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人民、湖北人民、中国14亿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战胜病毒,第一首为抗疫而战的交响音乐《武汉十二锣》展示了武汉人民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国不惜一切代价。
【关键词】《武汉十二锣》;新冠肺炎疫情;音乐力量;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48-03
【本文著录格式】汤晓霞.声音的桥梁——《武汉十二锣》[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148-150.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
1935年,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大学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2020年,时隔85年的今天,我们再扪心自问一次: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一、《武汉十二锣》创作背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我们的国土上涌现了大量的无私奉献的逆行者。他们是我们的白衣天使和来自各省各地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保家卫国冲锋陷阵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是全国各地普普通通的司机、环卫工人、社区志愿者……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者我们的家园,守护着我们的骨肉同胞。习近平总书记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这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城市里,有人们喜欢的过早热干面,还有毛泽东主席喜欢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有年轻人喜欢的樱花,有我们喜欢的周黑鸭,其实还有一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特产,这就是被西方交响乐队称为“东方声音”的武汉大抄锣。早在199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土特产辞典》中,就对汉锣进行了描述:汉锣,湖北省武汉锣厂生产,分为抄锣、南锣、北锣、恒锣、社锣、苏锣、武锣、手锣、马锣、黄锣、川锣、虎音锣、晌佳锣、单打锣等。
在西方的交响乐团中,为了满足交响音乐需要的宏大气势,没有固定音高的锣直径要求至少是100厘米,以便能够产生足够低沉的基因。中国的武汉大锣直径最长可达140厘米,同时武汉铜锣具备独特的工艺,其定音非常精准,且武汉锣的音域相比其他铜锣更加宽广,因此全世界交响乐团中的大抄锣都是来自武汉,中国著名音乐家谭盾说:“如果没有武汉铜锣,贝多芬的《欢乐颂》和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世界经典名曲都无法完美演奏出来。我想通过武汉铜锣所传递出的独特声音来引发世界各地听众的共鸣,理解武汉,支持中国。”
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远在海外的中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谭盾先生牵挂着武汉人民,被援鄂的所有医护人员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打动,当他坐在飞往比利时的飞机上时,听到飞机的螺旋桨发出“嗡嗡”的声音时,谭盾说,这声音像极了武汉锣的声音,武汉锣就是武汉人民英雄精神的象征。谭盾用武汉锣创作出一部反映武汉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武汉十二锣》(12 Sounds of Wuhan),2020年2月15日谭盾带领着在比利时搜集的刻着“wuhan”两个大字的十二面锣,在安特卫普首次奏响这部作品,这场“爱人类·爱地球·爱武汉”的音乐会,让欧洲观众潸然泪下。我们一直期待着春暖花开时能在中国听到这一声锣响,2020年4月12日,在武汉解除“封城”的第5天,谭盾带着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5国的19位艺术家,借助3D、5G技术,在上海完成了《武汉十二锣》的中国“云上”首演,而回到国内的《武汉十二锣》,也融入了另一件馆藏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的声音,向世界传递“希望、温暖、爱和祝福”,当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发出浑厚的十二钟声时,通过网络直播收看这场震撼人心的云音乐会的全球约7000万人为之动容。
这一夜,武汉锣响彻中国,震惊世界。
二、《武汉十二锣》赏析
(一)作者简介
谭盾,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57年。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华德先生、赵行道先生学习指挥和作曲。后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学习指挥,1986年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谭盾独特的音乐创作方法使他赢得多项世界最具影响的音乐大奖,其交响乐《天.地.人》等作品专辑被BBC评为全球最佳十大唱片之一;荣获日本文学艺术院最佳古典音乐唱片大奖;2001年荣获美国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格文美尔(Grawemeyer Award)古典作曲大奖和德国巴赫奖,美国音乐协会(Musical America)授予谭盾年度“最佳作曲家”称号,纽约时报评他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2006年被凤凰卫视等世界十大中文媒体评为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之一;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徽标Logo音乐和颁奖音乐;中国文化部授予谭盾“二十世纪经典作曲家”的荣誉称号。
