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情万种的葡萄酒从6000年前的古波斯缓缓走来,低调奢华。华光璀璨的今天,她妖娆依旧。是什么赋予了它神奇的魅力,它如何与中国投资者结缘?本刊记者采访了法国波尔多JP莫意克中国区首席代表张言志,听他为大家介绍关于葡萄酒的投资之法。
因保值而得盛宠
投资界有一个SWAG的说法,S代表白银,W代表葡萄酒,A代表艺术品,G代表黄金。在这4类投资品中,白银、黄金、艺术品都是非快速消费品,随着其价值的不断升高,产品没有消失,也就是说价值泡沫会越来越大。由于这3类是广泛认知的投资产品,其价格的波动也非常大。而葡萄酒是快速消费品,其价值的泡沫会随着葡萄酒的消耗而逐渐消失,并且葡萄酒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投资产品,价格的波动相对比较小一些。在过往几十年的葡萄酒投资市场中,其收益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有时候可以达到更高。有人做过一个试验,以1996年价值1万英镑的葡萄酒为例,截至2006年的10年时间,其价值达到9万英镑,增值了9倍,而1996~2006年的股市只增值了4倍。按照投资收益率来讲,投资型葡萄酒是仅次于石油的产品之一。
张言志说,作为投资级的葡萄酒,必须要满足以下3个特点。
稀缺性
投资级葡萄酒必须要有稀缺性。投资的增长是源于产量的限定,只有市场增长的需求与产量限定的稀缺性形成较大的落差时,葡萄酒才具有增值的潜力。如果某款葡萄酒的产量是无限制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很大,就不具备投资的价值。
卓越的质量
投资级的葡萄酒必须要有卓越的质量。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葡萄酒都是短期饮用型的,质量达不到投资的要求。一款投资型的葡萄酒,应该具有广泛认知的卓越质量,并在长期储存后质量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品牌知名度
投资型的葡萄酒必须要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投资葡萄酒是为了增值后的变现,如果一款葡萄酒满足了前两个条件,但品牌知名度不高,那么在变现的时候会相对比较困难。
与中国结缘
张言志说,中国葡萄酒规模化生产的历史已经有130年的历史,最早有记载的是张弼士于1892年在烟台创立的葡萄酒公司。以后的若干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葡萄酒一直没有太大发展。1996年,中国出现第一轮葡萄酒热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喝葡萄酒,越来越多的酒厂也相继成立,中国葡萄酒也开始从有甜味的勾兑葡萄酒转向专业的国际标准葡萄酒的生产。这个阶段是中国葡萄酒产业成形的重要阶段。2000年以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国产葡萄酒的品质在不断提高,从佐餐领域向高档葡萄酒领域不断延伸,也涌现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小规模生产的酒庄型葡萄酒,这个阶段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品质升级阶段,中国葡萄酒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都开始在国际葡萄酒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资本进入国际红酒市场的时间不是很久,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最初的参与形式主要是葡萄酒贸易,从国外选择优质的葡萄酒到国内销售。这段时期也形成了几个知名的葡萄酒贸易公司,比如富隆、ASC等精品葡萄酒公司。2005年之后,葡萄酒贸易的投资再次出现高潮,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国际葡萄酒贸易的领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很多公司,红酒专卖店在全国也遍地开花。
2009年之后,随着中国市场对波尔多名庄酒价格的拉动,以及2009、2010连续2个好年份的出现,吸引了一些资本转向纯粹的投资型葡萄酒生意。主要形式有2种:一种是以自有资金收购某些名庄酒,待价格增长的时候再抛出也赚取利润;另一种是以类似基金的操作方式,对波尔多名庄酒和期酒进行持续性投资,并根据市场表现套现利润。但由于纯粹的葡萄酒投资需要极高的葡萄酒专业知识、金融知识以及很高的市场洞察能力,这类投资要形成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葡萄酒投机越少越好
投资在任何领域都有两面性,理性的投资可以在投资者获益的同时,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而投机性的投资是在破坏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取投资者利益的。就葡萄酒而言,任何品质的葡萄酒都是用来喝的,而不是纯粹用来投资的,投资只是高端葡萄酒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属性。张言志认为,这几年出现的大量葡萄酒投机,是以透支市场和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投资。例如某些资本对一些名庄酒的圈酒,导致其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不断升高,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也不断增加;而当市场形势出现逆转的时候,他们又大量低价倾销以套取现金。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给认真经营的葡萄酒贸易公司带来很大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讲,投机性的葡萄酒投资就像血吸虫,其利益的获得是以葡萄酒行业的健康为代价的。当整个行业出现危机的时候,投资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我并不认为中国投资者坏了葡萄酒市场,只是中国葡萄酒的市场还在发展中,还很脆弱,所以这类的投机越少越好。”
兴趣投资为上选
