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韦应物诗中的禅意化意象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唐诗人韦应物深受佛教宗禅的影响,其笔下的意象常常浸染了浓郁的禅学意味。本文从其诗中常见的钟、水、月意象入手,论述它们蕴含的禅学旨趣。
  关键词: 韦应物 禅意象 钟 水 月
  佛教发展到唐朝,已经形成了中国化的转变即向禅宗飞跃。安史之乱打破了大唐帝国的盛世之梦,朝内宦官的干政,朝外藩镇、吐蕃和回纥的侵扰,使得社会呈现一股消极低迷之气,在黑暗险恶的社会政治氛围中,士大夫们普遍感到一种人生理想的幻灭,于是纷纷投入佛禅的怀抱,试图从佛禅中寻求心灵的寄托,韦应物也是其中一员。除了受当时普遍的政治社会氛围的影响之外,仕途多舛和中年丧妻的打击等多种因素也促使韦应物投向佛教宗禅。韦应物对于禅学的了解并非止于皮毛的沾染,而是有着深厚的体悟。在现存的五百多首诗歌里,涉及寺僧禅佛的就有一百余首。在生活习惯上,韦应物也有斋戒淡食、焚香坐禅的习惯,据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1]总而言之,韦应物对禅学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解。其对禅学的深厚修为滋养了诗歌艺术,其创造出了很多富含禅学意趣的诗歌,这从其诗歌意象的选择可窥一斑。
  在韦应物现存的五百多首诗歌中,其频繁出现的富含佛禅意味的意象主要有“钟”、“水”和“月”,围绕这三个意象,下面简要论述它们为韦诗所带来的禅学美学特质。
  一、悠远幽眇的钟意象
  钟在中国最初是作为祭祀的器物出现的,带着浓重的儒家礼教意味,反映的是古代礼乐之治的政治追求。到了唐朝,随着佛学的东渐,“钟声则完成了从儒家的‘钟鼓道志’的实用传统向佛家的禅声梵意的转变,佛家意趣的濃厚,使得诗界钟声更为空灵澄明”[2]。唐朝的诗人,尤其是熟悉佛教宗禅的诗人特别喜爱用钟声来体现佛理禅趣。从韦应物诗中对钟声的描写,我们便可深切地体会到钟声为其诗歌带来的多重意蕴。
  韦应物诗里的钟声大多写于深山古刹,带着浓重的禅学佛理。如:“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慈恩伽蓝清会》)这钟磬声里有幽远苍茫的禅意,悠扬的钟声使人萌生“道心”,产生心灵上的顿悟。有时钟声带给诗人的是一种微妙的精神体悟,韦应物有一首专门吟咏钟声的《烟际钟》,全诗如下:“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苍茫随思远,萧散逐烟微。秋野寂云晦,望山僧独归。”渺远的钟声将诗人的思绪带入无垠的苍穹之中,在这里钟声包含着一种神秘的启示,诗人的思绪跟随着钟声而飞越,远离俗世,遨游天宇。在悠远的钟声里,传达的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禅意,一种对人生宇宙的永恒启示。张谦宜在《斋诗谈卷五》中云:“字字是题,妙在象外。”[3]诚为确评,这首诗的妙处正在物象之外对于诗心哲理刹那的体悟。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傍晚时候的钟声。诸如:“遥看黛色知何处,欲出山门寻暮钟”(《答东林道士》);“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稍开芳野静,欲掩暮钟闲”(《赋得鼎门送卢耿赴任》);“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秋景诣琅琊精舍》)等。其原因何在?