湖南作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自幼生活在湖南的谭盾,对湘楚文化颇为喜爱,在谭盾的音乐体现出东方儒家思想的哲理,他的创作思想受到中国古老湘楚文化思潮的影響,此外,美国作曲家后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偶然音乐的创始人约翰.凯奇(1912—1992年),对他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约翰.凯奇有着非常强大的节奏感,尤其喜爱打击乐。受行为艺术的影响,他于1953年创作了第一部无声的音乐作品《4’33”》,共3个乐章,总时长4分33秒,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音符乐谱,唯一标明的要求是“Tacet”(沉默)。后来他在1962年创作了《0’00”》,作品以人物动作呈现在舞台上,约翰.凯奇在菜板上切菜,切完之后再把菜放进榨汁器里,榨出菜汁喝掉,这一连串的在厨房里发生动作形成的音乐形式,我们今天称之为音乐行为艺术。凯奇认为,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音乐。音乐最基本的不是演奏而是聆听。 凯奇的无声音乐让谭盾感到惊讶,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旋律有声音的音乐形式了,在无声的音乐中,谭盾感受到儒家学说的思想冲击。谭盾最终致力于西方古典音乐、先锋派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创作研究,在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比如交响曲《交响曲 1997:天·地·人》《水乐》《纸乐》《地图》等,都展示了谭盾通过音乐语言阐述他的万物同源、宇宙同体的天、地、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同时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休止符,通过指挥和演奏者的肢体语言对音乐进行“阐释”。“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无限丰富、无比生动、极度艺术化的音响空间……从谭盾的作品看来,他是在力图扩展音乐音响范畴,包括找回那些被音乐家们久已弃置、淘汰——但却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自然音响。”“在东西方将连成一体、成为我们共同家园的今天,谭盾的音乐正是我们所必须的。”(约翰·凯奇)
(二)乐器介绍
1.曾侯乙编钟
乐曲的开始,是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发出雄厚的十二声钟声,这是楚文化的祈祷仪式,更是一天新的开始,一年春的开始,一个生命新的开始。十二钟声,声声表达着人们对武汉人民的祈福,深藏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而作为国家镇国之宝的曾侯乙编钟,现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凝聚了战国时期曾楚两国人民的智慧。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编钟自古以来就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精神,谭盾对曾侯乙编钟的喜爱,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就能够看出,为庆祝香港回归,谭盾创作了交响曲《天.地.人》,采用编钟和大提琴的对话,那是古老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对话。另一部作品《少林禅宗·音乐大典》中也加入了编钟元素,谭盾把对编钟的喜爱发挥到淋漓尽致。当《武汉十二锣》回到中国时,曾侯乙编钟也必然要敲响,曾侯乙编钟的出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这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编钟奏响乐曲的第一声,那是武汉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
当古老的编钟和武汉大抄锣融为一体奏出激荡人心的旋律时,我们看到了武汉人民充满了睿智和英雄气概的中国精神。
2.武汉锣
“锣最早出现在第六世纪的中国,最初被用于敬神驱邪,在18世纪的时候传入西方,到20世纪的时候,一些仆人还为他们的主人敲锣导行,锣声的次数多少暗示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后来被广泛用在交响乐队中,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的声音’。”
武汉大抄锣直径从100厘米到140厘米不等,从熔炼、锻造、成型、整平校正、抛光处理到定音等十几道工艺,以铜锡为主要原料,经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等7道主要工艺加工而成,在生产过程中继承、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传统技艺,精心锻打,最后一锤定音。完美的制作工艺铸就了武汉锣声若惊雷、气势磅礴、尾音悠长而浑厚、音色精准而纯正的品质,在音乐作品中更能烘托出乐章雄浑的音响效果。
在现代西方交响乐团中,我们会发现,在打击乐器组中,唯一的中国乐器武汉大抄锣非常醒目的站立在它的位置,远远望去,庞大的武汉锣有如中国人目光如炬、自信坚毅!
