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生于上海,1981年考入中央美院美术史系,1987年因参与筹备蓬皮杜艺术中心国际展览“大地魔术师”而闻名,后定居法国。当代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法国国家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曾任尤伦斯基金会主任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任馆长。
“老客拉”源于英语词汇Old Class,意指“资深上层人士”
他天生自带几分气场,乃至远远走来时,人声嘈杂的酒店大堂似乎也莫名安静下来。暗自揣测,若只从背影看去,这修长挺拔的身材必会让人惶惑于他的年纪。深黑色质地上佳的毛呢西服外套,剪裁如定制般妥帖,笑意温和地打了招呼便在暗酒红色丝绒沙发上落座。但即便在采访行将结束时,依然很难一笔描摹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谈话间温和儒雅,对恶俗难掩鄙夷,有看尽浮云般的气定神闲,又不时泄露出俏皮机锋。出生在上海、受教于北京、蜚声于巴黎推及世界的费大为在这些地方都有家,也有故知。推想这复杂与单纯、入世与脱俗的品性,多半是在此间辗转所得。从1954年会世到如今几近耳顺,人生的沉浮一如他正小口啜饮的espresso,不加糖,苦则苦矣,但却甘之如饴。
书画卷里的家族往事
浙江吴兴,即现今湖州,那里是以赵(赵孟頫)体字、吴(吴昌硕)门画为代表的书画圣地,湖笔也久负盛名。水土润泽,祖籍在此的费家称得上是数代的书画世家。费大为的太爷爷是清代著名画家费晓楼,拾遗的残本上对他的描述是:工写照,如镜取影,尤精补景仕女,潇洒自然。“祖父一辈都习画,祖父的堂弟费新是当时著名的左书书法家和画家。小时候家里有不少明、清两代的书、画藏品,文革的时候被红卫兵抄走了100多卷,至今下落不明。”说起那段往事,费大为不无遗憾。
到了父辈一代,叔叔也是习画的。父亲虽未传承衣钵,却在外文上颇有建树,大学时候学的英美文学专业,懂德语、英语、拉丁语等。而作为当时上海图书馆的版本研究员,工作就是考证藏本中西方传教士留下的古旧书籍的残存数量,为书馆增值。却不料工作中偶然看到关于江青的材料而被隔离审查,和他一起被关押的几个人后来都“自杀成功”。好在最终被无罪释放,躲过一劫。 那几年,费大为不过十多岁,正上中学。
当年中学里有两位美术老师,一个被“打倒”了,另一个很害怕也被揪住“尾巴”,所以学校里所有的画都让有绘画才能的学生上阵。从墙面宣传画到3、4层楼高的毛主席画像,费大为凭借与生俱来的天赋,迅速成长为上海宣传画画得最好的几个画手之一。
“那时候的上海,到处都是这样的巨幅宣传画,大家骑着自行车到处看,像是看画展一样。”少年费大为就这样被寻访、被发现、被邀约到各个单位去画画。“完全不像个学生,就像个专业画师”,回忆起那段往事,他不无愉悦,“外婆看我画得好,觉得不培养太可惜了,就帮我请了个老师。”
然而那个年代,不符合集体主义审美的绘画学习必然不能大肆声张,于是每周一次的学画多少带点密会的色彩。这个时期的费大为相当勤奋,“老师每周来看我一次,我能拿出一箱子画给他指点。他虽然只有27岁,但是个带有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家,教给我很多优秀的艺术理念。”若非囿于时代,费大为本该顺理成章地成长为一名画家,可惜人的选择权往往有限,“我上中学时还处在文革时代,连高中也被取消了。初中毕业后就直接进了工厂。”
有时,记忆是一抹灰
当年费大为所在的工厂是上海市玉石雕刻厂,学徒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开始军训,一个小时后吃饭上班;午饭后是政治学习;晚饭后还要政治学习。直到晚上8点以后才能自由活动,但是已经没有办法画画了:6人一间的宿舍,灯光非常暗。那时候唯一的私人空间就是玉石雕刻的工作台。“有一个台灯,你铺一块板就可以看书写笔记,这是唯一可以做的事情。爱好就变成了看书,能搞到的书都看。我爸出来以后帮我拿到很多书,但我看得太快,他也并不那么积极配合我。好在工友之间有自己彼此借书还书的网络系统,大家都拼命做笔记。有的书借到我手里时已经被过度传阅,头尾10页全都烂掉了。”
当时工厂有个小图书馆,职工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进去看一些专业书籍,后来作为当时佛像车间里唯一的技术员,捏着工厂给开的证明信,他在上海博物馆里看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虽不是有意筹谋,但这一阶段广泛、深入地阅读,确实为费大为不久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深造夯实了基础。
