音乐为工具,开展文化冷战。但若音乐成为工具,就远离音乐的神性和本性了,也无法从容、不可过度(ma non troppo)。当代作家、画家、陈丹青的老师木心曾言:“与战争相反的是音乐,到任何一个偏僻的国族,每闻音乐,尤其是童年时代就谙熟的音乐,便似迷航的风雨之夜,蓦然靠着了故乡的埠岸,有人在雨丝风片中等着我回家。”这大概也是我以为音乐与人文外交、公共外交更贴切的理由,尤其是在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这世上道理太多,道太远,人间可完美的,唯有真心,某种混沌模糊之间可能正孕育着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全球化时代,真实虚拟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基于人类情感和集体记忆的音乐伦理能否构架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沟通对话交流希望之路,值得我们陪伴着曾老师这样的年轻一代不忘西东、不负芳华地去探索、去追求。
  注:本文系为CIPRA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曾琳智老师专著《枪炮或玫瑰:公共外交中的音乐》(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4月版)撰写的序言,略有删节。曾老师博士师从时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的吴友富教授,主攻国际关系,博士后又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现在该校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文化创新中心深造。
其他文献
最近又有朋友去做微商。跟我说起来,我笑:你是先提醒我屏蔽你朋友圈吗?  但等她说完加入微商后每晚所要接受的那些培训,我就不笑了。对,我肃然起敬。  微商之所以广受鄙视,一是因为微商所售的商品大多假冒伪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者,微商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大多跟传销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微商从业者们天天在朋友圈刷屏发广告,惹人讨厌。  但今日的微商,早已不是这么原始
期刊
万博宣伟发布了《传播和营销高管眼中的 CEO行动力》全球调查报告,该项调研由万博宣伟与KRC Research针对传播与营销高管人士联合展开。  报告显示,美国、英国和中国仅四分之一(26%)的传播和营销高管表示,其CEO做好了應对热点问题的“周全”准备。另外,53%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会对CEO是否应对某些社会问题公开表明立场作讨论;更有59%的受访者声称,与过去相比,公司内关于CEO行动力的讨
期刊
项目主体> ARCFOX  项目执行>信诺传播  3月5日,日内瓦车展在瑞士日内瓦的巴莱斯堡国际展览中心启幕。  项目背景:  作为五大国际车展之一的日内瓦车展,被誉为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也是各大汽车商首发新品首选的展出平台,每年有数十万汽车产业的专业人士和粉丝从世界各地齐聚日内瓦。  自2015年至今的5年中,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日内瓦车展上缺席,始终失语。2019年,这里终于等来了一场中国汽车“
期刊
本期品质沙龙以公关人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深入探讨公关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团队建设,公关人的转型和归宿,以及企业公关意识的崛起、产学结合等话题。  沙龙的特邀嘉宾主持是危机管理专家曹志新,对话嘉宾分别是西泽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司光,科闻一百大中国区人力资源经理黄瓒,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志军,首席赋能官创立人王兵,睿符品牌传播机构董事长孙雷。  曹志新:真知灼见,一期一见!欢迎各位嘉宾来
期刊
全球领先的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最新研究表明,共享经济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如今,只有约30%的中国城市消费者表示,他们只愿意使用全新的产品,这表明购买二手物品或租赁未来的前景可观。  纵观消费者租过或二手购买过的物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成为最热门的品类——多达91%的中国消费者表示,过去一年内他们租赁或购买过二手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汽车品类(61%)和书籍/音像制品(25%)分别位列第二
期刊
传统家电企业击穿互联网次元壁  互联网圈从来不缺新闻,但就在春节后的2月,互联网圈的新闻却被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抢了头条。对于这一新闻,商业财经作家秦朔在《中国经济的韧性到底在哪里?》一文中评论道:我以前从不觉得格力的江湖地位有可能被谁动摇,但看了奥克斯的模式后,我觉得至少从营销和销售角度,它代表了更有效率、离消费者更近的玩法。  这家叫奧克斯的空调制造企业到底干出了一件什么事?能够击穿互联网的次元
期刊
在互联时代中,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评论者,信息快速膨胀从而产生的大数据,人类现有的能力已无法单独处理。从大数据走向大知识时代,推动了人类认识与控制能力的大变化。新的“信息空间”对传统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正在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并留下许多有待开拓的空间,如何认识新的“信息空间”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对传统公共关系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在实践中引入人工智能思维是公共关系前瞻者需具备的颠覆性
期刊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  一、融媒体及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巩固舆论阵地的迫切要
期刊
编者按:80年代,公共关系在中国扎根、发芽,历经30余年的成长历练,如今已枝繁叶茂。作为智慧服务型行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而大数据时代,随着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时势造就英雄。借由这样的契机,蓝色光标协同大数据部、策略中心、人力资源部面向蓝标数字业务单元启动了“BlueView认证数据分析师”计划。通过蓝色光标各业务组内部推举以及
期刊
6月初,国内21家独立广告创意公司又联合发表了一个行业倡议,主张甲方品牌主在创意比稿过程中向乙方公司支付适度费用。这个适度是多少呢?5-10万元。  之所以说“又”,是比稿付费这个梗,这几年来一直是公关广告公司想要争取的权利。富于创意的公关广告人戏谑调侃、口诛笔伐,但只要甲方发起比稿招标,大到奥美蓝标,小到路边游击队,还是趋之若鹜,生怕错过了甲方爸爸的单子。  免费比稿的弊端其实业内是看得很清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