  唐代佛典《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有云:“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4]暮钟拔除愚昧,启迪智慧的功用无形中吸引着诗人。当悠然的钟声响起,白天对世间万物的纷乱机心在无言的钟声里得到消解,人世间的功利思虑消退,哲学上的思索开始萦绕心头,在钟声的启迪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悠然。这在《登乐游庙作》一诗中尤为突出,现摘录如下:
  高原出东城,郁郁见咸阳。上有千载事,乃自汉宣皇。颓壖久凌迟,陈迹翳丘荒。春草虽复绿,惊风但飘扬。周览京城内,双阙起中央。微钟何处来,暮色忽苍苍。歌吹喧万井,车马塞康庄。昔人岂不尔,百世同一伤。归当守冲漠,迹寓心自忘。
  昔日盛况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登高的诗人只能望见颓败的宫庙和荒寂的小丘,彼时人已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流逝中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年复一年的青青草色及庙内呼啸而过的凉风。就在这苍茫的暮色之中,诗人忽然听到了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晚钟,这声音带着某种启示,使诗人陷入对时间和历史的沉思。在这荒寂乐游庙外的城内,是一番截然相反的情景,城里的人们正沉浸在歌乐的喧嚣声中,街道上充斥的是熙熙攘攘的车马人群,然而这快乐热闹又能持续几时呢?在无垠的时间面前,现在的盛况又将成为后来人凭吊的陈迹,钟声的响起既是时间的提示,又是历史的警戒,让诗人思入空门,顿悟人生,在往昔同一的结论中,诗人追求的是禅学虚寂恬静的精神境界。
  二、澄澈恒净的水意象
  此外,水意象也是频繁出现在韦诗里的一种富含禅意的意象。佛教禅宗喜欢用水来比喻虚空世界和清洁本性,韦应物对于佛教义理的体悟则常常透过水这一意象显现出来,现试举几例说明。如《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韦氏这首诗揭示了《楞伽经》中的一个核心教义,即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缘和合而成,一物依附另一物,方能显现世间色相的形态。据韦应物《寄恒璨》一诗:“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我们可以知道韦应物对于《楞伽经》是不陌生的。在诗人眼里,水与石之间就体现着《楞伽经》里的玄义,水本来是安静潜流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音,但是两者因缘相遇,彼此相击,则能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楞伽经》有言:“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5]81声音本性是空幻的,风也好,水也好,单独地看它们各自都没有实体性,只有当它们因缘和合时才会产生声音。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相间各式各样的联系实则都包含着佛教因缘和合说的思想。
  再看韦应物的《赠卢嵩》一诗:“百川注东海,东海无虚盈。泥滓不能浊,澄波非益清。恬然自安流,日照万里晴。云物不隐象,三山共分明。奈何疾风怒,忽若砥柱倾。海水虽无心,洪涛亦相惊。怒号在倏忽,谁识变化情。”   在这首诗中,韦应物用海水比喻佛教如来藏义,“如来”即真如本性,“藏”即含藏之义,合起来是说真如本性“藏”在众生之中,即一切众生皆有清净心。韦应物诗中的海水即是本性自净的象征,即便有百川注海,海水并没有虚盈之说,泥沙不能使其变得更污浊,而澄波也不会让它更加洁净。疾风的怒号,虽然造成了破涛如砥柱倾倒的表象,但是海水的本心并不因此发生任何变动,因为这波涛也只是由于境风而起的妄相,实无自性。正如《楞伽经》所言:“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5]34整首诗写得高妙,其物象与义理浑融一体,达到禅即诗,诗即禅的境界,可以说是禅化了的诗,诗化了的禅。
  也许正是出于对水清净无瑕、湛然恒静性质的喜爱,我们常常能在韦应物诗里看到关于水的描绘。其中有诗人与流水相对的场景描写,如“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洁净的流水给了诗人某种禅学佛理的启迪,在与水的静默相对中,诗人享受着水的滋养和熏陶。此外,诗人也爱写水带给他的愉悦感受,如“山水旷萧条,登临散情性”(《义演法师西斋》);“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游琅琊山寺》)等。在水的洗涤下,尘世的烦恼忧虑都远离了,盈满胸间的是沁人心脾的禅意的清凉。
  三、皎洁本净的月意象
  除了钟和水意象之外,月意象也是韦应物诗歌中常见的富含禅学意味的意象。中唐以后,随着禅宗的兴盛,诗人笔下的月亮更多地带了佛禅意蕴。借月喻禅是禅宗的传统,如借月喻指佛性自净,或者用月意象象征一种万物混茫、物我合一的无差别境地。如《天圣广灯录》记法演禅师偈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6]此外,禅宗也常常将月意象和水意象相结合,用水中月来比喻佛教的空幻观,如《宝觉祖心禅师语录》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7]总而言之,在佛教典籍里月亮蕴含着丰富的意蕴,韦应物笔下的月亮很多都渗透了禅宗的旨趣。
  试看《怀琅琊山深标二释》一诗:“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这首怀人之作写得非常高妙,题目虽曰怀人,实则下面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两位僧人,全诗几乎全是景物描写,被白云掩盖的山谷,山崖里间或滴落的水珠,诗里唯一提到与人相关的只是僧人居住的石室,这一切都朗照在寂静的清月里,这实在是王国维所言的无人之境,所谓无人之境,即是诗人力图将主体从诗歌意象中淡化退隐,呈现客观景物自身最本真的面目,实则诗人追求的是人与物的浑融一体。月与禅,物境与心境,两者合二为一,道契月洁,一片空灵自然。月是禅趣的载体,旨在表露一种空灵澹泊,浑融澄明的禅学境界。虽曰怀人,实则是怀念其人所象征的一种空静通脱的禅趣佛理。
  再看《上方僧》一诗:“见月出东山,上方高处禅。空林无宿火,独夜汲寒泉。不下蓝溪寺,今年三十年。”在静谧的夜里,月亮从东山慢慢升起,空寂的森林并无火光,只有晴朗的月辉笼罩着,在这静谧的夜晚,僧人独自一人去汲取寒泉,而这位老僧人已有三十年没有下过蓝溪寺了。所谓高处禅,其高在何处?诗人并没有具体说明,其截取的只是僧人生活中的一个短小片段,并非正襟危坐的礼佛修禅,而是极其普通的汲水工作,通过诗人的描写,僧人修行礼佛的虔诚与专注我们不难想见,其禅学修为的高妙就不言而喻。在这首诗中,山月并非仅仅是实景的描写,同时也具有高度凝练的象征意味,山月即营造了一种清空明静的禅境,也是僧人澄明宁静的心境和高洁人格的象征。
  总而言之,韦应物在诗中喜爱用月来营造浑融空明、寂然禅悦的禅化境界。诸如:
  “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秋夕西斋与僧神静游》)
  “玩月爱佳夕,望山属清朝。”(《沣上西斋寄诸友(七月中善福之西斋作)》)
  “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澗泉”(《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
  诗人笔下的月是澄郎明净的,其笼罩万物,将清辉洒向世间万物,诸如幽林、山涧、芳草等,万事万物都浸润在一片清朗的幽辉里,而诗人从中收获的是一片清凉澄澈的禅意。
  总而言之,自唐代以来,尤其随着中唐禅宗的盛行,钟、水、月这三个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与传统的意蕴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即增加了很多佛教禅宗的韵味,通过上面对韦应物诗中钟、水和月意象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唐]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55.
  [2]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2.
  [3]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1699集部诗文评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61.
  [4]释德辉,编.敕修百丈清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0.
