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伦敦的CVC Capital Partners(下文简称CVC)似乎一向秉持着低调、绅士的英式作风。不过最近它大出了一把风头。
今年10月,中国很多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消息:“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CVC收购珠海中富29%的股权获批”。这宗境外私募基金收购中国本土企业的交易总价为16.5亿元,从今年3月底提交商务部到10月获批,仅仅历¾半年。回想凯雷收购徐工、高盛收购美的的尴尬结局,以及黑石收购蓝星的重重波折,如此顺利的大宗外资收购案不仅让媒体另眼相看,CVC自己也有点喜出望外。其亚洲董事总经理何志杰这样总结成功经验:“我们的收购方式和他们不同,我们完全考虑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价格对流通股来说没有损失。”
这的确是实话——双方开始谈判时,珠海中富的股价只有2.5元左右,而CVC出价高达8.27元——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关键的因素可能还在于行业:珠海中富的主业是生产PET饮料瓶,而加工制造业和日用消费品一向是商务部鼓励外资投资的行业。
最好的时光
即使获批后立刻退出,CVC也会大赚一把。
珠海中富总部设在靠近澳门的小镇湾仔。1982年成立时,注册资金仅3.2万元。渔民出身的黄乐夫一手将这个小乡镇企业带大,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PET塑料瓶生产商、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提供配套PET瓶、PVC标签的供应商。
今年3月下旬,亚洲瓶业有限公司向商务部提交收购珠海中富的股权报告。前者是专门为此次收购而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其最终所有人和收购实际出资人为CVC亚太基金II——亚太地区最大的私募基金。花旗银行亚太区主管龙肇辉(Stephen Long)曾给予它很高评价:“这只基金选择了恰当的时机、有着恰当的管理团队,它会得到很多好机会。”对于进入中国的私募基金来说,现在的确是“最好的时光”。何志杰曾公开表示:“亚太基金收益率普遍比较高,年平均收益超过30%。”
从3月底提交报告到10月获批,CVC击败了联想弘毅等竞争对手,以高达190%的溢价取得了珠海中富29%的股权。看来,珠海中富真的很得CVC钟情。要知道,在今年7月收购拥有百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箱包品牌新秀丽(Samsonite)时,CVC只肯溢价12%。
不少业内人士觉得190%的溢价过高,有点不合常理。的确,如果仅凭PET瓶市场本身的增长速度,要获利套现不太轻松。然而,借助A股大牛市,到2007年10月8日,中富股价已达14.06元,比当初的收购价8.27元高出70%。即使获批后立刻退出,CVC也会大赚一把。
不过,“我们不会快进快出,投资不会短于3年”,何志杰在很多场合如此强调。对于此次收购中富,他更是在4月作出明确表态:“把董事会全换掉是美式做法,我们不会,我们是欧洲式做法,与Ô有的管理团队合作。”彼时,黄乐夫也信心十足:“CVC的人只懂投资,不懂包装业,不会做实业,他们不会动我们的管理层,他们还想请我来做顾问。”
然而,眼看这家中国PET产业龙头即将携手欧洲私募大佬过上幸福生活之际,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10月24日,收购获批次日,珠海中富董事会全体6位董事(包括黄乐夫本人与其长子黄朝晖在内)和4位高管全体请辞,同时,两位监事会成员也请辞。对此,CVC方面只说是“正常人事变动”。《英才》记者试图联系采访CVC和中富相关负责人,均被以“最近没有时间”为由拒绝。
“斩首式”收购
当初CVC“不动管理层”的承诺只是一种谈判策略。
CVC在欧洲的名声并不太好。英国《泰晤士报》曾用“诡异”(secretive)一词来形容这个管理着260亿美元的私募大佬:“要是CVC来敲你公司的大门,你以后的日子就会过得很郁闷了。它总是能发现一些你从来不知道的问题,它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总是‘你很糟糕’。”
虽然当初谈判时,CVC并未说中富“很糟糕”,何志杰甚至还对它的管理团队高度赞扬:“中富的管理已¾非常好,正是由于看好目前这个团队我们才购买的,我们买的就是人才。”当这支“非常好”的管理团队要集体离开时,CVC却未表示出丝毫遗憾。反而是股民做出了反应:外资私募介入管理层这一本应属利好的消息,却让中富股价在一个月内跌了3元多。
中山大学金融学博士吴丁杰对《英才》记者分析了10月中富股价不升反降的可能Ô因:一是中富前期股价的确比较低,从没被炒过,很多低价买入者现在开始获利退出;二是CVC出尔反尔的做法引起股民反感,连带着也对他们做实业的¾验信心不足。吴甚至认为,当初CVC“不动管理层”的承诺只是一种谈判策略,它从一开始看中的就是中富产业龙头的地位和宝贵的生产线资源——中富与两大可乐巨头的合作采用“联线生产”模式,哪里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生产商,哪里就有中富的吹瓶机,后者直接设在前者厂内。
