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蜀汉五铢”钱的出土、整理概况
1980年,成都市郊区蒲江县天华镇(现名鹤山镇)堡顶村,农民挖农耕土时发现一陶罐,内盛小型五铢钱。蒲江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立即征收回该批小五铢。
2004年5月,成都博物院并同蒲江县文管所整理、研究该出土的窖藏小五铢。钱由于锈蚀不严重,只用水清洗。经整理后确认该批钱为“蜀汉五铢”钱,共计187枚。
二、出土“蜀汉五铢”钱的型制特征研究
1.铸工精整:钱型铸工精整;内、外郭经过打磨,肉面光滑,但个别钱形仍有锈疤;青铜质、色。
2.钱体轻小:钱径小,整个钱体呈轻薄状。一般钱径23-25、个别钱径26-27mm;一般钱重2-3g,个别钱重3.1-3.8g左右。肉薄,由于流通原因,有些钱型出现钱眼,占总数1/3。
3.面无内郭:钱面无内郭有外郭,背有内、外郭,均浅平。有些钱形面铸“穿上一横”阳纹,占总数1/3。
4.外郭较宽阔:外郭浅平,宽阔,呈圆弧状。一般宽2-3毫米,厚1-1.5毫米左右。外郭呈现磨郭现象,磨去1/3外郭,磨郭钱占总数1/3左右。
5.广穿:一般穿径为8-10mm左右,个别钱形穿不方正。
6.“五铢”二字的书体带随意性:“五铢”二字的书体小篆,带随意性,笔划或粗或纤细,或清晰或模糊,或长或短。“铢”字多不清晰。“五”字狭窄而且短;两竖笔相交弯曲,内敛;上、下横笔不接内郭的上、下方;个别钱形加宽、加长。书体较统一。“铢”字的书体带随意性,多不清晰,归纳有三种:
第一,“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图1)。
第二,“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图1、图2、图3)。
第三,“朱”与“金”近等长。“金”字多不清晰;金头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箭簇形,有的向右倾,下四点细长。“朱”字上、下笔近方折,压穿,有的向右倾,有的上、下笔相近或相远,有的中竖笔与上、下笔相交处断开(图4、图5)。
7.钱币面、背铸纹:钱面铸“穿上一横”阳纹。背铸阴纹,形态、方位各异,如“︱”、“‖”、“〣”、“-”、“=”、“/”、“”等。
三、出土“蜀汉五铢”钱分型分式
按“五铢”书体,可分三型。
Ⅰ型,“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仅一式。
“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五”字狭窄而且短(图1)。
Ⅱ型,“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分二式。
Ⅱa式:“五”字狭窄,短,个别字加宽、加长。“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朱”字中竖笔与上、下两笔断开(拓:图2)。Ⅱb式:“五”字狭窄,短,个别字加长、加宽。“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朱字有的向右倾(图3)。
Ⅲ型,“朱”与“金”近等长。分二式。
Ⅲa式:“五”字加宽、加长,上、下两横笔至穿的上、下方。“朱”与“金”近等长。“铢”字不清晰,书体漫漶(图4)。
Ⅲb式:“五”字狭窄,并且短。“朱”与“金”近等长。“铢”字不清晰,书体漫漶(图5)。
四、结论
1.出土“蜀汉五铢”钱的型制主要特征