3.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以武汉的十二面大锣为核心乐器,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中,“十二”代表了十二节气、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喻示着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和生命不息的轮回再生。
随着十二钟声响起,古老的旋律从小提琴和大提琴上缓缓流淌出,“云”上六面锣和舞台上的六面锣,庄严敲响,在这一声声的锤击中,包含着我们对生命的渴望,从最初的惶恐、焦虑到后来充满着希望、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我们的背后站着的是强大的国家,团结一心的14亿中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谭盾说:“锣声是中華民族的声音,它可以是辉煌灿烂的,也可以是抚慰心灵的。我觉得,《武汉十二锣》在演出时,能让欧洲观众落泪,能引起世界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锣声里包含着心灵的感悟、精神的安慰、信仰的支撑。它唤起了人们对武汉的牵挂,凝结了人们对武汉的支持。”
乐曲的高潮部分由女高音歌唱家吟唱出充满了沧海桑田、悲欢离合的《楚颂》的旋律。老子在2000年前讲了“天地人”的哲学思想,天地长久,万物和兮;天地与我,大焉为一。锣声琴声人声融为一体,那是古老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三、《武汉十二锣》的意义
《武汉十二锣》中,乐谱 6 1615 13 | 6 16 5 —| 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 在西方乐器小提琴的演奏下,坚定有力的表达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千千万万中国人前赴后继加入抗疫战斗,我们有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承精神,“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坚定信念,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武汉人民、中国人民是打不垮的。
谭盾说:“听十二面锣低吟,听十二面锣狂啸,听十二面锣轰鸣。我在写这部作品时,充满了艺术上的想象,也充满了情感上的回归。对于每一个被隔离过的人来说,锣声可以抚慰我们心灵上的伤口。”
通过这部作品,谭盾用武汉的锣在世界架起了一座声音的桥梁,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件在中国已经有2000年历史并光彩依旧的乐器,也通过音乐让全世界再次见证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世界展示什么是白衣执甲、闻令而动;什么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什么是无私奉献、家国情怀。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中国富有担当的国家形象,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蔓延也更加明确地告诉着我们,人类早已是休戚与共的整体,我们用充满具有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深度、心灵的温度《武汉十二锣》,向世界传递着希望、温暖、爱和祝福,呼唤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病毒。白岩松说:“朋友,坚定地去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我们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当千万双手紧握在一起,当亿万颗心紧靠在一起,春天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3]谭盾新作.武汉十二锣全球首演为中国加油.人民网http:// world.people.com.cn/n1.
[4]方兴.谭盾歌剧.秦始皇的音乐元素及人物塑造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4.
[5]余丹红.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英]马克斯.韦德.马修斯著,区昊译.乐器百科[M].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汤晓霞(1976-),女,山东牟平,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关键词】《武汉十二锣》;新冠肺炎疫情;音乐力量;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48-03
【本文著录格式】汤晓霞.声音的桥梁——《武汉十二锣》[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148-150.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
1935年,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大学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2020年,时隔85年的今天,我们再扪心自问一次: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一、《武汉十二锣》创作背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我们的国土上涌现了大量的无私奉献的逆行者。他们是我们的白衣天使和来自各省各地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保家卫国冲锋陷阵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是全国各地普普通通的司机、环卫工人、社区志愿者……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者我们的家园,守护着我们的骨肉同胞。习近平总书记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这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城市里,有人们喜欢的过早热干面,还有毛泽东主席喜欢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有年轻人喜欢的樱花,有我们喜欢的周黑鸭,其实还有一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特产,这就是被西方交响乐队称为“东方声音”的武汉大抄锣。早在199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土特产辞典》中,就对汉锣进行了描述:汉锣,湖北省武汉锣厂生产,分为抄锣、南锣、北锣、恒锣、社锣、苏锣、武锣、手锣、马锣、黄锣、川锣、虎音锣、晌佳锣、单打锣等。