1978年高考恢复,多少人想要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人心浮动,玉石雕刻厂里也不例外。此时的费大为,已经利用在工厂十年的散碎时间比较系统地自学了文学、历史、美术的专业知识,单单数学拖了后腿。1979年的政策是只要专业过硬,数学0分也能录取。但到了1980年风向一变,费大为以远远高于录取线的总分携数学单科0分落榜了。之后听说中央美院的美术史系不用考数学,虽然他已有十年没画画,但还是看了很多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书籍。于是准备了一年,他考上了。
雕刻厂报考大学的录取率是非常高的,究其原因,是年轻职工大多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定文艺修养,大家上进心也比较强,学习氛围很好。费大为24岁开始学法语,除了来自父亲的影响外,也和工厂里这种好学的氛围分不开。“我的好朋友是团干部,那时候他们有人英文已经很好了,看英文小说字典都不用翻。对此我很‘愤怒’。我属于工厂里发奋学外语的‘第二波’,其他人有学英语、德语、日语的。”这一决定为费大为多年后留法交流学习,并展开一系列策展活动奠定了基础。
做工人的十年时光对费大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跟工友结下的友谊很深厚,想来就觉得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总是在后来几十年人生中,不停地梦到又回到玉雕厂,那里黑暗而悲惨。这也许说明在我的潜意识里,那段略带压抑的历史并不愉快。”
艺术品收藏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延展
于央美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不久,1990年,费大为在法国南部布利耶尔村庄策划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海外的第一个大型展览《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包括黄永砯、陈箴、蔡国强、谷文达、杨诘苍、严培明。他的蜚誉海外最初与在国际上策划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展览有关,而随后与尤伦斯合作期间,对艺术及艺术家的推广与支持也让他在国内艺术界声望颇高。
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开始在国际范围内曝光频繁,市场价值也随之攀升。2005年,全球最好的投资板块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这也缔造了05到08年间繁荣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而此时,艺术品的价值从观赏性转变为代表升值空间的曲线。这背后,是英、美投机商手里的上亿资金与拍卖行之间建立在利益均沾基础上的默契,较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收藏,它更像是在运作大盘上的股票。面对这种百倍增长的投资回报率,最初与费大为合作的尤伦斯家族也改变了初衷,渐渐开始尝试商业化运作,并决定开始拍卖馆藏品。由于背离了双方最初“只收藏、不买卖”的合作原则,2008年8月,费大为辞去尤伦斯基金会主任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的职务。
“当代社会是急功近利的。你可能会赚到一些钱,但金钱并不能满足你的精神世界。现在许多人以为用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事实确实如此,而只是因为我们被一些极端狭隘的观念所局限。有些观念的产生只是时代的产物,而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当下的那些金钱至上的观念去解释整个世界,正好证明了这些人的头脑已经封闭到了何种程度。”
当然,不要以为买作品的都是收藏家,其中大部份都是投机商。收藏家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将之看做一种学习的机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并不会去揣摩市场。“市场是无理性、变幻莫测的。艺术中有着永恒的价值。如果收藏家有更好的眼光,买到的作品自然更有价值。”对于费大为而言,看艺术的心态最终归结在“平稳”二字之上。
卸任后,费大为的日子忙而有序。最近他多数时间在北京,主持整理“85新潮档案”的工作。整个计划是要出版一套5000页、七卷本的档案集,希望能够以充分的原始材料较完整地呈现85新潮时期的艺术和思想状况。