蜀汉五铢钱的型制独具时代特征。铸工精准,内、外郭经打磨,肉光滑,但有些钱有锈痕。钱体轻薄,呈现钱眼。钱径小,广穿。一般钱径23-25、外郭厚1-1.5、宽2-3,穿8-10mm,钱重2-3g左右。钱面无内郭有外郭,背有内外郭。外郭宽阔,呈圆弧状,浅平,有磨郭减重现象。有的钱面铸“穿上一横”阳纹,有的面、背铸阴纹,形状、方位各异。钱为青铜质、色。
书体特征是“五铢”二字,小篆,纤细,书体不统一,文字多漫漶,不清晰。
“五”字狭窄,短,交笔弯曲,内敛,上、下笔不接内郭的上、下方。“铢”字书写有三种。第一,“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第二,“朱”比“金”长,两端无锋,不至外郭。第三,“朱”与“金”近等长。“铢”字有的右倾。“金”头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箭簇形,四点细长。“朱”字上、下笔近方折,压旁。
“五铢”二字与1984年成都市郊彭县思文乡(今通济镇)梓柏村出土的键为铸的“直百五铢”的“五铢”二字相比,韵味极相似①。
2.“蜀汉五铢”与“西汉郡国五铢”钱型制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与1983年7月成都市凤凰山园艺场砖厂新莽墓出土的西汉郡国五铢钱型作比较,选标本一,钱径25,穿9.5,外郭厚2、宽1.5mm,呈圆弧状的外郭,钱重4g左右,面铸“穿上一横”阳纹;标本二,钱径25.5,穿10,外郭厚1.4、宽1.5mm,外郭呈圆弧状,钱重3.8g。②
两者相同之处:钱名相同,均为“五铢”;书体相同,小篆体;“五铢”二字书写均不统一,字文或清晰、或模糊。“金”头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箭簇形。“朱”字上、下笔近方折,压穿;面铸“穿上一横”阳纹;广穿,一般穿径8-10mm;面无内郭有外郭,背有内、外郭,外郭呈圆弧状,外郭出现磨郭减重现象。铸工精准,内、外郭经过打磨,肉光滑。均为青铜质色,铜质优,锈蚀不严重。
不同之处:
钱径、重量不同: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径一般23-25mm,钱重2-3g。郡国五铢一般钱径25-28mm,重3.5-5.4g③;外郭不同:
该出土的蜀汉五铢外郭阔,2-3mm,呈圆弧状;郡国五铢外郭宽为1-1.8mm,外郭有的呈圆弧状,有的呈斜坡状④。“五铢”书体的差异。出土的蜀汉五铢文字纤细、浅,不清晰,文字漫漶;“五”字狭窄,短,不按内郭上、下方;“铢”字书体三种,有的字右倾,郡国五铢书体粗、深,文字较统一、清晰;“五”字长,有的宽、有的窄,接内郭的上、下方;“铢”字书体仅一种,即“朱”与“金”近等长⑤。
据以上钱型分析,二者各具时代特征。其型制特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主要型制特征一致。因同为地方铸钱之故。蜀汉五铢是承系西汉郡国五铢的型制特征而铸钱。
3 “蜀汉五铢”与“直百五铢”钱型制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型与成都市郊彭县思文乡(今通济镇)梓柏村,1984年窖藏出土的直百五铢钱型作比较,并选标本币1枚,其钱径27.2,穿11.5,外郭厚1.5、宽0.8-2.3mm,钱重4.1g,面背铸内郭,外郭呈圆弧状,外郭有磨郭减重现象⑥。
相同之处:
外郭相同:出土的初铸蜀汉五铢外郭宽阔,呈圆弧状;但仍然有磨郭减重现象,一般外郭宽2-3mm。初铸直百五铢钱,外郭也宽阔,也呈圆弧状,也有磨郭减重现象,一般宽3毫米左右⑦;“五铢”二字书体相同,小篆体。
二者“五铢”同为小篆体。蜀汉五铢钱的“朱”旁上、下笔近方折。犍为铸的背“为”和光背直百五铢钱“朱”旁上、下笔也近方折⑧;均为广穿。
