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鲜为人知的多彩人生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t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经济学家处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褒贬不一,厉以宁教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关他家族暴富的传闻如烟如雾,多见负面报道。近日从权威渠道传给本刊一篇稿件,从另一侧面展示了厉教授鲜为人知的人生历程。为帮助读者全面认识厉以宁先生,我们编发了此稿。
  
  厉以宁有着多重身份,但他最愿意面对公众的,就是以经济学者的身份公开或半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异常。因此,他给人们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印象。
  
  捐贫助教
  
  他在2007年已年满77周岁。论年龄,早已过了古稀之年;论成就,桃李满园,著作等身,名传天下。他完全可以解甲归田、安享清福、颐养天年。但是,他忘不掉自己在实地调查中见证的贫困现象,牵挂着还没有脱贫的百姓,欲罢不能,而且迎难而上。
  ——2005年11月,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2006年3-4月,组织五个调研组,分赴贵州省毕节县、湖南省怀化县和攸县、甘肃省定西县、北京门头沟五种类型的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
  ——2006年5月,发起举办了首届中国贫苦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
  ……
  ——2004年7月,将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奖金300万日元(合人民币20.05万元)全部捐出,在贵州省毕节县捐建宗琳小学;
  ——2006年10月,出资40余万元,在湖南省沅陵县二酉乡捐建宗琳小学;
  ——2006年4月,募集120万,在贵州省毕节县捐建4所小学;并在毕节学院设立奖学金,每年资助300名贫苦大学生;
  ……
  以上这份纪录并不完整,但已足以展现厉以宁老人对贫困地区、对弱势群体、对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受教育的热忱与奉献。
  2004年3月,厉以宁出任中央智力支边小组毕节实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并为毕节的干部做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次培训。从那时开始,厉以宁开始了扶贫解困的深入实践。此后,他每年去一次贵州毕节,并在当地组织安排了20场培训讲座,接受培训的当地干部已超过千人。
  在北京大学成立扶贫研究机构,是厉以宁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又一次发出的声音。当时,我国即将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根除贫困的关键时期。厉以宁在这个时候成立专门机构,并定位了两条研究思路:一方面进行实地考察案例研究。以某一特定地区或者特定群体为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缓解贫困的方案。一方面进行政策考察理论研究。以扶贫政策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数据考察既有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方向,使之具有可持续的效果。
  
  古稀之年的“快乐陀螺”
  
  两年前,厉以宁的一个学生曾经感慨地说:“厉教授已经75岁高龄了,但他每天忙得像个快乐的陀螺。”
  作为中国经济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权威学者之一,这些年来厉以宁在参与决策、影响决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厉以宁都有声音,表现出一种让人感动的责任感。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对“转型”经济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说。同时,他也为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学者,学术和理论研究是厉以宁的本职。但对于做学问,他不主张空守书斋,而注重走向民间,用知识、用思想、用主意去改善百姓的生活。他认为学术和理论要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又要回到经济发展实践中去,强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厉以宁才开始投入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开设了《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等近十门课程。每天,为各种事情找他的人很多,但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厉以宁先生在上课。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他不仅为研究生上课,也为本科生上课。
  
  首先是一名教师
  
  两年前,有记者采访当时还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三年级学生的张彤彤和应用经济学四年级学生王曙飞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厉以宁是最受好评的教授之一。”
  “他讲课的时候,你不会觉察到他的年龄。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讲起厉以宁授课的情景,张彤彤颇为兴奋:“他讲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不拘一格,大多数时间他不用讲稿,只是在一张卡片上列出一系列的提纲。他会忽然注视着某一个同学,请他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们发言时,他总是十分认真地听,敏锐的目光从镜片后面透射出来,一如他那敏捷的思路。听厉教授的课就像是与他在炉边交谈,正由于这个原因,他的课总是堂堂爆满,有时连走廊里也坐满了人。”
  王曙飞则称“厉教授的演讲是北大的一道风景”。讲座是北大的第二课堂。“这些年来他先后演讲过多少次可能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每次厉教授开讲座的时候,人都是坐得满满的,连讲台上都坐满了学生。”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这是厉以宁对自己的一贯看法。他曾把自己的经历简单地总结为“读书、教书、写书”,且把“教书”当作一个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因此,尽管他的写作活动繁忙,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他始终还是把讲课放在了第一位。
  