事实上,这并不是CVC第一次出师中国。2006年10月,CVC曾收购了以生产木地板为主的吉象木业85%的股权。不过,后者Ô本就是新加坡华侨创办的,且早已被新西兰知名木业公司卡达维收购,两家外资企业之间的股权转让并未在中国引起太多关注。此前,CVC在中国还有一次折戟经历:2006年5月,CVC曾意图参与中国造纸龙头企业晨鸣纸业50亿元的定向增发项目,最终未果。
CVC毫不掩饰它在中国进行“斩首”式收购(收购行业龙头企业)的决心。何志杰说:“珠海中富是饮料包装行业的龙头。CVC下一步在中国的计划也是收购有行业代表性的公司,特别是能源类、消费、机械等行业。”
高效赚钱机器
就连号称“最抠门的英国有钱人”也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股权交给了CVC。
作为欧洲最大私募基金公司之一,CVC成立于1981年,最初隶属于花旗集团,直到1993年才通过管理层收购独立出来。现在花旗集团仍是其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CVC创始人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与其他合伙人似乎不太在意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除了在成立新基金时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之外,他们甚少在媒体露面。现年54岁的迈克尔·史密斯似乎决心和他重复率很高的名字一样淹没在人群里,Google上甚至都搜不到一张他的照片。英国媒体在提到史密斯时,一般也只有“已婚,有两个孩子,在巴克夏和摩纳哥有两处房子”等寥寥数语。
不过,从业绩来看,CVC的确是一家很出色的私募基金公司,其合伙人都是¾验丰富的私募基金老手,整个团队在私募基金领域的年头加起来超过400年。连《泰晤士报》也承认:“CVC不会满足于18%以下的回报率。如果你有钱,还是给它吧,它至少能为你赚取比其他投资高两到三倍的利润。”
就连号称“最抠门的英国有钱人”、F1前东家伯尼· 埃克里斯通(Bernie Ecclestone)也在2005年底将自己手中大部分股权交给了CVC。据报道,当时李嘉诚的和记黄浦也对F1很有兴趣,出价高达12亿欧元,却最终败下阵来。事实证明,伯尼的决定没错,接手F1后,CVC不但挽回了Ô本与伯尼关系闹僵、打算退出赛事的几支车队,而且很快给伯尼和其他股东挣来了大把的银子。
2005年,《泰晤士报》的富豪榜给史密斯估算出的身价是2.5亿英镑,不过“因为CVC一向不够透明,我们估计史密斯的身价很可能不止于此。”
今年10月,中国很多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消息:“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CVC收购珠海中富29%的股权获批”。这宗境外私募基金收购中国本土企业的交易总价为16.5亿元,从今年3月底提交商务部到10月获批,仅仅历¾半年。回想凯雷收购徐工、高盛收购美的的尴尬结局,以及黑石收购蓝星的重重波折,如此顺利的大宗外资收购案不仅让媒体另眼相看,CVC自己也有点喜出望外。其亚洲董事总经理何志杰这样总结成功经验:“我们的收购方式和他们不同,我们完全考虑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价格对流通股来说没有损失。”
这的确是实话——双方开始谈判时,珠海中富的股价只有2.5元左右,而CVC出价高达8.27元——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关键的因素可能还在于行业:珠海中富的主业是生产PET饮料瓶,而加工制造业和日用消费品一向是商务部鼓励外资投资的行业。
最好的时光
即使获批后立刻退出,CVC也会大赚一把。
珠海中富总部设在靠近澳门的小镇湾仔。1982年成立时,注册资金仅3.2万元。渔民出身的黄乐夫一手将这个小乡镇企业带大,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PET塑料瓶生产商、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提供配套PET瓶、PVC标签的供应商。
今年3月下旬,亚洲瓶业有限公司向商务部提交收购珠海中富的股权报告。前者是专门为此次收购而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其最终所有人和收购实际出资人为CVC亚太基金II——亚太地区最大的私募基金。花旗银行亚太区主管龙肇辉(Stephen Long)曾给予它很高评价:“这只基金选择了恰当的时机、有着恰当的管理团队,它会得到很多好机会。”对于进入中国的私募基金来说,现在的确是“最好的时光”。何志杰曾公开表示:“亚太基金收益率普遍比较高,年平均收益超过30%。”
从3月底提交报告到10月获批,CVC击败了联想弘毅等竞争对手,以高达190%的溢价取得了珠海中富29%的股权。看来,珠海中富真的很得CVC钟情。要知道,在今年7月收购拥有百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箱包品牌新秀丽(Samsonite)时,CVC只肯溢价12%。