张言志说,投资葡萄酒最好以兴趣为基础,而不是将其作为赖以生存的赚钱工具。在成熟的葡萄酒市场,葡萄酒理财分为兴趣型和职业型。兴趣型是指本身热爱葡萄酒,会定期收藏一些顶级葡萄酒,比如法国总统前希拉克、印度总理辛格等都是葡萄酒爱好者,他们的个人藏酒可以达到上万瓶。欧洲一些家庭会每年定期买入几箱名庄酒,日积月累也会拥有一些丰富的藏品。这些藏品通过拍卖市场和二级市场变现后,便可成为兴趣之外的意外收获。职业型是指一些专业的机构发起葡萄酒基金,或者直接投资葡萄酒,以纯粹的盈利为目的,例如英国养老基金等。
中国葡萄酒投资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誉评估和变现通道还不完善,所以投资者在选择葡萄酒投资的时候,应该认真判断该产品真实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机构的合法性,避免被一些以葡萄酒投资为概念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由于基金投资具有一定的封闭期,其盈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于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的投资者,不妨先从兴趣型投资入手,或者选择公信力强的投资平台。
专业乃投资理财之本
近来,红酒基金以及相应的理财产品在中国盛行,这是中国高端葡萄酒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它们能够提高专业性和规范性,对葡萄酒行业和金融市场都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张言志说,葡萄酒投资是一个小众型投资,它具有很多专业局限性。举例来讲,首先名庄酒的产量是有限的,投资者能否拿到足够的、有增值前景的红酒;其次葡萄酒需要专业恒温的储存和运输,投资者是否具备恰当的储存场所;再次投资者是否有合适的变现渠道。只有投资者具备也以上条件后,才能够保证基金或者理财产品的盈利。只要市场上的葡萄酒基金或者理财产品的规模符合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速度,且运作方式科学规范,就不会破坏市场规则。如果投机性思维过于活跃,不仅会损害葡萄酒市场,也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据张言志介绍,国内葡萄酒基金的模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确定封闭期,一般为3~5年;二是收取年度管理费用;三是超过预定收益率的利润分成;四是有些基金会收取一次性认购费。从模式上来看,跟大多数的基金产品差不多。但葡萄酒基金能否运作得好,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是否具备专业的团队或者合伙人,是否拥有葡萄酒上游产业链的良好资源,是否具有国际葡萄酒市场的大视野,是否了解中外企业理念的差异以及是否具有有效的变现渠道等。这几点是国内做葡萄酒基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失利都会带来投资损失。波尔多名庄非常重视市场的稳定和长久发展,对投机性投资本身是排斥的,国内曾有投资者到波尔多拜访一些名庄遭到拒绝,后来他们便从开放市场购买了一些名庄酒,由于本身收购价格偏高,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投资技巧,最终投资以失败告终。因此,对于国内大多数葡萄酒基金,调整投资心态,提升其葡萄酒领域的专业性才是当务之急。
因保值而得盛宠
投资界有一个SWAG的说法,S代表白银,W代表葡萄酒,A代表艺术品,G代表黄金。在这4类投资品中,白银、黄金、艺术品都是非快速消费品,随着其价值的不断升高,产品没有消失,也就是说价值泡沫会越来越大。由于这3类是广泛认知的投资产品,其价格的波动也非常大。而葡萄酒是快速消费品,其价值的泡沫会随着葡萄酒的消耗而逐渐消失,并且葡萄酒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投资产品,价格的波动相对比较小一些。在过往几十年的葡萄酒投资市场中,其收益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有时候可以达到更高。有人做过一个试验,以1996年价值1万英镑的葡萄酒为例,截至2006年的10年时间,其价值达到9万英镑,增值了9倍,而1996~2006年的股市只增值了4倍。按照投资收益率来讲,投资型葡萄酒是仅次于石油的产品之一。
张言志说,作为投资级的葡萄酒,必须要满足以下3个特点。
稀缺性
投资级葡萄酒必须要有稀缺性。投资的增长是源于产量的限定,只有市场增长的需求与产量限定的稀缺性形成较大的落差时,葡萄酒才具有增值的潜力。如果某款葡萄酒的产量是无限制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很大,就不具备投资的价值。
卓越的质量
投资级的葡萄酒必须要有卓越的质量。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葡萄酒都是短期饮用型的,质量达不到投资的要求。一款投资型的葡萄酒,应该具有广泛认知的卓越质量,并在长期储存后质量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品牌知名度
投资型的葡萄酒必须要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投资葡萄酒是为了增值后的变现,如果一款葡萄酒满足了前两个条件,但品牌知名度不高,那么在变现的时候会相对比较困难。
与中国结缘
张言志说,中国葡萄酒规模化生产的历史已经有130年的历史,最早有记载的是张弼士于1892年在烟台创立的葡萄酒公司。以后的若干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葡萄酒一直没有太大发展。1996年,中国出现第一轮葡萄酒热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喝葡萄酒,越来越多的酒厂也相继成立,中国葡萄酒也开始从有甜味的勾兑葡萄酒转向专业的国际标准葡萄酒的生产。这个阶段是中国葡萄酒产业成形的重要阶段。2000年以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国产葡萄酒的品质在不断提高,从佐餐领域向高档葡萄酒领域不断延伸,也涌现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小规模生产的酒庄型葡萄酒,这个阶段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品质升级阶段,中国葡萄酒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都开始在国际葡萄酒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资本进入国际红酒市场的时间不是很久,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最初的参与形式主要是葡萄酒贸易,从国外选择优质的葡萄酒到国内销售。这段时期也形成了几个知名的葡萄酒贸易公司,比如富隆、ASC等精品葡萄酒公司。2005年之后,葡萄酒贸易的投资再次出现高潮,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国际葡萄酒贸易的领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很多公司,红酒专卖店在全国也遍地开花。