蜀汉五铢广穿一般8-10mm;直百五铢广穿一般10-11mm⑨,二者背铸阴纹,形状各异,方位各异;二者铸工精准,内、外郭经过打磨,肉面光滑;青铜质、色,锈蚀不严重。
不同之处:
钱体大小不同: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的钱体轻薄,钱径小,一般钱径23-25mm,钱重2-3g。直百五铢钱的钱体厚重,钱径大,一般23-30mm,钱重3-11g左右⑩;内郭不同。蜀汉五铢钱面无内郭,但面铸“穿上一横”阳纹。直百五铢钱面有内郭(11)。“五铢”二字书体不同。蜀汉五铢的“五”字,狭窄而且短。“铢”字三种书体,书体不统一,文字漫漶。
犍为铸直百五铢的“五”字宽而且长。“铢”字书体一种,即“朱”字上、下笔近方折;成都铸的直百五铢钱型,“朱”字的上、下笔近圆折;书体均统一(12)。
从以上二者钱型相似及不相似处分析,犍为铸的直百五铢钱承系了蜀汉五铢钱的型制的一些特征,但不完全承系。其型制特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各具时代的特征。
4.出土“蜀汉五铢”与“西晋五铢”钱型制的区别
蜀汉五铢钱,史无记载。据《中国货币史》,蜀五铢都在四川出土,文字或多或少同直百五铢,可以认为是四川铸的;但有几种,第一种重约3.8g,没有内郭,有时穿上有一横画;第二种,也是大样,但薄肉,重约2g,广穿,也没有内郭,穿上有时也有一画,但五铢二字最像直百五铢,特别像犍为铸的;第三种较小,重约2.5g,也有轻到2g以下的,这是减重结果,它的特点是有内郭,字小,笔画紧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蜀五铢,历来钱币学家所称的蜀五铢,就指这一种。
该处出土蜀汉五铢及四川其它地方出土的钱其型特征与彭先生所言的第一、二种相同。第三种不是蜀五铢,而是“西晋五铢”。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岩墓与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中没有第三种钱出土,只有西晋墓出有。
笔者从洛阳考古一、二队西晋墓中选出几枚西晋五铢钱的标本,有1970年1月,洛阳市5106厂西晋墓出土的“西晋五铢”标本一,钱面、背有内外郭,外郭窄,小径,肉薄,减重,体轻,“铢”字笔画紧缩,钱径21.4,穿7.5,外郭厚1.1、宽1毫米,钱重1.6g。
1996年6月1日,洛阳外语学院西晋墓出土“西晋五铢”标本一,钱面、背有内外郭,外郭窄,小径,体轻,“铢”字笔画紧缩,钱径21,穿8、外郭厚0.8、宽1mm,钱重2.7g。标本二,钱径20,穿8、外郭厚0.7、宽1mm,钱重2.5g,其它特征如标本一。标本三,钱径20,穿8、外郭厚0.7、宽1mm左右,钱重2.6克,其它特征如标本一。
据以上钱型分析,“西晋五铢”与“蜀汉五铢”型制特征有明显区别。西晋五铢面、背有内郭,外郭呈圆弧状,并且窄;“五铢”二字小,笔画紧缩,钱径一般20-21,穿8,外郭厚0.7-1.1、宽1mm,钱重1.6-2.7g左右,未经除锈的重量。
注释:
①⑥⑧⑨⑩(11)(12) 成都博物院、彭县文物管理所:《成都彭县出土“直百五铢”钱币窖藏——兼谈“蜀五铢”与“直百五铢”》,《中国钱币》2007年2期。
②③④⑤ 曾咏霞:《成都凤凰山新莽墓出土钱币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02年第三期。
⑦ 莫洪贵:《四川威远出土大量“直百五铢”钱》,《文物》1981年12期。
感谢:蒲江县文管所,夏辉、龙腾、李文辉为本文提供“蜀汉五铢”钱币实物资料。
感谢:洛阳考古一、二队齐栋、程永健、霍宏伟为本文提供西晋墓出土的“西晋五铢”钱币实物资料。