工作之故频繁往来于上海、北京、巴黎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苦差事。“这几处都是我的家,有朋友在就有归属感。”问起女儿是否继承了家族基因学习绘画,“女儿是学经济学的,数学很好。这可能是我当年放弃考数学的后果”。
“老客拉”源于英语词汇Old Class,意指“资深上层人士”
他天生自带几分气场,乃至远远走来时,人声嘈杂的酒店大堂似乎也莫名安静下来。暗自揣测,若只从背影看去,这修长挺拔的身材必会让人惶惑于他的年纪。深黑色质地上佳的毛呢西服外套,剪裁如定制般妥帖,笑意温和地打了招呼便在暗酒红色丝绒沙发上落座。但即便在采访行将结束时,依然很难一笔描摹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谈话间温和儒雅,对恶俗难掩鄙夷,有看尽浮云般的气定神闲,又不时泄露出俏皮机锋。出生在上海、受教于北京、蜚声于巴黎推及世界的费大为在这些地方都有家,也有故知。推想这复杂与单纯、入世与脱俗的品性,多半是在此间辗转所得。从1954年会世到如今几近耳顺,人生的沉浮一如他正小口啜饮的espresso,不加糖,苦则苦矣,但却甘之如饴。
书画卷里的家族往事
浙江吴兴,即现今湖州,那里是以赵(赵孟頫)体字、吴(吴昌硕)门画为代表的书画圣地,湖笔也久负盛名。水土润泽,祖籍在此的费家称得上是数代的书画世家。费大为的太爷爷是清代著名画家费晓楼,拾遗的残本上对他的描述是:工写照,如镜取影,尤精补景仕女,潇洒自然。“祖父一辈都习画,祖父的堂弟费新是当时著名的左书书法家和画家。小时候家里有不少明、清两代的书、画藏品,文革的时候被红卫兵抄走了100多卷,至今下落不明。”说起那段往事,费大为不无遗憾。
到了父辈一代,叔叔也是习画的。父亲虽未传承衣钵,却在外文上颇有建树,大学时候学的英美文学专业,懂德语、英语、拉丁语等。而作为当时上海图书馆的版本研究员,工作就是考证藏本中西方传教士留下的古旧书籍的残存数量,为书馆增值。却不料工作中偶然看到关于江青的材料而被隔离审查,和他一起被关押的几个人后来都“自杀成功”。好在最终被无罪释放,躲过一劫。 那几年,费大为不过十多岁,正上中学。
当年中学里有两位美术老师,一个被“打倒”了,另一个很害怕也被揪住“尾巴”,所以学校里所有的画都让有绘画才能的学生上阵。从墙面宣传画到3、4层楼高的毛主席画像,费大为凭借与生俱来的天赋,迅速成长为上海宣传画画得最好的几个画手之一。
“那时候的上海,到处都是这样的巨幅宣传画,大家骑着自行车到处看,像是看画展一样。”少年费大为就这样被寻访、被发现、被邀约到各个单位去画画。“完全不像个学生,就像个专业画师”,回忆起那段往事,他不无愉悦,“外婆看我画得好,觉得不培养太可惜了,就帮我请了个老师。”
然而那个年代,不符合集体主义审美的绘画学习必然不能大肆声张,于是每周一次的学画多少带点密会的色彩。这个时期的费大为相当勤奋,“老师每周来看我一次,我能拿出一箱子画给他指点。他虽然只有27岁,但是个带有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家,教给我很多优秀的艺术理念。”若非囿于时代,费大为本该顺理成章地成长为一名画家,可惜人的选择权往往有限,“我上中学时还处在文革时代,连高中也被取消了。初中毕业后就直接进了工厂。”
有时,记忆是一抹灰
当年费大为所在的工厂是上海市玉石雕刻厂,学徒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开始军训,一个小时后吃饭上班;午饭后是政治学习;晚饭后还要政治学习。直到晚上8点以后才能自由活动,但是已经没有办法画画了:6人一间的宿舍,灯光非常暗。那时候唯一的私人空间就是玉石雕刻的工作台。“有一个台灯,你铺一块板就可以看书写笔记,这是唯一可以做的事情。爱好就变成了看书,能搞到的书都看。我爸出来以后帮我拿到很多书,但我看得太快,他也并不那么积极配合我。好在工友之间有自己彼此借书还书的网络系统,大家都拼命做笔记。有的书借到我手里时已经被过度传阅,头尾10页全都烂掉了。”
当时工厂有个小图书馆,职工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进去看一些专业书籍,后来作为当时佛像车间里唯一的技术员,捏着工厂给开的证明信,他在上海博物馆里看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虽不是有意筹谋,但这一阶段广泛、深入地阅读,确实为费大为不久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深造夯实了基础。
1978年高考恢复,多少人想要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人心浮动,玉石雕刻厂里也不例外。此时的费大为,已经利用在工厂十年的散碎时间比较系统地自学了文学、历史、美术的专业知识,单单数学拖了后腿。1979年的政策是只要专业过硬,数学0分也能录取。但到了1980年风向一变,费大为以远远高于录取线的总分携数学单科0分落榜了。之后听说中央美院的美术史系不用考数学,虽然他已有十年没画画,但还是看了很多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书籍。于是准备了一年,他考上了。