  [5][南朝宋]求那跛陀罗,译.[宋]释正受,集注.释普明,点校.楞伽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6][宋]李遵勖,辑.天圣广灯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288.
  [7][宋]普济,辑.朱俊红,点校.五灯会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084.
其他文献
摘 要: 依托经典名著进行情境创设的地理试题,能有效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体现文化育人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命题实践,以《梦溪笔谈》为例,探究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为素材的初中地理试题情境的创设手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经典名著 初中地理试题 《梦溪笔谈》  传统初中地理试题大多缺
摘 要: 《前赤壁赋》引人入胜的是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及苏轼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智慧。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视角尝试解读,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的苏轼,在本文中展示的处世哲学与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不谋而合,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幻想 利他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年苏轼45岁。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各高校的重要教育理念,诸多向应用型转型的地方高校非常重视这一教育理念,将此理念作为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契机。高校毕业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现行实习方案对学生的实习依然发挥作用,但该方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时代背景和学校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习方案,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
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域文化作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品牌”,对地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以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特色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域性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武术特色与汉语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及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讨论如何将地域性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同时为高
摘 要: 如何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目标与基本任务,这就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安徽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落实高校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思政理论课 安徽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理论课
摘 要: 随着国家人才方略的制定,强调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人才需求,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意识到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建立一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符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提出符合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职业技能 职业精神 人才培养  近日,
摘 要: 学生是案例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热情对案例教学非常重要。本文从激励理论入手,重点阐述在案例课堂上根据期望理论,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对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期望理论 激励技巧  案例教学因其生动性、形象性、自主性和实效性强的潜在优势得到大学老师的青睐,很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
摘 要: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电子商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贯穿和实践经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关系,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在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的实践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等方面予以落实,也为其他相关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电子商务
摘 要: 农村涉外旅游业以原有农村旅游业为基础,有利于发挥“长尾理论”优势,前景广阔。英语综合性服务作为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本文从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视角,结合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学术知识,重点研究农村涉外旅游储备人才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构想,旨在学以致用,优化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服务社会。  关键词: 农村涉外旅游 外在环境 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  一、引
摘 要: 整本书阅读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中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开始推行运用,其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阅读整本的书,高中生学会正确阅读并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在小学中段开展整本书阅读应该对其进行全新定位,如应将整本书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勾连,教学活动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表达交流为主,学生自主阅读为辅。利用整本书阅读完善学生的阅读取向,开阔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