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转移是联接科研和产业的桥梁。近年来,我国在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研究力量和经费,产生了很多科研成果,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多,科技资源未能完全转化为经济能力和国家竞争力,主要症结就在技术转移环节。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江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更多依靠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必须抓好技术转移,促进科研成果和产业项目的有效对接。
技术转移在美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特征主要是以高校向企业转移专利许可使用权,企业获得高校专利许可使用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并根据许可合同定期或一次性向高校支付专利许可使用费。技术转移活动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都设有技术转移的专门机构。
由于起步较早,美国在技术转移上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主要包括:成立技术咨询中心,为企业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咨询、培训和技术服务;OTL模式,进行技术转让,与企业共享所得收入;企业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技术,委托、合作开发均可;创办大学科技园区,建立高科技企业群,推动技术创业项目;鼓励科研人员个人创办公司,实现技术产业化。美国加强技术转移和技术商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江苏技术转移呈现蓬勃向上的态势。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发机构63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万人;两院院上87人,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840亿元,占GDP比重达2,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680亿元,占全省的8l%,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70%。全省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企业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企业专利授权总量四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江苏省与国内95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实施产学研项目近1万个;其中与中科院合作项目达1155个,销售收入408亿元,均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093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355亿元,增长38.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3%。
应该说,通过不懈的努力,江苏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对比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要促进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更多“江苏制造”转化为“江苏创造”,提高江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更大力度抓好技术转移,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推广如下一些技术转移模式:
重点推广产学研模式,合作基地带动模式,专项技术转移模式、辐射带动模式。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及产业链的技术转移模式。江苏每年应选择一批重点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也应与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联合体,转化其科研成果,此前实践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共同申报项目、生产产品形成规模,实现了产业化。今后,江苏要配置各类科技力量,加大产学研联合的力度。省有关部门除了继续鼓励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的产学研联合外,还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省内企业与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联合,尤其应大力拓展国际产学研合作。鼓励省内有关地区通过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引导国内外科技合作项目向基地集聚,使基地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平台。江苏已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江苏沿江对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乌材料科技合作园”等,可以加快在这些基地实施技术转移,并建立更多类似的合作基地。鼓励省内有关地区、企业建立与国内外某些有特色的技术领域长期合作关系的技术转移模式。如无锡与乌克兰材料技术方面的合作、徐矿向西部地区输出采矿技术等。鼓励省内接受技术转移能力强的地区、企业,通过实施项目等各种联合形式,带动其他地区、企业技术进步和资源深加工的技术转移模式。如镇江接受俄罗斯技术转移的企业可带动镇江市域范围先进制造业发展、泰州接受俄罗斯技术转移的梅兰化工集团可带动泰州市域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等。
大力推广企业定向跟踪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二次创新开发模式。鼓励技术转移接受能力较强的企业定向跟踪国内外研发能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加大对其原创技术吸纳力度的技术转移模式。省科技厅已开始实施对俄罗斯科研院所的企业定向跟踪(两年内组织100家),可继续加强这种模式的实施并扩大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技术先进地区。鼓励省内企业在引进技术并对其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模式。如盐城马佐里纺机公司在引进意大利技术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156件等。要充分发挥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为目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带动整个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通过产品的竞争优势形成产业化,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科技转移带动产业转移。
着力培育技术入股合作模式、联合开发转移模式、科技招商带动模式和外商研发机构带动模式。吸引国内外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入股省内经济实体,实施合作。鼓励省内科研机构、企业以项目合作为依托,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跨国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实施技术转移。如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全俄化学植保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的中俄新农药研究中心等。围绕有产业前景的科技项目,开展以产业链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招商活动,带动技术转移。进一步贯彻落实已制定的鼓励设立外商研发机构政策,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研发技术的溢出效应,吸纳先进技术,推动高端研发的技术转移。
由于江苏省内不同区域技术转移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还应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技术转移政策,以增强技术转移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效应。
苏南地区宜重点开展跨国技术转移。苏南作为中国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科教和开放优势明显,经济基础扎实,具备了在较高平台上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在以研发国际化和跨国技术转移为重要趋势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苏南技术转移能力强,因此宜积极开展跨国技术转移,最大限度吸纳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以全面提高技术发展水平。
苏中地区宜重点开展产学研合作。近年来,苏中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通过与“两院两校两部委一集团”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各类科技计划的集成支持,形成了国内高水平技术成果和人才团队向苏中地区集聚的大好局面,如泰州中国医药城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和产业基地。但客观分析,苏中创新资源质量与规模和苏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要推进苏中产业向高端攀升,必须坚持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面向全球获取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加强对发达国家现有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这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快速缩短差距,是苏中地区“后发优势”所在。
苏北地区宜重点进行省内技术转移。科技向苏北转移途径的区域排序依次应为省内、国内、国际;科技向苏北转移途径的形式排序依次应为成果形式、载体形式、智力形式;科技向苏北转移途径的保障排序依次应为出台政策、形成市场转移机制、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政府直接推动、集成各类科技计划、形成产业链、实施南北挂钩;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模式排序依次应为产学研模式、集聚辐射模式、产业集聚模式、条件支撑模式、科技转移带动模式、二次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信息传播模式、其他模式。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孟庆彬