窖藏清理:成都博物院 曾咏霞
蒲江县文物管理所夏 辉 龙 腾 李文辉
(责任编辑 高聪明)
1980年,成都市郊区蒲江县天华镇(现名鹤山镇)堡顶村,农民挖农耕土时发现一陶罐,内盛小型五铢钱。蒲江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立即征收回该批小五铢。
2004年5月,成都博物院并同蒲江县文管所整理、研究该出土的窖藏小五铢。钱由于锈蚀不严重,只用水清洗。经整理后确认该批钱为“蜀汉五铢”钱,共计187枚。
二、出土“蜀汉五铢”钱的型制特征研究
1.铸工精整:钱型铸工精整;内、外郭经过打磨,肉面光滑,但个别钱形仍有锈疤;青铜质、色。
2.钱体轻小:钱径小,整个钱体呈轻薄状。一般钱径23-25、个别钱径26-27mm;一般钱重2-3g,个别钱重3.1-3.8g左右。肉薄,由于流通原因,有些钱型出现钱眼,占总数1/3。
3.面无内郭:钱面无内郭有外郭,背有内、外郭,均浅平。有些钱形面铸“穿上一横”阳纹,占总数1/3。
4.外郭较宽阔:外郭浅平,宽阔,呈圆弧状。一般宽2-3毫米,厚1-1.5毫米左右。外郭呈现磨郭现象,磨去1/3外郭,磨郭钱占总数1/3左右。
5.广穿:一般穿径为8-10mm左右,个别钱形穿不方正。
6.“五铢”二字的书体带随意性:“五铢”二字的书体小篆,带随意性,笔划或粗或纤细,或清晰或模糊,或长或短。“铢”字多不清晰。“五”字狭窄而且短;两竖笔相交弯曲,内敛;上、下横笔不接内郭的上、下方;个别钱形加宽、加长。书体较统一。“铢”字的书体带随意性,多不清晰,归纳有三种:
第一,“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图1)。
第二,“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图1、图2、图3)。
第三,“朱”与“金”近等长。“金”字多不清晰;金头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箭簇形,有的向右倾,下四点细长。“朱”字上、下笔近方折,压穿,有的向右倾,有的上、下笔相近或相远,有的中竖笔与上、下笔相交处断开(图4、图5)。
7.钱币面、背铸纹:钱面铸“穿上一横”阳纹。背铸阴纹,形态、方位各异,如“︱”、“‖”、“〣”、“-”、“=”、“/”、“”等。
三、出土“蜀汉五铢”钱分型分式
按“五铢”书体,可分三型。
Ⅰ型,“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仅一式。
“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五”字狭窄而且短(图1)。
Ⅱ型,“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分二式。
Ⅱa式:“五”字狭窄,短,个别字加宽、加长。“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朱”字中竖笔与上、下两笔断开(拓:图2)。Ⅱb式:“五”字狭窄,短,个别字加长、加宽。“朱”比“金”长,不至外郭,两端无锋,朱字有的向右倾(图3)。
Ⅲ型,“朱”与“金”近等长。分二式。
Ⅲa式:“五”字加宽、加长,上、下两横笔至穿的上、下方。“朱”与“金”近等长。“铢”字不清晰,书体漫漶(图4)。
Ⅲb式:“五”字狭窄,并且短。“朱”与“金”近等长。“铢”字不清晰,书体漫漶(图5)。
四、结论
1.出土“蜀汉五铢”钱的型制主要特征
