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88-01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而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
以下是笔者听课时记录下来的课例片断。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开元盛世》。当教师讲到唐代经济繁荣这一目时,引导学生观察唐代长安城布局平面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唐代长安城布局平面图,看有什么特点?
生1:比较规则,街道整齐。
生2:长安城里还有皇城和宫城,在长安城北面中央。
生3:有东西两个市。
师:市是做什么用的?
生2: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师:坊是什么意思?
生3:坊为居民住宅区。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比较清晰的长安城平面图,图中用不同颜色明显地标示出东西两市。在长安城平面图下角打出一张《大明宫》图片。
师:同学们,宫殿辉煌壮丽,使长安城的规模更加宏大,成为世界第一。同时,由于“市”、“坊”的出现,也就是说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这是商业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长安城中的商业非常繁荣,以前的城市并没有开辟出专门的市场供人们采购或交易,这在唐代是一重要的进步,“市”里开设了许多店铺,叫做“行”,有“肉行”、“鱼行”、“药行”、“绢行”、“铁行”、“金银行”等,据说仅东市就有200多种行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在这里都有出售。那么大家看我们今天的城市是不是也有专门的市场啊?
生5:有书市、鸟虫鱼市、服装大街。
生6:有食品街、花市、宠物市场。
生7:我们小区就没有专门市场,(小区)门口卖什么的都有,卫生也很差。
生8:(小区)胡同里摆满了摊点,放学回家都不容易通过。
师:这位同学告诉大家他们小区附近设有专门的市场,卫生也不好,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呢?
生7:重新规划街道,像长安城学习。
师:看来这位同学非常关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了解了长安城的布局就联想到自己生活小区的规划,很有创见和胆识。怎么规划?
接下来,这位同学简单地说了些建议,教师又叫两位同学帮助他“规划”小区。这样三位同学与教师进行了关于小区规划的讨论。对于学生的“规划建议”,教师也不停地帮助纠正和补充。笔者估计这个环节大致用了9分钟,结果,下课的时间很快到来了,教师收住这个讨论就草草下课了。
该片段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课堂生成的问题,片段体现的是“唐朝的商业繁荣”这一知识点。教材通过介绍长安城来让学生了解唐代商业繁荣的史实,所以向学生讲清“市”的意义是关键。学生由对长安城的“市”、“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小区,并提出疑问,这显然是新的“课程资源”,这位教师也是“及时引导”,让同学讨论小区的“规划问题”以实现“动态生成”。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让学生了解“开元盛世”政治与经济的表现,经济方面涉及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市”、“坊”是本课中最后的知识点(史实)。这个时候,教师是根据学生出现的“生成资源”进行追问下去,还是点到即可,重新回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这里教师有一个必要的选择和判断。笔者认为,就本节课来讲,教师更应注重后者。如果没有学生提出的小区“规划”问题,既然主要史实介绍完毕,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要重新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开元盛世”时期政治与经济),引导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式上看教师捕捉到了课堂生成的“信息”,而且及时地促进和把握了“生成”,但是知识梳理与情感升华的目标没有实现(由于时间不够用了),可见这种“生成”并不值得提倡。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历史课堂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实施课堂生成不能完全抛离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反对对学生实施“追问”,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忘了预设教学目标的话,或者说没有将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进行整体把握,这显然有悖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实施课堂生成必须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例中,教师对“小区规划”问题进行过多的讨论,对生成资源不能进行科学的取舍,导致应有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由于“生成”占有时间过多,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这都有赖于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三,实施课堂生成要注意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课例中,对于“小区规划”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教师与三名同学之间进行,忽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只是少数或者个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生成,这并不是良性生成。所以,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教师要实施课堂调控,把握课堂的方向,使生成内容能够引导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第四,有效促进课堂生成,需要教师提升教育智慧,丰富和提高历史专业素养。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应对复杂挑战,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课堂资源。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教学实践的磨砺,需要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而深刻的反思,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轻松应对和有效处理“生成性资源”。与此相关的是历史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有广阔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观察、欣赏、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等。
有人说“课堂生成”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亦可能是画蛇添足,使课堂误入歧途。提高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度,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智慧,以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促进有效生成,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而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
以下是笔者听课时记录下来的课例片断。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开元盛世》。当教师讲到唐代经济繁荣这一目时,引导学生观察唐代长安城布局平面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唐代长安城布局平面图,看有什么特点?
