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87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就在丑的旁边,优美倚靠着丑陋,丑怪就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共生。”印像很深,雨果早在他的《克伦威尔序》中披露了这个世界的相对论,这个世界的两难。
  生活的林子里分出两条路,我们都曾把手伸向某一条小路的“诱惑之果”,都曾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中艰难选择,唯有处理好私利与公利的关系,我们才不至于陷入理性的非难。
  “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徒手接下从高楼坠落的孩童后受到公司嘉奖的二十万奖金,大众媒体借此鼓励吴菊萍将二十万奖金全都捐献给慈善机构。但这位诚恳朴实的妈妈却坦然地回答道:“我希望将这笔钱留着自己用,因为这比较符合正常人的想法。”
  耀眼的公众镜头与纯朴的内心想法其实不仅曾让最美妈妈陷入两难境界,也一度让这个浮躁的社会难以摆脱两难的阴影。国学大师胡适有云:如果一个肮脏的国家,每个国民都只讲法律不讲道德,那么最后这个国家也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儿”的国家;但如果这个国家只讲道德,大谈高尚,那么最后这个国家也会变成小人遍地的国家。
  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大学生群体下水救小孩的事曾经引发热议。有不少人质疑,父母与社会花时间金钱培养的大学生们为救一个幼童而不惜牺牲性命是一种愚昧的行为。但事实上,又有谁在我们的心底放了一架利益的天平,告诉我们,幼童的生命不值得大学生的无私付出呢?
  个人价值只有融入社会价值才能够放射最大的光芒。人生就是无数个岔路口,像叶的纹理一般交叉汇合,我们就是行走于这条道路上的蜗牛,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沉思。
  远方徒步行走的朋友们,用理性与慈悲将二者权衡吧,明晰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不再是格格不入的冤家后;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在于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之后——生命的纹理曰渐清晰,无数的两难身后,一直有一个真实单纯的你在指引着你:别乱了方向。
  点评
  “生活的林子里分出两条路”,这是整篇文章立论的前提。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话题,也是一次关乎着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探讨。作者用真实而鲜活的事例,将个人与社会勾连起来,把自我与他人观照对应,让“两难”的境地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当然,作者在引述事例的时候,就已经带有了主观色彩,即“个人价值只有融入社会价值才能够放射最大的光芒”。而最有意思的是“最美妈妈”的坦然,她用很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奖金最真实质朴的想法,看起来好像并不是“融入了社会价值”。但实际上, “融入”并不等同于“妥协”或“服从”。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借此鼓励”的动机其实是值得思考的,仿佛道德模范就应该处处超出常人,就不能有普通人的“思想境界”。而作者适时引用胡适先生的话,成功地让“最美妈妈”在道德绑架下突围,这一段可以说是全篇最为精彩的!
其他文献
就在我们人生旅行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这里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哎!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  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  我一想起它心中又会惊惧!  那是多么心酸,死也不过如此:  可是为了要棵索我在那里发现的菩,  我就得叙一叙我看见的其他事情。  我说不清楚我怎么走进了那座森林,  因为在我禹弃真理的道路时,  栽是那么睡意沉沉。  但在栽
期刊
天气突变时,鸡呜不己,  暗蓝的云空下,是暗色的李子。  灰色的外皮、黏糊糊的裂纹——  肮脏的树干上育着甜蜜的疤痕。  我的舌头试图舔去那粗糙表面的坑坑洼洼,  岁月流逝。但它依然伤着我的上颚。  我发誓要抵达那个症结——那时光的深底。  天气突变时,鸡鸣不已。  荐诗 匙河  天气突变,鸡鸣不已。因为雨前的滞重和湿热,鸡群迟迟不肯归埘。但是一个人在平静甚或欢愉地吃着李子。那低垂的天空、暗合的四
期刊
不管是形声还是会意,或者干脆说形声兼会意,“路”当然就是“道路”无疑,你看《说文》就说是“路,道也”,《尔雅》说是“路,途也”,一样的,今天还用着“路途”“道途”等词。不管大路小路,公路山路,反正都是“路”,还是原来那个“道路”的意义。眼下,在咱中国,我们的路越修越多,也越修越高等级,可是我们又总感觉这路又越来越不够用,只好认了“发展”这个“硬道理”。忽又想到一个公益广告,叫作“人和路宽”,基于“
期刊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
期刊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这里不再是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东方古国,也不是几十年前充满了狂热崇拜、绿军装、红袖童的社会主义中国。但唯一不变的是,她仍然令西方人不解。究竟当代中国的面貌是什么?不仅西方人,连中国人自身也无法说清楚。  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于是写下了这本《寻路中国》。这是他中国纪实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记录了他从2001年至2008年在中国自驾旅行的见闻。但是,这本书并
期刊
希腊神秘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文化昆仑钱钟书亦言,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我想说,对于诗人来讲,一路颠簸,一路折腾,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饱受了多少冷暖炎凉,能够回家,不管以怎样的形式,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都让人感慨唏嘘。读
期刊
路,是一个很奇妙的字眼,它天生具有画面感,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习惯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生活称为“在路上”,连祝福的话,都叫作“一路顺风”。但“路”其实也有许多的衍生体,比如岔路,就对应着人生的选择;高速公路,象征着社会飞跃式的发展;而保持自我独特的一面,被标榜为“不走寻常路”;我们最忌讳的死亡,被委婉地表述为“殊途同归”。关于路的话题,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去,你又看到了多少呢?
期刊
作为大四的我,要想说说戏剧是什么还真是一言难尽。至少我之前对于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第一印象无外乎就是“唱戏”,比如京剧、话剧或者说音乐剧之类。语文课本里,话剧《雷雨》的片段,那个时候还真是期待着分角色朗读,感觉特别有意思。不过,要说自己真正进入戏剧这样一个事情里边,还得从初中加入戏剧社开始。  加入戏剧社,其实都是奔着想上台演戏去的。从小大家就喜欢扮演角色,似乎这就是人的一种天性吧,也不为了什么别的
期刊
几乎是没有来由地,我们已走在眼前的道路上。  究竟是如何走到了这条路上,太多因素错杂在一起,让答案愈显神秘不可解释——从横空出世到跋山涉水,仿佛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手捧一路上的拾获,眺望前进的朦胧方向,直路、弯路、岔路总是交替出现,涉险和抉择在所难免。有时在康庄大道上走得坚定,有众人同行顿觉安心:有时却闯入冷僻小径,心内掺杂了许多惊惧、迷惘或迟疑。  把一段路从起点走到终点,可以是为了抵达某个目的
期刊
他人的困苦,仅仅只是困苦吗?可能是幸福。他人的困苦,仅仅只是困苦吗?可能是责任。他人的困苦,仅仅只是困苦吗?可能是信仰。他人的困苦,仅仅只是困苦吗?  人生百态,世事变迁,在目睹他人的困苦之时,也许我们会给他们报以同情目光,殊不知在他人眼里,这些困苦意味着幸福。  安徽一个村子里有一台“爱情巴士”,它担着周边几个村的交通问题的担子。为什么叫“爱情巴士”呢?我想你已经猜了个大概。这的确是一个俗套的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