2009年之后,随着中国市场对波尔多名庄酒价格的拉动,以及2009、2010连续2个好年份的出现,吸引了一些资本转向纯粹的投资型葡萄酒生意。主要形式有2种:一种是以自有资金收购某些名庄酒,待价格增长的时候再抛出也赚取利润;另一种是以类似基金的操作方式,对波尔多名庄酒和期酒进行持续性投资,并根据市场表现套现利润。但由于纯粹的葡萄酒投资需要极高的葡萄酒专业知识、金融知识以及很高的市场洞察能力,这类投资要形成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葡萄酒投机越少越好
投资在任何领域都有两面性,理性的投资可以在投资者获益的同时,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而投机性的投资是在破坏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取投资者利益的。就葡萄酒而言,任何品质的葡萄酒都是用来喝的,而不是纯粹用来投资的,投资只是高端葡萄酒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属性。张言志认为,这几年出现的大量葡萄酒投机,是以透支市场和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投资。例如某些资本对一些名庄酒的圈酒,导致其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不断升高,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也不断增加;而当市场形势出现逆转的时候,他们又大量低价倾销以套取现金。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给认真经营的葡萄酒贸易公司带来很大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讲,投机性的葡萄酒投资就像血吸虫,其利益的获得是以葡萄酒行业的健康为代价的。当整个行业出现危机的时候,投资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我并不认为中国投资者坏了葡萄酒市场,只是中国葡萄酒的市场还在发展中,还很脆弱,所以这类的投机越少越好。”
兴趣投资为上选
张言志说,投资葡萄酒最好以兴趣为基础,而不是将其作为赖以生存的赚钱工具。在成熟的葡萄酒市场,葡萄酒理财分为兴趣型和职业型。兴趣型是指本身热爱葡萄酒,会定期收藏一些顶级葡萄酒,比如法国总统前希拉克、印度总理辛格等都是葡萄酒爱好者,他们的个人藏酒可以达到上万瓶。欧洲一些家庭会每年定期买入几箱名庄酒,日积月累也会拥有一些丰富的藏品。这些藏品通过拍卖市场和二级市场变现后,便可成为兴趣之外的意外收获。职业型是指一些专业的机构发起葡萄酒基金,或者直接投资葡萄酒,以纯粹的盈利为目的,例如英国养老基金等。
中国葡萄酒投资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誉评估和变现通道还不完善,所以投资者在选择葡萄酒投资的时候,应该认真判断该产品真实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机构的合法性,避免被一些以葡萄酒投资为概念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由于基金投资具有一定的封闭期,其盈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于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的投资者,不妨先从兴趣型投资入手,或者选择公信力强的投资平台。
专业乃投资理财之本
近来,红酒基金以及相应的理财产品在中国盛行,这是中国高端葡萄酒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它们能够提高专业性和规范性,对葡萄酒行业和金融市场都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张言志说,葡萄酒投资是一个小众型投资,它具有很多专业局限性。举例来讲,首先名庄酒的产量是有限的,投资者能否拿到足够的、有增值前景的红酒;其次葡萄酒需要专业恒温的储存和运输,投资者是否具备恰当的储存场所;再次投资者是否有合适的变现渠道。只有投资者具备也以上条件后,才能够保证基金或者理财产品的盈利。只要市场上的葡萄酒基金或者理财产品的规模符合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速度,且运作方式科学规范,就不会破坏市场规则。如果投机性思维过于活跃,不仅会损害葡萄酒市场,也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据张言志介绍,国内葡萄酒基金的模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确定封闭期,一般为3~5年;二是收取年度管理费用;三是超过预定收益率的利润分成;四是有些基金会收取一次性认购费。从模式上来看,跟大多数的基金产品差不多。但葡萄酒基金能否运作得好,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是否具备专业的团队或者合伙人,是否拥有葡萄酒上游产业链的良好资源,是否具有国际葡萄酒市场的大视野,是否了解中外企业理念的差异以及是否具有有效的变现渠道等。这几点是国内做葡萄酒基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失利都会带来投资损失。波尔多名庄非常重视市场的稳定和长久发展,对投机性投资本身是排斥的,国内曾有投资者到波尔多拜访一些名庄遭到拒绝,后来他们便从开放市场购买了一些名庄酒,由于本身收购价格偏高,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投资技巧,最终投资以失败告终。因此,对于国内大多数葡萄酒基金,调整投资心态,提升其葡萄酒领域的专业性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