技术转移在美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特征主要是以高校向企业转移专利许可使用权,企业获得高校专利许可使用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并根据许可合同定期或一次性向高校支付专利许可使用费。技术转移活动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都设有技术转移的专门机构。
由于起步较早,美国在技术转移上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主要包括:成立技术咨询中心,为企业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咨询、培训和技术服务;OTL模式,进行技术转让,与企业共享所得收入;企业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技术,委托、合作开发均可;创办大学科技园区,建立高科技企业群,推动技术创业项目;鼓励科研人员个人创办公司,实现技术产业化。美国加强技术转移和技术商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江苏技术转移呈现蓬勃向上的态势。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发机构63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万人;两院院上87人,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840亿元,占GDP比重达2,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680亿元,占全省的8l%,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70%。全省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企业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企业专利授权总量四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江苏省与国内95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实施产学研项目近1万个;其中与中科院合作项目达1155个,销售收入408亿元,均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093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355亿元,增长38.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3%。
应该说,通过不懈的努力,江苏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对比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要促进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更多“江苏制造”转化为“江苏创造”,提高江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更大力度抓好技术转移,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推广如下一些技术转移模式:
重点推广产学研模式,合作基地带动模式,专项技术转移模式、辐射带动模式。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及产业链的技术转移模式。江苏每年应选择一批重点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也应与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联合体,转化其科研成果,此前实践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共同申报项目、生产产品形成规模,实现了产业化。今后,江苏要配置各类科技力量,加大产学研联合的力度。省有关部门除了继续鼓励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的产学研联合外,还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省内企业与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联合,尤其应大力拓展国际产学研合作。鼓励省内有关地区通过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引导国内外科技合作项目向基地集聚,使基地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平台。江苏已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江苏沿江对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乌材料科技合作园”等,可以加快在这些基地实施技术转移,并建立更多类似的合作基地。鼓励省内有关地区、企业建立与国内外某些有特色的技术领域长期合作关系的技术转移模式。如无锡与乌克兰材料技术方面的合作、徐矿向西部地区输出采矿技术等。鼓励省内接受技术转移能力强的地区、企业,通过实施项目等各种联合形式,带动其他地区、企业技术进步和资源深加工的技术转移模式。如镇江接受俄罗斯技术转移的企业可带动镇江市域范围先进制造业发展、泰州接受俄罗斯技术转移的梅兰化工集团可带动泰州市域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等。
大力推广企业定向跟踪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二次创新开发模式。鼓励技术转移接受能力较强的企业定向跟踪国内外研发能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加大对其原创技术吸纳力度的技术转移模式。省科技厅已开始实施对俄罗斯科研院所的企业定向跟踪(两年内组织100家),可继续加强这种模式的实施并扩大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技术先进地区。鼓励省内企业在引进技术并对其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模式。如盐城马佐里纺机公司在引进意大利技术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156件等。要充分发挥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为目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带动整个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通过产品的竞争优势形成产业化,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科技转移带动产业转移。
着力培育技术入股合作模式、联合开发转移模式、科技招商带动模式和外商研发机构带动模式。吸引国内外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入股省内经济实体,实施合作。鼓励省内科研机构、企业以项目合作为依托,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跨国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实施技术转移。如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全俄化学植保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的中俄新农药研究中心等。围绕有产业前景的科技项目,开展以产业链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招商活动,带动技术转移。进一步贯彻落实已制定的鼓励设立外商研发机构政策,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研发技术的溢出效应,吸纳先进技术,推动高端研发的技术转移。
由于江苏省内不同区域技术转移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还应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技术转移政策,以增强技术转移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效应。
苏南地区宜重点开展跨国技术转移。苏南作为中国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科教和开放优势明显,经济基础扎实,具备了在较高平台上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在以研发国际化和跨国技术转移为重要趋势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苏南技术转移能力强,因此宜积极开展跨国技术转移,最大限度吸纳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以全面提高技术发展水平。
苏中地区宜重点开展产学研合作。近年来,苏中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通过与“两院两校两部委一集团”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各类科技计划的集成支持,形成了国内高水平技术成果和人才团队向苏中地区集聚的大好局面,如泰州中国医药城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和产业基地。但客观分析,苏中创新资源质量与规模和苏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要推进苏中产业向高端攀升,必须坚持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面向全球获取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加强对发达国家现有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这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快速缩短差距,是苏中地区“后发优势”所在。
苏北地区宜重点进行省内技术转移。科技向苏北转移途径的区域排序依次应为省内、国内、国际;科技向苏北转移途径的形式排序依次应为成果形式、载体形式、智力形式;科技向苏北转移途径的保障排序依次应为出台政策、形成市场转移机制、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政府直接推动、集成各类科技计划、形成产业链、实施南北挂钩;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模式排序依次应为产学研模式、集聚辐射模式、产业集聚模式、条件支撑模式、科技转移带动模式、二次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信息传播模式、其他模式。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孟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