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发展进化史上,称量货币是一种较为普遍使用的形态,我国钱币史上对此探讨不多,前些年中国钱币研究所戴志强等专家写过此方面的论文,以考古实物为依据进行研究探讨。本期发表有关青铜块的文章也是这方面的试探。
王建国先生是本刊老作者,曾收藏过太平天国双钩文饼状银币等珍品,这次发表的“大齐通宝”定会引起同人的关注,对这枚“大齐通宝”而言,笔者未曾见到实物,谈不到深入了解。但从图片来看,其文字、形制、锈蚀程度,大家一定会得到初步印象。作为单从图片选稿的编辑,觉得还是有必要与读者见面,请大家品评。如果随意称之赝品而摒弃之,也未免失之武断。
关于“大齐通宝”的铸造年代,有五代李唐说,有黄巢说。究竟孰是孰非,见仁见智,相信大家会客观公正的进行探讨,而不以个人的意见以偏尽全。
“大齐通宝”的存世量,钱币界尚未取得共识,除“四眼”大齐,“缺角”大齐之外,从上世纪至今是否出现过新品?此问题颇可探讨,一段时间,大齐赝品多得泛滥,且制作粗劣,令人望而生厌,所以一般玩家倾向于“近年大齐无真品”之说。
然事实到底怎样?改革开放六十年大兴土木、挖地、开山,九百六十万平方土地翻了个翻,地下文物包括古币多年未见之物,史册未载之物,包括武则天的负罪金简这样的奇珍,层出不穷,像“国宝金匮百万”之类的亦有数枚面世,难道“大齐”就绝对不可能再出现吗?我觉得孙仲汇先生在开元泉社的谈话,还是客观的。他认为在广州见到的一枚“大齐通宝”开门见山无可挑剔,目前为止发现了三枚,戴熙的那枚已经找不到了。这段话说明数十年来,“大齐通宝”的存世量还是有变化的,包括前人未见的东西不能一口咬定就是假货或臆造品。数月前,西安一位藏家拿来一枚“开和通宝”,文字很精神,间架结构自然而谐调,包浆铜质均与唐、宋钱无异,像这类钱也只能是多考察、多研究,不应轻易否定。
话题回归这枚“大齐通宝”上,希望王先生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及细部特写彩照以供大家研究。
同时发表的“永安一五”,就铜质与文字看,似与“永万一百”等接近,包浆亦较自然,但“一五”是“当五”还是“十五”?其称谓与古代钱币进位顺序不符,含意亦模糊,究竟是戏作还是铸造问题,不得而知,仅供大家研究。
本期还介绍了一枚“高昌吉利”银质钱,为多年罕见,此种钱我曾过手两枚铜品,文字大气粗犷,银符合南北朝民族文化大融合时代的雄浑气派。
银质钱而背四角文者未曾见实物,甚憾。(责编:丁丑)
王建国先生是本刊老作者,曾收藏过太平天国双钩文饼状银币等珍品,这次发表的“大齐通宝”定会引起同人的关注,对这枚“大齐通宝”而言,笔者未曾见到实物,谈不到深入了解。但从图片来看,其文字、形制、锈蚀程度,大家一定会得到初步印象。作为单从图片选稿的编辑,觉得还是有必要与读者见面,请大家品评。如果随意称之赝品而摒弃之,也未免失之武断。
关于“大齐通宝”的铸造年代,有五代李唐说,有黄巢说。究竟孰是孰非,见仁见智,相信大家会客观公正的进行探讨,而不以个人的意见以偏尽全。
“大齐通宝”的存世量,钱币界尚未取得共识,除“四眼”大齐,“缺角”大齐之外,从上世纪至今是否出现过新品?此问题颇可探讨,一段时间,大齐赝品多得泛滥,且制作粗劣,令人望而生厌,所以一般玩家倾向于“近年大齐无真品”之说。
然事实到底怎样?改革开放六十年大兴土木、挖地、开山,九百六十万平方土地翻了个翻,地下文物包括古币多年未见之物,史册未载之物,包括武则天的负罪金简这样的奇珍,层出不穷,像“国宝金匮百万”之类的亦有数枚面世,难道“大齐”就绝对不可能再出现吗?我觉得孙仲汇先生在开元泉社的谈话,还是客观的。他认为在广州见到的一枚“大齐通宝”开门见山无可挑剔,目前为止发现了三枚,戴熙的那枚已经找不到了。这段话说明数十年来,“大齐通宝”的存世量还是有变化的,包括前人未见的东西不能一口咬定就是假货或臆造品。数月前,西安一位藏家拿来一枚“开和通宝”,文字很精神,间架结构自然而谐调,包浆铜质均与唐、宋钱无异,像这类钱也只能是多考察、多研究,不应轻易否定。
话题回归这枚“大齐通宝”上,希望王先生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及细部特写彩照以供大家研究。
同时发表的“永安一五”,就铜质与文字看,似与“永万一百”等接近,包浆亦较自然,但“一五”是“当五”还是“十五”?其称谓与古代钱币进位顺序不符,含意亦模糊,究竟是戏作还是铸造问题,不得而知,仅供大家研究。
本期还介绍了一枚“高昌吉利”银质钱,为多年罕见,此种钱我曾过手两枚铜品,文字大气粗犷,银符合南北朝民族文化大融合时代的雄浑气派。
银质钱而背四角文者未曾见实物,甚憾。(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