生1:比较规则,街道整齐。
生2:长安城里还有皇城和宫城,在长安城北面中央。
生3:有东西两个市。
师:市是做什么用的?
生2: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师:坊是什么意思?
生3:坊为居民住宅区。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比较清晰的长安城平面图,图中用不同颜色明显地标示出东西两市。在长安城平面图下角打出一张《大明宫》图片。
师:同学们,宫殿辉煌壮丽,使长安城的规模更加宏大,成为世界第一。同时,由于“市”、“坊”的出现,也就是说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这是商业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长安城中的商业非常繁荣,以前的城市并没有开辟出专门的市场供人们采购或交易,这在唐代是一重要的进步,“市”里开设了许多店铺,叫做“行”,有“肉行”、“鱼行”、“药行”、“绢行”、“铁行”、“金银行”等,据说仅东市就有200多种行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在这里都有出售。那么大家看我们今天的城市是不是也有专门的市场啊?
生5:有书市、鸟虫鱼市、服装大街。
生6:有食品街、花市、宠物市场。
生7:我们小区就没有专门市场,(小区)门口卖什么的都有,卫生也很差。
生8:(小区)胡同里摆满了摊点,放学回家都不容易通过。
师:这位同学告诉大家他们小区附近设有专门的市场,卫生也不好,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呢?
生7:重新规划街道,像长安城学习。
师:看来这位同学非常关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了解了长安城的布局就联想到自己生活小区的规划,很有创见和胆识。怎么规划?
接下来,这位同学简单地说了些建议,教师又叫两位同学帮助他“规划”小区。这样三位同学与教师进行了关于小区规划的讨论。对于学生的“规划建议”,教师也不停地帮助纠正和补充。笔者估计这个环节大致用了9分钟,结果,下课的时间很快到来了,教师收住这个讨论就草草下课了。
该片段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课堂生成的问题,片段体现的是“唐朝的商业繁荣”这一知识点。教材通过介绍长安城来让学生了解唐代商业繁荣的史实,所以向学生讲清“市”的意义是关键。学生由对长安城的“市”、“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小区,并提出疑问,这显然是新的“课程资源”,这位教师也是“及时引导”,让同学讨论小区的“规划问题”以实现“动态生成”。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让学生了解“开元盛世”政治与经济的表现,经济方面涉及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市”、“坊”是本课中最后的知识点(史实)。这个时候,教师是根据学生出现的“生成资源”进行追问下去,还是点到即可,重新回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这里教师有一个必要的选择和判断。笔者认为,就本节课来讲,教师更应注重后者。如果没有学生提出的小区“规划”问题,既然主要史实介绍完毕,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要重新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开元盛世”时期政治与经济),引导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式上看教师捕捉到了课堂生成的“信息”,而且及时地促进和把握了“生成”,但是知识梳理与情感升华的目标没有实现(由于时间不够用了),可见这种“生成”并不值得提倡。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历史课堂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实施课堂生成不能完全抛离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反对对学生实施“追问”,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忘了预设教学目标的话,或者说没有将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进行整体把握,这显然有悖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实施课堂生成必须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例中,教师对“小区规划”问题进行过多的讨论,对生成资源不能进行科学的取舍,导致应有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由于“生成”占有时间过多,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这都有赖于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三,实施课堂生成要注意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课例中,对于“小区规划”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教师与三名同学之间进行,忽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只是少数或者个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生成,这并不是良性生成。所以,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教师要实施课堂调控,把握课堂的方向,使生成内容能够引导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第四,有效促进课堂生成,需要教师提升教育智慧,丰富和提高历史专业素养。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应对复杂挑战,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课堂资源。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教学实践的磨砺,需要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而深刻的反思,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轻松应对和有效处理“生成性资源”。与此相关的是历史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有广阔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观察、欣赏、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等。
有人说“课堂生成”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亦可能是画蛇添足,使课堂误入歧途。提高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度,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智慧,以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促进有效生成,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