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统美食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c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锅盖面,又称伙面、小刀面,是江苏镇江的特色传统美食,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
  
  锅盖面以色重料足偏碱为特色,显著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是在面锅里加一小锅盖,水滚汤沸之时锅盖浮于面上,捞面时先拨开面盖,舀出少许面汤装碗,然后在盖底料上浇头,一气呵成。锅盖面的精髓在于店家所支的面锅,铁锅和锅盖都有讲究。锅要足够大且年头长,陈年老锅才能下出真正有味道的面,而锅盖又不似一般炒锅的盖,一定要用老杉木制作,经得起长年烟薰水蒸,历久弥坚。这大锅里为何要加上小锅盖,于据无考,至今也众说纷纭,有说是止沸闷面的,有说是散气添香的,不一而足。有了好的面锅,只是具备了一定条件,掌管操作的师傅才是下出好面的决定因素。
  锅盖面所用的面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跳面师傅坐在直径6~7 cm粗、一端固定在案板上的竹杠的另一端,上下颠跳,似舞蹈,又似杂技,把面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有嚼劲。“跳面”要跳三个过程。第一步叫马跳,来去四个回合,面块四边不张口、不开裂,摸上去光滑似绸缎;第二步叫跳短三节,先将面块跳宽、再跳长;第三步叫跳长三节,将面块跳得薄薄的、长长的,能卷擀面杖。切面时,跳面师傅拿一把约8 kg的鲫鱼背刀,一片面要切出许多条。
  过去有名气的店都专门聘一位有经验的下面师傅。此人既要脑瓜灵敏,手脚麻利,又要能懂贯口,会招呼待客。师傅要知锅盖面的奥妙,对各类菜码汤料色味了然于心,做到即使用单纯的调料下阳春面,也能下得成色十足。下面条比之于烧菜肴,烹调加工手法实在显得单一,主配用料的差距又何止千里。但好这一口的食客,对面的口味要求却一点不含糊。有人喜宽,有人爱细;有人嗜咸关照“口大”,有人食淡要求“味淡”;有人要宽汤,有人要干拌,更绝的是干拌还要分“一缩”和“甩干”。对不爱吃辣的要“免红”,爱吃辣的要“饕红”;青蒜当令时要主动招呼“重青”,对嫌浑的人要注意“少青”。在这众多不同要求之下,师傅要竭力拿捏准确到位,包括走面的时间、汤汁的浓稠、菜码的搭配要做到分寸适度,众口适宜。除了呼应食客需求要对应自如,更显工夫的是师傅一手操筷绝活。雾气蒸腾之下,1 m宽灶台上摆满十几二十碗配料不一的面碗,此时大师傅右手持33 cm多长粗筷,左手抓着笊篾的长柄,目光如炬,透过面锅氤氲蒸腾的水汽,稳健而快捷晃筷抖捞,于手起筷落间便把各位食客的面条按质分量地分装入碗。那种神情姿态一如将军临阵,纵横捭阖,方寸不乱。可以说,大部分锅盖面高手就是在不断满足各种口味挑剔顾客的过程中练成的技艺,赢得的口碑。
  锅盖面的汤料很重要,汤有红汤和白汤之分。过去大店一般用小鱼烧制的汤鱼,加上猪腿骨与姜、葱、料酒、豆油、荤油制成的白汤下面,叫白汤大面,有的加上水晶肴蹄叫肴肉面,有的刀鱼面、长鱼面、三鲜面等另用碟子盛上,随面上桌,镇江人叫“过桥”。红汤即酱油面,店家一般都提前将酱油加佐料熬制成熟酱油,调料中除了酱油,还要加油,油有麻油、荤油、蟹油、辣油、鸡油之分,有的还加虾籽、味精、胡椒等。如今的鍋盖面多以红汤为主,店家自行熬制的酱油老抽就成了各自比拼取胜的独门绝技,食客寡众、生意好坏常常有赖于此。与过去不同的是,那种先来一块肴肉,蘸上香醋姜丝,然后热包子下肚,最后来一碗锅盖面的程式吃法已不多见,倒是各色菜码浇头打底的特色面有了极大市场。随着需求增加,近几年锅盖面的添料调料日益丰富。锅盖面的浇头原料都为镇江所产,根据各人喜好,大体分为荤料和素料。荤料有长鱼、肴肉、碎肉、占肉、肉丝(猪肉丝、牛肉丝)、猪肝、腰花、鸡蛋等。素料也叫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干等。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加工好的浇头菜码配料整齐摆放,货真价实,任由食客选择搭配,丰简由人,价格也算公道。
  至于吃面的环境,大部分本地人并不太讲究,本就是平民吃饭,不拘礼仪,没有程式,就近一蹲一坐便可开吃。在小店吃面的好处是轻松随意,一般店家不请大师傅,常是老板或老板娘亲自上阵操刀,食客直接对话老板,乡音俚语拉呱聊天甚是亲切。所以每当早饭档口,街边巷口小面店常常人头攒动,拥挤异常。
  2009年10月,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锅盖面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2013年7月,在杭州落幕的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锅盖面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其他文献
8月28日,即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国务院于2006年将其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除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形式多样的“乞巧”民俗外,自然也会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  有关史籍显示,每到七夕之时,各地一般都要吃“巧食”,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