在西方的交响乐团中,为了满足交响音乐需要的宏大气势,没有固定音高的锣直径要求至少是100厘米,以便能够产生足够低沉的基因。中国的武汉大锣直径最长可达140厘米,同时武汉铜锣具备独特的工艺,其定音非常精准,且武汉锣的音域相比其他铜锣更加宽广,因此全世界交响乐团中的大抄锣都是来自武汉,中国著名音乐家谭盾说:“如果没有武汉铜锣,贝多芬的《欢乐颂》和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世界经典名曲都无法完美演奏出来。我想通过武汉铜锣所传递出的独特声音来引发世界各地听众的共鸣,理解武汉,支持中国。”
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远在海外的中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谭盾先生牵挂着武汉人民,被援鄂的所有医护人员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打动,当他坐在飞往比利时的飞机上时,听到飞机的螺旋桨发出“嗡嗡”的声音时,谭盾说,这声音像极了武汉锣的声音,武汉锣就是武汉人民英雄精神的象征。谭盾用武汉锣创作出一部反映武汉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武汉十二锣》(12 Sounds of Wuhan),2020年2月15日谭盾带领着在比利时搜集的刻着“wuhan”两个大字的十二面锣,在安特卫普首次奏响这部作品,这场“爱人类·爱地球·爱武汉”的音乐会,让欧洲观众潸然泪下。我们一直期待着春暖花开时能在中国听到这一声锣响,2020年4月12日,在武汉解除“封城”的第5天,谭盾带着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5国的19位艺术家,借助3D、5G技术,在上海完成了《武汉十二锣》的中国“云上”首演,而回到国内的《武汉十二锣》,也融入了另一件馆藏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的声音,向世界传递“希望、温暖、爱和祝福”,当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发出浑厚的十二钟声时,通过网络直播收看这场震撼人心的云音乐会的全球约7000万人为之动容。
这一夜,武汉锣响彻中国,震惊世界。
二、《武汉十二锣》赏析
(一)作者简介
谭盾,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57年。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华德先生、赵行道先生学习指挥和作曲。后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学习指挥,1986年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谭盾独特的音乐创作方法使他赢得多项世界最具影响的音乐大奖,其交响乐《天.地.人》等作品专辑被BBC评为全球最佳十大唱片之一;荣获日本文学艺术院最佳古典音乐唱片大奖;2001年荣获美国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格文美尔(Grawemeyer Award)古典作曲大奖和德国巴赫奖,美国音乐协会(Musical America)授予谭盾年度“最佳作曲家”称号,纽约时报评他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2006年被凤凰卫视等世界十大中文媒体评为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之一;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徽标Logo音乐和颁奖音乐;中国文化部授予谭盾“二十世纪经典作曲家”的荣誉称号。
湖南作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自幼生活在湖南的谭盾,对湘楚文化颇为喜爱,在谭盾的音乐体现出东方儒家思想的哲理,他的创作思想受到中国古老湘楚文化思潮的影響,此外,美国作曲家后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偶然音乐的创始人约翰.凯奇(1912—1992年),对他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约翰.凯奇有着非常强大的节奏感,尤其喜爱打击乐。受行为艺术的影响,他于1953年创作了第一部无声的音乐作品《4’33”》,共3个乐章,总时长4分33秒,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音符乐谱,唯一标明的要求是“Tacet”(沉默)。后来他在1962年创作了《0’00”》,作品以人物动作呈现在舞台上,约翰.凯奇在菜板上切菜,切完之后再把菜放进榨汁器里,榨出菜汁喝掉,这一连串的在厨房里发生动作形成的音乐形式,我们今天称之为音乐行为艺术。凯奇认为,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音乐。音乐最基本的不是演奏而是聆听。 凯奇的无声音乐让谭盾感到惊讶,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旋律有声音的音乐形式了,在无声的音乐中,谭盾感受到儒家学说的思想冲击。谭盾最终致力于西方古典音乐、先锋派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创作研究,在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比如交响曲《交响曲 1997:天·地·人》《水乐》《纸乐》《地图》等,都展示了谭盾通过音乐语言阐述他的万物同源、宇宙同体的天、地、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同时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休止符,通过指挥和演奏者的肢体语言对音乐进行“阐释”。“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无限丰富、无比生动、极度艺术化的音响空间……从谭盾的作品看来,他是在力图扩展音乐音响范畴,包括找回那些被音乐家们久已弃置、淘汰——但却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自然音响。”“在东西方将连成一体、成为我们共同家园的今天,谭盾的音乐正是我们所必须的。”(约翰·凯奇)
(二)乐器介绍
1.曾侯乙编钟