不少业内人士觉得190%的溢价过高,有点不合常理。的确,如果仅凭PET瓶市场本身的增长速度,要获利套现不太轻松。然而,借助A股大牛市,到2007年10月8日,中富股价已达14.06元,比当初的收购价8.27元高出70%。即使获批后立刻退出,CVC也会大赚一把。
不过,“我们不会快进快出,投资不会短于3年”,何志杰在很多场合如此强调。对于此次收购中富,他更是在4月作出明确表态:“把董事会全换掉是美式做法,我们不会,我们是欧洲式做法,与Ô有的管理团队合作。”彼时,黄乐夫也信心十足:“CVC的人只懂投资,不懂包装业,不会做实业,他们不会动我们的管理层,他们还想请我来做顾问。”
然而,眼看这家中国PET产业龙头即将携手欧洲私募大佬过上幸福生活之际,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10月24日,收购获批次日,珠海中富董事会全体6位董事(包括黄乐夫本人与其长子黄朝晖在内)和4位高管全体请辞,同时,两位监事会成员也请辞。对此,CVC方面只说是“正常人事变动”。《英才》记者试图联系采访CVC和中富相关负责人,均被以“最近没有时间”为由拒绝。
“斩首式”收购
当初CVC“不动管理层”的承诺只是一种谈判策略。
CVC在欧洲的名声并不太好。英国《泰晤士报》曾用“诡异”(secretive)一词来形容这个管理着260亿美元的私募大佬:“要是CVC来敲你公司的大门,你以后的日子就会过得很郁闷了。它总是能发现一些你从来不知道的问题,它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总是‘你很糟糕’。”
虽然当初谈判时,CVC并未说中富“很糟糕”,何志杰甚至还对它的管理团队高度赞扬:“中富的管理已¾非常好,正是由于看好目前这个团队我们才购买的,我们买的就是人才。”当这支“非常好”的管理团队要集体离开时,CVC却未表示出丝毫遗憾。反而是股民做出了反应:外资私募介入管理层这一本应属利好的消息,却让中富股价在一个月内跌了3元多。
中山大学金融学博士吴丁杰对《英才》记者分析了10月中富股价不升反降的可能Ô因:一是中富前期股价的确比较低,从没被炒过,很多低价买入者现在开始获利退出;二是CVC出尔反尔的做法引起股民反感,连带着也对他们做实业的¾验信心不足。吴甚至认为,当初CVC“不动管理层”的承诺只是一种谈判策略,它从一开始看中的就是中富产业龙头的地位和宝贵的生产线资源——中富与两大可乐巨头的合作采用“联线生产”模式,哪里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生产商,哪里就有中富的吹瓶机,后者直接设在前者厂内。
事实上,这并不是CVC第一次出师中国。2006年10月,CVC曾收购了以生产木地板为主的吉象木业85%的股权。不过,后者Ô本就是新加坡华侨创办的,且早已被新西兰知名木业公司卡达维收购,两家外资企业之间的股权转让并未在中国引起太多关注。此前,CVC在中国还有一次折戟经历:2006年5月,CVC曾意图参与中国造纸龙头企业晨鸣纸业50亿元的定向增发项目,最终未果。
CVC毫不掩饰它在中国进行“斩首”式收购(收购行业龙头企业)的决心。何志杰说:“珠海中富是饮料包装行业的龙头。CVC下一步在中国的计划也是收购有行业代表性的公司,特别是能源类、消费、机械等行业。”
高效赚钱机器
就连号称“最抠门的英国有钱人”也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股权交给了CVC。
作为欧洲最大私募基金公司之一,CVC成立于1981年,最初隶属于花旗集团,直到1993年才通过管理层收购独立出来。现在花旗集团仍是其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CVC创始人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与其他合伙人似乎不太在意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除了在成立新基金时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之外,他们甚少在媒体露面。现年54岁的迈克尔·史密斯似乎决心和他重复率很高的名字一样淹没在人群里,Google上甚至都搜不到一张他的照片。英国媒体在提到史密斯时,一般也只有“已婚,有两个孩子,在巴克夏和摩纳哥有两处房子”等寥寥数语。
不过,从业绩来看,CVC的确是一家很出色的私募基金公司,其合伙人都是¾验丰富的私募基金老手,整个团队在私募基金领域的年头加起来超过400年。连《泰晤士报》也承认:“CVC不会满足于18%以下的回报率。如果你有钱,还是给它吧,它至少能为你赚取比其他投资高两到三倍的利润。”
就连号称“最抠门的英国有钱人”、F1前东家伯尼· 埃克里斯通(Bernie Ecclestone)也在2005年底将自己手中大部分股权交给了CVC。据报道,当时李嘉诚的和记黄浦也对F1很有兴趣,出价高达12亿欧元,却最终败下阵来。事实证明,伯尼的决定没错,接手F1后,CVC不但挽回了Ô本与伯尼关系闹僵、打算退出赛事的几支车队,而且很快给伯尼和其他股东挣来了大把的银子。
2005年,《泰晤士报》的富豪榜给史密斯估算出的身价是2.5亿英镑,不过“因为CVC一向不够透明,我们估计史密斯的身价很可能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