凌晨本该是睡觉的时间,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最饥饿的时候。在这时,必须要来一顿酒足饭饱的宵夜才甘心乖乖回家。深夜食堂固然满足了口腹之欲,但是如此这般吃吃喝喝,不仅仅只是吃撑了让肠胃受累了,最大的危险莫过于急性胰腺炎,甚至危害生命。胰腺炎为什么多是“吃”出来的  有些年轻人自恃身体健康不加注意,吃饭时猛吃海喝,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吃大量高蛋白质及高脂肪类食物,刺激胰腺急速分泌大量的胰液,如果胰液泛滥
“人逢喜事精神爽,亲友见面乐滔滔”。每年到了春节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互相走动拜年,特别是“走亲戚”,相互来往一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或春节期间老同学或老战友团拜聚会,欢聚一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大家把酒言欢,也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大家出来混,礼尚往来,赴宴聚会是人生少不了的功课。何况,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宴席文化。中国美食文化是其中的一种,但美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
夏日炎炎,又到了大啖凉瓜的好时节了。可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不是普通常见的青色凉瓜,而是“得了白化病”的苦瓜——白苦瓜。白苦瓜又称白玉苦瓜,属于苦瓜的一种,通体色白如玉,在台湾有6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在福建明溪县也有种植。口味相比没有绿色苦瓜那么苦,口感会比绿苦瓜要脆,水分比较多,比较适合榨汁。白玉苦瓜的外貌像白色的玉一般,但是它的口味并没有绿色苦瓜那么苦,口感比绿苦瓜脆,水分比较多,比较适合榨汁。白
近来《舌尖上的中国》第Ⅱ季继第Ⅰ季后火热播出,又一次掀起观看热潮,此节目为何如此吸人眼球?热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在牵动着观众的目光,拨动着大众的心弦,从而引起一场空前的民族情感大共鸣?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步伐推动下,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吃饭成了一种程序和任务,快餐文化愈来愈占据主流,即便有机会家人朋友围桌共食,也是各顾各,不能完全从平时的世界中走出,常常是儿女还在接电话忙业务,孙子在一边专
炖肉还是烩菜,烹制到七八分熟时加盐,能使肉质软熟,味道鲜香。另外,做汤时最好起锅前放盐,能使汤中食材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溶解得比较充分,令汤更加鲜美。炒蔬菜也应半程放盐。否则先放盐会让食材出水带走维生素C及其他水溶性维生素。  凉拌、烧烤、蒸蔬菜:烹调后放盐  加热结束后放盐的菜肴很少,一般只有凉拌菜、烧烤和蒸蔬菜。如大拌菜、凉拌海蜇丝等凉拌菜需要把食材处理和焯熟后,再放入酱油、醋、香油等调味
九州民俗不同,地方文化相异,年夜饭也是各有各的花样与特色,无论哪种美食都是代表了团圆和喜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瞧瞧各地的招牌年菜,给你的春节菜谱增添些新鲜和活力。  河南代表年“味”:独“饺”戏  在河南人的新年里,“饺子”绝对是重头戏,没有饺子的春节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关于饺子,这里还有诸多的细节。  每到大年三十儿,从上午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剁馅、擀皮忙活起来。这一天包的饺子除了年三十儿晚上之外
羊肉在东北家常菜肴中,吃法很多。在人们谈“脂”色变的今天,羊肉的脂肪少,蛋白高,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膻香味,所以它非常受人偏爱。在当下,草原被大面积开发,就连地角旮旯都被人开荒种地,没有大块绿色植被,所以养羊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物以稀为贵,羊肉的价格就一路飙升,一般情况下,是猪肉的2倍或2倍以上。即使是这样,那东北人家对羊肉还是情有独钟的。  下面再选择3款以羊肉为主料的东北家常菜,与您一起分享。  例
1. 海底捞——张勇  不论是什么好的创意、服务,都要与品牌能够结合上。不能让消费者只记住了你的服务,想不起来你的品牌。口碑营销的成功传播源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真的有保障的。  2.外婆家——Uncle吴  外婆家提出了“永远100”的红字方针:控数量、调品质、比数据、扬品牌。将“品牌比数量重要的思维”上升到战略高度,应该是2016年乃至未来,餐饮业者需要确立的一种战略思维。  3. 华怀庆——华
秀色可餐的美食总能诱惑人的胃口,让人爱不释手、吃不绝口。历史上,偏偏就有一些名人不幸死于美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诗人孟浩然:死于查头鳊  公元741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南游襄阳。孟浩然此时患有痈疽,虽然病将痊愈,但郎中嘱咐不可吃鱼鲜,要忌口。  孟浩然与王昌龄、王维、李白都是好友。老友相聚,孟浩然设宴款待,一时间,觥筹交错,宾客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