  诗人情怀
  
  “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是厉以宁40多年前填的《十六字令》,被人称为是世界上最短的情书。
  “我不知道别人的短情书有几个字。大概40多年前,和我夫人还在恋爱的时候,我给她寄去了这首《十六字令》。”说起往事,厉以宁仿佛年轻了,会心一笑,“我们1958年结婚后,两地分居十多年,直到1971年才在江西农村团聚。在这期间,我也為她写过不少诗词。”
  每每提及厉教授的夫人何玉春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女教师何琳都钦羡不已。她告诉记者:“何玉春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这倒不在于厉教授多有名气,而在于厉教授对她、对家一往情深。给她写诗,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给家写诗,从终身伴侣写到儿女孙辈。”
  厉以宁唯一的消遣爱好,就是填词作诗,保持着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修养。曾有评价说厉以宁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经济学家,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更没有繁复的典故堆砌。而厉以宁则回答说:“我从不奉命而作,所有的都是有感而发。”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是厉以宁在1955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前夕写过的一首七绝自勉诗。到了1985年,在毕业30周年之际,厉以宁根据自己在北大的经验与体验,把这首七绝扩展为《鹧鸪天》:“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2000年11月,适逢厉以宁70大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为他举行了题为“经济学家的诗情画意”的“厉以宁诗词研讨会”,历届弟子们纷纷从国内外赶来为他祝寿。
  参加当天诗词研讨会的何琳这样告诉记者:“当天,厉教授即兴朗诵了他的一首《破阵子·七十感怀》。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内容,真的很难让人忘怀。‘往日悲歌非梦,平生执着追寻。纵说琼楼难有路,盼到来年又胜今,好诗莫自吟。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厉教授念完之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当厉以宁写于1971年的《鹧鸪天》被朗诵时,何琳动情地告诉记者:“我看到何玉春不禁抹起了眼泪,我想这首词一定让她想起了他们携手走过的艰难岁月。那是她和厉以宁夫妻分居长达13年之后,她放弃了一切能放弃的东西才迎来一次真正不再分开的相逢。厉教授在诗中写道:‘往事难留一笑中,离愁十载去无踪。银锄共筑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朝露冷,晚霞红,门前夜夜稻香浓。纵然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对于自己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厉以宁称,除了喜欢,还因为诗词对一个人的人生修养有潜移默化作用。“一首好诗,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做诗填词,可以修身养性、抒怀遣兴、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
  
  2000年,厉以宁在听两岁多的小孙女厉莎背诵唐诗时,即兴写了一首《南歌子》,词的最后一句是:“日后成才最贵在无私。”对小孙女的殷殷挚爱与教诲中,也体现了厉以宁对人生的思考。
其他文献
围绕作品的产生、传播和使用而出现的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是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根源所在,三方利益呈现出既冲突又依存的关系。针对这三方利益问题,著
自恩施州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以来,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农村取款难、转账难等问题,彻底贯彻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将惠农、便农落到实处。但笔者在开展助农取款工作的调查中发现
文中简要介绍了楼宇自控技术的新发展,即DDC控制系统对于空调设备的具体控制方式和DDC控制系统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参与赌博、吸毒、嫖娼、超生、包养情人、遗弃家庭成员、拒绝执行上级命令、非法出境或违反规定滞留境外、在企业中兼任职务等活动,将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纵观该条例,笔者觉得各种规定较完备细致,只是在给予什么处分的时候,要视“情节轻重”进行自由裁量。那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网络信息的时代。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信息化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200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上网计算机已达350
“我走了……我盡力了。”直到今天,人们还记得叶利钦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前突然带给世人的惊诧和那篇动情的辞职演讲。  在2007年北半球的春天来临的时刻,叶利钦再度“惊动”世界——莫斯科时间4月23日15时45分(北京时间20时45分),因心脏病加重,他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突然去世,享年76岁。这一次告别,他什么也没有来得及说。  叶利钦的离去,给他的家人留下哀思,也给俄罗斯留下了一笔复杂的政治遗产。
本文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何能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便吸引孩予们的目光,让活泼好动的学生尽快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导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9日在合肥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都市交通界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近300人参加会议,其中台湾代表近100人。会议就都市区与
那个夜晚刮着大风,城市的霓虹在风中摇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