蜀汉五铢钱的型制独具时代特征。铸工精准,内、外郭经打磨,肉光滑,但有些钱有锈痕。钱体轻薄,呈现钱眼。钱径小,广穿。一般钱径23-25、外郭厚1-1.5、宽2-3,穿8-10mm,钱重2-3g左右。钱面无内郭有外郭,背有内外郭。外郭宽阔,呈圆弧状,浅平,有磨郭减重现象。有的钱面铸“穿上一横”阳纹,有的面、背铸阴纹,形状、方位各异。钱为青铜质、色。
书体特征是“五铢”二字,小篆,纤细,书体不统一,文字多漫漶,不清晰。
“五”字狭窄,短,交笔弯曲,内敛,上、下笔不接内郭的上、下方。“铢”字书写有三种。第一,“朱”比“金”长,长至外郭,两端带锋。第二,“朱”比“金”长,两端无锋,不至外郭。第三,“朱”与“金”近等长。“铢”字有的右倾。“金”头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箭簇形,四点细长。“朱”字上、下笔近方折,压旁。
“五铢”二字与1984年成都市郊彭县思文乡(今通济镇)梓柏村出土的键为铸的“直百五铢”的“五铢”二字相比,韵味极相似①。
2.“蜀汉五铢”与“西汉郡国五铢”钱型制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与1983年7月成都市凤凰山园艺场砖厂新莽墓出土的西汉郡国五铢钱型作比较,选标本一,钱径25,穿9.5,外郭厚2、宽1.5mm,呈圆弧状的外郭,钱重4g左右,面铸“穿上一横”阳纹;标本二,钱径25.5,穿10,外郭厚1.4、宽1.5mm,外郭呈圆弧状,钱重3.8g。②
两者相同之处:钱名相同,均为“五铢”;书体相同,小篆体;“五铢”二字书写均不统一,字文或清晰、或模糊。“金”头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箭簇形。“朱”字上、下笔近方折,压穿;面铸“穿上一横”阳纹;广穿,一般穿径8-10mm;面无内郭有外郭,背有内、外郭,外郭呈圆弧状,外郭出现磨郭减重现象。铸工精准,内、外郭经过打磨,肉光滑。均为青铜质色,铜质优,锈蚀不严重。
不同之处:
钱径、重量不同: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径一般23-25mm,钱重2-3g。郡国五铢一般钱径25-28mm,重3.5-5.4g③;外郭不同:
该出土的蜀汉五铢外郭阔,2-3mm,呈圆弧状;郡国五铢外郭宽为1-1.8mm,外郭有的呈圆弧状,有的呈斜坡状④。“五铢”书体的差异。出土的蜀汉五铢文字纤细、浅,不清晰,文字漫漶;“五”字狭窄,短,不按内郭上、下方;“铢”字书体三种,有的字右倾,郡国五铢书体粗、深,文字较统一、清晰;“五”字长,有的宽、有的窄,接内郭的上、下方;“铢”字书体仅一种,即“朱”与“金”近等长⑤。
据以上钱型分析,二者各具时代特征。其型制特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主要型制特征一致。因同为地方铸钱之故。蜀汉五铢是承系西汉郡国五铢的型制特征而铸钱。
3 “蜀汉五铢”与“直百五铢”钱型制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型与成都市郊彭县思文乡(今通济镇)梓柏村,1984年窖藏出土的直百五铢钱型作比较,并选标本币1枚,其钱径27.2,穿11.5,外郭厚1.5、宽0.8-2.3mm,钱重4.1g,面背铸内郭,外郭呈圆弧状,外郭有磨郭减重现象⑥。
相同之处:
外郭相同:出土的初铸蜀汉五铢外郭宽阔,呈圆弧状;但仍然有磨郭减重现象,一般外郭宽2-3mm。初铸直百五铢钱,外郭也宽阔,也呈圆弧状,也有磨郭减重现象,一般宽3毫米左右⑦;“五铢”二字书体相同,小篆体。
二者“五铢”同为小篆体。蜀汉五铢钱的“朱”旁上、下笔近方折。犍为铸的背“为”和光背直百五铢钱“朱”旁上、下笔也近方折⑧;均为广穿。
蜀汉五铢广穿一般8-10mm;直百五铢广穿一般10-11mm⑨,二者背铸阴纹,形状各异,方位各异;二者铸工精准,内、外郭经过打磨,肉面光滑;青铜质、色,锈蚀不严重。
