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其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生活,没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发现生活的闪光点。
其次,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
再次,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另外,他们也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一、明确材料的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书本中的很多篇目就是由丰富多彩的材料所构成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感人材料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夏衍的《包身工》选取了包身工一天生活的三个场面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堪称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主题的典范。
收集并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要占有大量材料,首先明确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要时之需,这就要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学生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第五,注重自身实践。参加社会活动时,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生活实践,开阔视野,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从而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累新材料。
如果语文教师能经常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报刊广播,放眼各科教材,参加社会生活,不忘作文讲评课,养成随时记录所见所闻的好习惯。那么,学生的各项积累会积少成多,为写作筹备大量的“储备物资”,随时调用,才能做到有物可写、有物能写且能写好,“找米下锅”也就不再成为难题了。以上是材料的几个重要来源,我们要告诉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是其作文进步的第一个台阶。
二、材料的选择
1.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材。主题都需要借助材料来表现,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注意根据主题来选材,决定材料的取舍。
2.要选取典型的材料。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集中,中心思想更为突出;材料典型,中心思想更为深刻。
3.材料要新颖、生动。所谓新颖生动,就是要创新意、发奇思,但又合情合理。
4.材料要真实、准确。我们写文章要感染人、说服人,真实的材料才能打动人。
三、材料的加工
材料的提炼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提炼素材呢?
1.从生活材料谈体会,重在感悟,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揣摩生活,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从儿童无忧无虑的嬉戏中感悟春天的珍贵,从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生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等等。这些美丽的感悟会让学生的脑子变得聪明起来,这些拨动心弦的感悟会使文章表达的中心真挚而且深刻。一名学生从骑车中车闸失灵感悟到纪律:人的成长离不开纪律的约束,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法律制约,这无疑是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2.从电视及书籍材料中提炼观点。学生从广播、电视及书籍中获取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以松散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脑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取观点,收集有关典型的论据,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以免过快地遗忘,或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重要新闻事件开专题讨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锻炼他们的敏锐能力。
3.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大胆创造,使其事例典型化、具体化,结构精巧别致,表现深刻的主题。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材料流于一般化,有素材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和重新创造,教师不妨可以教学生利用想象、善于铺叙、善于穿插、巧于构思等手段使文章的内容的题材丰富起来。有一部分学生善于写“实”,说真话固然不错,但题材表现出的中心不深刻是一大遗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具体的加工,如记叙文中的写人,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材料铺开来,选择典型的材料,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才能达到表现深刻主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文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材料的积累;材料的积累,在于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关注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自己胸中有片森林,足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了。这样,我们学生作文时也将不再为写作材料而苦恼,再也不会为作文而发愁了。
首先,是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生活,没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发现生活的闪光点。
其次,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
再次,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另外,他们也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一、明确材料的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书本中的很多篇目就是由丰富多彩的材料所构成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感人材料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夏衍的《包身工》选取了包身工一天生活的三个场面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堪称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主题的典范。
收集并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要占有大量材料,首先明确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要时之需,这就要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学生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第五,注重自身实践。参加社会活动时,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生活实践,开阔视野,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从而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累新材料。
如果语文教师能经常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报刊广播,放眼各科教材,参加社会生活,不忘作文讲评课,养成随时记录所见所闻的好习惯。那么,学生的各项积累会积少成多,为写作筹备大量的“储备物资”,随时调用,才能做到有物可写、有物能写且能写好,“找米下锅”也就不再成为难题了。以上是材料的几个重要来源,我们要告诉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是其作文进步的第一个台阶。
二、材料的选择
1.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材。主题都需要借助材料来表现,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注意根据主题来选材,决定材料的取舍。
2.要选取典型的材料。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集中,中心思想更为突出;材料典型,中心思想更为深刻。
3.材料要新颖、生动。所谓新颖生动,就是要创新意、发奇思,但又合情合理。
4.材料要真实、准确。我们写文章要感染人、说服人,真实的材料才能打动人。
三、材料的加工
材料的提炼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提炼素材呢?
1.从生活材料谈体会,重在感悟,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揣摩生活,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从儿童无忧无虑的嬉戏中感悟春天的珍贵,从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生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等等。这些美丽的感悟会让学生的脑子变得聪明起来,这些拨动心弦的感悟会使文章表达的中心真挚而且深刻。一名学生从骑车中车闸失灵感悟到纪律:人的成长离不开纪律的约束,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法律制约,这无疑是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2.从电视及书籍材料中提炼观点。学生从广播、电视及书籍中获取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以松散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脑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取观点,收集有关典型的论据,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以免过快地遗忘,或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重要新闻事件开专题讨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锻炼他们的敏锐能力。
3.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大胆创造,使其事例典型化、具体化,结构精巧别致,表现深刻的主题。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材料流于一般化,有素材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和重新创造,教师不妨可以教学生利用想象、善于铺叙、善于穿插、巧于构思等手段使文章的内容的题材丰富起来。有一部分学生善于写“实”,说真话固然不错,但题材表现出的中心不深刻是一大遗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具体的加工,如记叙文中的写人,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材料铺开来,选择典型的材料,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才能达到表现深刻主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文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材料的积累;材料的积累,在于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关注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自己胸中有片森林,足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了。这样,我们学生作文时也将不再为写作材料而苦恼,再也不会为作文而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