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人格教育践行者程红兵老师在论及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挑战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要实现现实转换,主要有赖于语文教师。因为是我们每天面对学生,是我们实际进行语文教学,没有我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再好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文本只是文本。”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师创建具有魅力、富有情味、饶有意趣的语文学习课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从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的轨道上升到终身语文教育工作的高度,回归语文的本真,抛弃浮华的喧闹,开展务实的研究,迎接语文的明天,一步一个脚印开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新长征路。
一.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语文教育教学的正确思想观念
语文,发声为语言,落笔为文字,语有弦外之音,言有不尽之意,文有神来之妙,字有珠玑之貌。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应当明确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的教育教学观需有转变。
语文教育关乎人格,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语文教材的文本蕴藏着作者生命意识律动的心跳,浮现着作者人生命运思考的痕迹,燃烧着作者爱恨交织情感的焰火,回荡着作者聚散离合述说的旋律,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屈生命的勃勃生机、高贵灵魂的烈烈风骨、勇毅精神的堂堂正气、一腔赤诚的脉脉温情……无不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激越的号召力唤醒学生的理智与情感、责任与荣誉、道德与思想。
语文教学关乎素养,语文教学根本上是一种“层级发展”。语文教材的文本包含着文字音形义理形成的渊源,流露着文学起承转合曲折的情致,呵护着文化日新月异传承的火种,构建着文明交流碰撞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小散文的情思脉络、古今诗歌的言志达意、中外小说的社会人物、悲喜戏剧的对白台词……莫不以奇妙的吸引力和强劲的感染力带动学生的朗读与评说、阅读与写作、分析与综合。
二.语文教师必须调整语文教育教学的既定模式习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先源于教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那些被我们固化僵化的定势。
我们曾一度热衷于对某种教学模式的模仿,甚至是顶礼膜拜,学得三招两式在考试中尝到甜头后便死死抱住不放。反复强化成为习惯后,我们觉得用得顺手,便不敢再放手,阅读教学条分缕析纠缠不休,写作教学模板套用万事大吉,丧失了出手的锐气,在熟手的窠臼里丢弃了高手与神手的梦想。
千人一面,不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师,独树一帜,才是语文教师的个性化。不为模式所限,不因习惯所困,需要语文教师独立的阅读与思考、写作与表达,非如此不能实现对教材文本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一招鲜吃遍天不动摇的语文教师多是惰性使然,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绝对是师生灵性的产物,勇于破冰不断攀登的语文教师总能带来一缕改革的春风和一阵馥郁的花香,突破模式习惯在于“课无定教,师有多格”。
三.语文教师必须加深语文教育教学的自身文化积淀
“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开创者的王崧舟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课合一”无疑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高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当不懈努力追求,纵不能久在高峰之上,也须为一览无限风光而苦心经营奋力冲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那么,如何做到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呢?
欲往高处走,先从深处探。语文教师关于课程图景是否胸中有丘壑,全在于语文教师的知识学养、能力素质和文化积淀。若一个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学养、过硬的能力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学生大幸、学科大幸和学校大幸。因为这种语文教师的出现,搅活一潭死水,澎湃几多浪花,他(她)是一所学校语文学科管理者、从教者和学习者从中获益的江河干流,倘若能够“变他为我”,一片辽阔的海洋自在眼前。
刘伟,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一.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语文教育教学的正确思想观念
语文,发声为语言,落笔为文字,语有弦外之音,言有不尽之意,文有神来之妙,字有珠玑之貌。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应当明确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的教育教学观需有转变。
语文教育关乎人格,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语文教材的文本蕴藏着作者生命意识律动的心跳,浮现着作者人生命运思考的痕迹,燃烧着作者爱恨交织情感的焰火,回荡着作者聚散离合述说的旋律,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屈生命的勃勃生机、高贵灵魂的烈烈风骨、勇毅精神的堂堂正气、一腔赤诚的脉脉温情……无不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激越的号召力唤醒学生的理智与情感、责任与荣誉、道德与思想。
语文教学关乎素养,语文教学根本上是一种“层级发展”。语文教材的文本包含着文字音形义理形成的渊源,流露着文学起承转合曲折的情致,呵护着文化日新月异传承的火种,构建着文明交流碰撞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小散文的情思脉络、古今诗歌的言志达意、中外小说的社会人物、悲喜戏剧的对白台词……莫不以奇妙的吸引力和强劲的感染力带动学生的朗读与评说、阅读与写作、分析与综合。
二.语文教师必须调整语文教育教学的既定模式习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先源于教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那些被我们固化僵化的定势。
我们曾一度热衷于对某种教学模式的模仿,甚至是顶礼膜拜,学得三招两式在考试中尝到甜头后便死死抱住不放。反复强化成为习惯后,我们觉得用得顺手,便不敢再放手,阅读教学条分缕析纠缠不休,写作教学模板套用万事大吉,丧失了出手的锐气,在熟手的窠臼里丢弃了高手与神手的梦想。
千人一面,不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师,独树一帜,才是语文教师的个性化。不为模式所限,不因习惯所困,需要语文教师独立的阅读与思考、写作与表达,非如此不能实现对教材文本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一招鲜吃遍天不动摇的语文教师多是惰性使然,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绝对是师生灵性的产物,勇于破冰不断攀登的语文教师总能带来一缕改革的春风和一阵馥郁的花香,突破模式习惯在于“课无定教,师有多格”。
三.语文教师必须加深语文教育教学的自身文化积淀
“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开创者的王崧舟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课合一”无疑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高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当不懈努力追求,纵不能久在高峰之上,也须为一览无限风光而苦心经营奋力冲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那么,如何做到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呢?
欲往高处走,先从深处探。语文教师关于课程图景是否胸中有丘壑,全在于语文教师的知识学养、能力素质和文化积淀。若一个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学养、过硬的能力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学生大幸、学科大幸和学校大幸。因为这种语文教师的出现,搅活一潭死水,澎湃几多浪花,他(她)是一所学校语文学科管理者、从教者和学习者从中获益的江河干流,倘若能够“变他为我”,一片辽阔的海洋自在眼前。
刘伟,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