不同之处:
钱体大小不同:该出土的蜀汉五铢钱的钱体轻薄,钱径小,一般钱径23-25mm,钱重2-3g。直百五铢钱的钱体厚重,钱径大,一般23-30mm,钱重3-11g左右⑩;内郭不同。蜀汉五铢钱面无内郭,但面铸“穿上一横”阳纹。直百五铢钱面有内郭(11)。“五铢”二字书体不同。蜀汉五铢的“五”字,狭窄而且短。“铢”字三种书体,书体不统一,文字漫漶。
犍为铸直百五铢的“五”字宽而且长。“铢”字书体一种,即“朱”字上、下笔近方折;成都铸的直百五铢钱型,“朱”字的上、下笔近圆折;书体均统一(12)。
从以上二者钱型相似及不相似处分析,犍为铸的直百五铢钱承系了蜀汉五铢钱的型制的一些特征,但不完全承系。其型制特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各具时代的特征。
4.出土“蜀汉五铢”与“西晋五铢”钱型制的区别
蜀汉五铢钱,史无记载。据《中国货币史》,蜀五铢都在四川出土,文字或多或少同直百五铢,可以认为是四川铸的;但有几种,第一种重约3.8g,没有内郭,有时穿上有一横画;第二种,也是大样,但薄肉,重约2g,广穿,也没有内郭,穿上有时也有一画,但五铢二字最像直百五铢,特别像犍为铸的;第三种较小,重约2.5g,也有轻到2g以下的,这是减重结果,它的特点是有内郭,字小,笔画紧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蜀五铢,历来钱币学家所称的蜀五铢,就指这一种。
该处出土蜀汉五铢及四川其它地方出土的钱其型特征与彭先生所言的第一、二种相同。第三种不是蜀五铢,而是“西晋五铢”。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岩墓与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中没有第三种钱出土,只有西晋墓出有。
笔者从洛阳考古一、二队西晋墓中选出几枚西晋五铢钱的标本,有1970年1月,洛阳市5106厂西晋墓出土的“西晋五铢”标本一,钱面、背有内外郭,外郭窄,小径,肉薄,减重,体轻,“铢”字笔画紧缩,钱径21.4,穿7.5,外郭厚1.1、宽1毫米,钱重1.6g。
1996年6月1日,洛阳外语学院西晋墓出土“西晋五铢”标本一,钱面、背有内外郭,外郭窄,小径,体轻,“铢”字笔画紧缩,钱径21,穿8、外郭厚0.8、宽1mm,钱重2.7g。标本二,钱径20,穿8、外郭厚0.7、宽1mm,钱重2.5g,其它特征如标本一。标本三,钱径20,穿8、外郭厚0.7、宽1mm左右,钱重2.6克,其它特征如标本一。
据以上钱型分析,“西晋五铢”与“蜀汉五铢”型制特征有明显区别。西晋五铢面、背有内郭,外郭呈圆弧状,并且窄;“五铢”二字小,笔画紧缩,钱径一般20-21,穿8,外郭厚0.7-1.1、宽1mm,钱重1.6-2.7g左右,未经除锈的重量。
注释:
①⑥⑧⑨⑩(11)(12) 成都博物院、彭县文物管理所:《成都彭县出土“直百五铢”钱币窖藏——兼谈“蜀五铢”与“直百五铢”》,《中国钱币》2007年2期。
②③④⑤ 曾咏霞:《成都凤凰山新莽墓出土钱币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02年第三期。
⑦ 莫洪贵:《四川威远出土大量“直百五铢”钱》,《文物》1981年12期。
感谢:蒲江县文管所,夏辉、龙腾、李文辉为本文提供“蜀汉五铢”钱币实物资料。
感谢:洛阳考古一、二队齐栋、程永健、霍宏伟为本文提供西晋墓出土的“西晋五铢”钱币实物资料。
窖藏清理:成都博物院 曾咏霞
蒲江县文物管理所夏 辉 龙 腾 李文辉
(责任编辑 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