乐曲的开始,是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发出雄厚的十二声钟声,这是楚文化的祈祷仪式,更是一天新的开始,一年春的开始,一个生命新的开始。十二钟声,声声表达着人们对武汉人民的祈福,深藏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而作为国家镇国之宝的曾侯乙编钟,现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凝聚了战国时期曾楚两国人民的智慧。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编钟自古以来就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精神,谭盾对曾侯乙编钟的喜爱,从他的音乐作品中就能够看出,为庆祝香港回归,谭盾创作了交响曲《天.地.人》,采用编钟和大提琴的对话,那是古老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对话。另一部作品《少林禅宗·音乐大典》中也加入了编钟元素,谭盾把对编钟的喜爱发挥到淋漓尽致。当《武汉十二锣》回到中国时,曾侯乙编钟也必然要敲响,曾侯乙编钟的出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这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编钟奏响乐曲的第一声,那是武汉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
当古老的编钟和武汉大抄锣融为一体奏出激荡人心的旋律时,我们看到了武汉人民充满了睿智和英雄气概的中国精神。
2.武汉锣
“锣最早出现在第六世纪的中国,最初被用于敬神驱邪,在18世纪的时候传入西方,到20世纪的时候,一些仆人还为他们的主人敲锣导行,锣声的次数多少暗示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后来被广泛用在交响乐队中,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的声音’。”
武汉大抄锣直径从100厘米到140厘米不等,从熔炼、锻造、成型、整平校正、抛光处理到定音等十几道工艺,以铜锡为主要原料,经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等7道主要工艺加工而成,在生产过程中继承、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传统技艺,精心锻打,最后一锤定音。完美的制作工艺铸就了武汉锣声若惊雷、气势磅礴、尾音悠长而浑厚、音色精准而纯正的品质,在音乐作品中更能烘托出乐章雄浑的音响效果。
在现代西方交响乐团中,我们会发现,在打击乐器组中,唯一的中国乐器武汉大抄锣非常醒目的站立在它的位置,远远望去,庞大的武汉锣有如中国人目光如炬、自信坚毅!
3.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以武汉的十二面大锣为核心乐器,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中,“十二”代表了十二节气、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喻示着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和生命不息的轮回再生。
随着十二钟声响起,古老的旋律从小提琴和大提琴上缓缓流淌出,“云”上六面锣和舞台上的六面锣,庄严敲响,在这一声声的锤击中,包含着我们对生命的渴望,从最初的惶恐、焦虑到后来充满着希望、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我们的背后站着的是强大的国家,团结一心的14亿中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谭盾说:“锣声是中華民族的声音,它可以是辉煌灿烂的,也可以是抚慰心灵的。我觉得,《武汉十二锣》在演出时,能让欧洲观众落泪,能引起世界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锣声里包含着心灵的感悟、精神的安慰、信仰的支撑。它唤起了人们对武汉的牵挂,凝结了人们对武汉的支持。”
乐曲的高潮部分由女高音歌唱家吟唱出充满了沧海桑田、悲欢离合的《楚颂》的旋律。老子在2000年前讲了“天地人”的哲学思想,天地长久,万物和兮;天地与我,大焉为一。锣声琴声人声融为一体,那是古老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三、《武汉十二锣》的意义
《武汉十二锣》中,乐谱 6 1615 13 | 6 16 5 —| 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 在西方乐器小提琴的演奏下,坚定有力的表达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千千万万中国人前赴后继加入抗疫战斗,我们有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承精神,“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坚定信念,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武汉人民、中国人民是打不垮的。
谭盾说:“听十二面锣低吟,听十二面锣狂啸,听十二面锣轰鸣。我在写这部作品时,充满了艺术上的想象,也充满了情感上的回归。对于每一个被隔离过的人来说,锣声可以抚慰我们心灵上的伤口。”
通过这部作品,谭盾用武汉的锣在世界架起了一座声音的桥梁,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件在中国已经有2000年历史并光彩依旧的乐器,也通过音乐让全世界再次见证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世界展示什么是白衣执甲、闻令而动;什么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什么是无私奉献、家国情怀。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中国富有担当的国家形象,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蔓延也更加明确地告诉着我们,人类早已是休戚与共的整体,我们用充满具有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深度、心灵的温度《武汉十二锣》,向世界传递着希望、温暖、爱和祝福,呼唤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病毒。白岩松说:“朋友,坚定地去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我们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当千万双手紧握在一起,当亿万颗心紧靠在一起,春天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3]谭盾新作.武汉十二锣全球首演为中国加油.人民网http:// world.people.com.cn/n1.
[4]方兴.谭盾歌剧.秦始皇的音乐元素及人物塑造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4.
[5]余丹红.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英]马克斯.韦德.马修斯著,区昊译.乐器百科[M].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汤晓霞(1976-),女,山东牟平,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