雕刻厂报考大学的录取率是非常高的,究其原因,是年轻职工大多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定文艺修养,大家上进心也比较强,学习氛围很好。费大为24岁开始学法语,除了来自父亲的影响外,也和工厂里这种好学的氛围分不开。“我的好朋友是团干部,那时候他们有人英文已经很好了,看英文小说字典都不用翻。对此我很‘愤怒’。我属于工厂里发奋学外语的‘第二波’,其他人有学英语、德语、日语的。”这一决定为费大为多年后留法交流学习,并展开一系列策展活动奠定了基础。
做工人的十年时光对费大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跟工友结下的友谊很深厚,想来就觉得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总是在后来几十年人生中,不停地梦到又回到玉雕厂,那里黑暗而悲惨。这也许说明在我的潜意识里,那段略带压抑的历史并不愉快。”
艺术品收藏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延展
于央美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不久,1990年,费大为在法国南部布利耶尔村庄策划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海外的第一个大型展览《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包括黄永砯、陈箴、蔡国强、谷文达、杨诘苍、严培明。他的蜚誉海外最初与在国际上策划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展览有关,而随后与尤伦斯合作期间,对艺术及艺术家的推广与支持也让他在国内艺术界声望颇高。
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开始在国际范围内曝光频繁,市场价值也随之攀升。2005年,全球最好的投资板块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这也缔造了05到08年间繁荣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而此时,艺术品的价值从观赏性转变为代表升值空间的曲线。这背后,是英、美投机商手里的上亿资金与拍卖行之间建立在利益均沾基础上的默契,较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收藏,它更像是在运作大盘上的股票。面对这种百倍增长的投资回报率,最初与费大为合作的尤伦斯家族也改变了初衷,渐渐开始尝试商业化运作,并决定开始拍卖馆藏品。由于背离了双方最初“只收藏、不买卖”的合作原则,2008年8月,费大为辞去尤伦斯基金会主任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的职务。
“当代社会是急功近利的。你可能会赚到一些钱,但金钱并不能满足你的精神世界。现在许多人以为用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事实确实如此,而只是因为我们被一些极端狭隘的观念所局限。有些观念的产生只是时代的产物,而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当下的那些金钱至上的观念去解释整个世界,正好证明了这些人的头脑已经封闭到了何种程度。”
当然,不要以为买作品的都是收藏家,其中大部份都是投机商。收藏家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将之看做一种学习的机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并不会去揣摩市场。“市场是无理性、变幻莫测的。艺术中有着永恒的价值。如果收藏家有更好的眼光,买到的作品自然更有价值。”对于费大为而言,看艺术的心态最终归结在“平稳”二字之上。
卸任后,费大为的日子忙而有序。最近他多数时间在北京,主持整理“85新潮档案”的工作。整个计划是要出版一套5000页、七卷本的档案集,希望能够以充分的原始材料较完整地呈现85新潮时期的艺术和思想状况。
工作之故频繁往来于上海、北京、巴黎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苦差事。“这几处都是我的家,有朋友在就有归属感。”问起女儿是否继承了家族基因学习绘画,“女儿是学经济学的,数学很好。这可能是我当年放弃考数学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