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一种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系统,该系统由底层补偿设备、控制子站、系统主站和通讯网络四大部分组成。该系统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短期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手段,完成对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线路无功补偿设备、配变低压侧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协调控制,实现变电站、线路、配变无功电压的三级联调,达到增强电网电压调控能力、提升电压质量、降低线路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综合目的。
关键词: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61
1 研制背景
国家农网一、二期建设(改造)工程至今十余年以来,农村电网负荷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主变总容量不足、无功补偿设备技术落后、补偿效果不好等问题,电网现状已远远满足不了城乡居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在负荷高峰时段,居民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电压”现象,已严重影响到诸多电气设备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的正常运行。以周口商水县柴坑供电区为例,该区域电网处于省网末端,是典型的受端网络。由于配电网底层无功补偿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无功电流从110千伏电网向低压配电网流动;一方面降低了有功电流的输送能力,增加系统有功损耗;另一方面导致系统电压水平差,电压合格率低,配电网末端易产生“低电压”现象。据实测:负荷高峰时段因无功不足引起的“低电压”现象最低可低于130 伏。为建设坚强电网,消除低电压,不断改善供电质量,急需开展智能无功优化补偿的研究工作,这也是此次实施本项目的根本目的。
2 项目研究内容及关键点
2.1项目研究内容
该系统以无功就地平衡、电压最优为依据,打破传统无功补偿设备以电容器组固定补偿为主,通过人工手动投切的方式,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短期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手段,完成对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线路无功补偿设备、配变低压侧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协调控制,实现变电站、线路、配变无功电压的三级联调。
2.2项目研究的关键点
2.2.1准确监测到低层设备信息;
2.2.2实现区域电网无功优化;
2.2.3依据监测结果和专业知识提出我们的方案。
2.3研究目标:
设计制造出一套由底层补偿设备、控制子站、系统主站和通讯网络四大部分组成的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系统。其中包括理论研究报告、全套设计制造技术、实用装置或软件等;成果的形式能够被其他研究人员掌握,成果的使用权具有可转移性。
2.4项目研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4.1项目的系统结构
项目组针对各种理论方案进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由底层补偿设备、控制子站、系统主站和通讯网络四大部分组成.
2.4.2项目的工作原理
根据电压等级和网络拓扑,分层、分区保障无功平衡。正常情况下,各补偿节点的无功补偿设备,依据节点参数自动运行,保证节点的无功平衡、电压合格,上级系统监视其运行。特殊情况下,上级系统按区域优化策略发出指令,就近调度其他补偿节点无功储备,支撑区域无功平衡,保证供电区域的电压合格。以配变低压侧0.4kV作为配变补偿节点,以10kV线路作为线路补偿节点,35/110kV变电站作为站级补偿节点,各节点独立闭环工作,实现节点电压无功的优化控制;子站依据站属区域无功潮流,优先调度各补偿节点无功储备,达到各配电线路至站属区域内部无功平衡的优化目的。以无功优化控制中心为系统主站,协同、控制子站,实现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控制。
3 项目创新点
3.1理论创新性:
首次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抗涌流专用投切开关技术及短期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手段,完成了对变电站、线路和配变低压侧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协调控制,实现了变电站、线路、配变无功电压的三级联调。
3.2工艺性创新:
3.2.1抗涌流专用投切开关技术
为适应容性电气设备的开断特性,能够承载大容量的分合闸电流,项目中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抗涌流开关,该类开关具有触头开距大、弹跳小、分合闸速度快、体积小、便于安装等突出优点,安全可靠、无重燃、可重复开断。
3.2.2为简化安装工艺,节省材料,研制了无功补偿柜安装台架
低压台区的无功补偿装置的安装通常采用三角形台架,该台架制造、安装工艺复杂,严重影响登杆检修。新研制的台架是两根槽钢和两根角钢,通过双头螺栓把无功补偿柜安装在配电变压器台架的低压侧。既节省材料,又简化了制造、安装工艺,同时也增强了装置固定的稳定性,解决了后期登杆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检修作业的安全性。
3.2.3穿心式电流互感器巧妙应用
改进前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型号为LZK-10,该互感器体积大,外壳耐高温程度差,且安装在配变计量箱内,与计量电流互感器上下叠加到一块,安装工艺难度大,高温运行出现个别电流互感器烧毁现象,影响正常计量。经过探讨研究,及时改用型号为LMZJ-0.5穿心式电流互感器,不仅简化了安装工艺,且避免了因电流互感器发热带来的事故隐患。
3.4软件平台创新
3.4.1独特的电网建模技术:
采用DCOM等技术,实现图形化建模操作,方便人员的使用和维护,同时支持跨数据库的迁移和操作。
3.4.2先进快捷的通讯模式
系统首次将GPRS通讯模式引入到实时地无功设备监控系统中来,通过配置GPRS模块,可实现终端设备的快速接入。良好的通讯接入方式,节省了工期、降低了项目实施的人力、物力。
4 项目结论
该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无功补偿设备以固定补偿为主、人工手动投切易成过补或欠补等问题,实现了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境。能较好地改善电网的供、用电环境,有效的提高设备利用率,解决了因无功补偿不足引起的农村“低电压”问题
5 项目实施应用效果
该项目实施后,经试运行证明:
1、 提高了系统功率因数;
2、改善了电压质量。
3、降低了线损,较好地改善了商水电网的供、用电环境,有效的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为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该系统实现了无功补偿的技术跨越。
6 结束语
当前对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意义。实现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有利于提高供电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能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无功补偿设备以固定补偿为主、人工手动投切易成过补或欠补等问题。该系统运行后,将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魏小新;提高功率因数补偿的措施[J];电气时代;2003年09期
[2]崔绍景;;浅谈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3]王五星;厂矿最优化无功补偿模型[J];节能;1998年11期
[4]尚德彬;李增印;;抽油机电机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机技术;2006年02期
[5]蓝运祥;;探讨农网无功补偿技术方案[J];广东科技;2009年16期
[6]勾有明;;配电网低压无功补偿方案探讨[J];民营科技;2010年11期
[7]李振国;;电网的无功补偿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9期
[8]刘哲;赵冬梅;张旭;;基于混沌蚁群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J];现代电力;2009年04期
[9]鲁俊生;;电力网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现状[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06期
[10]杨旭云;;无功补偿容量的合理确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23期
张金涌,出生年月:1976年11月,性别:男,职称:电力工程师,从事工作:科学研究
李琳,出生年月:1974年11月,性别:女,职称:电力工程师,从事工作:科学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一种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系统,该系统由底层补偿设备、控制子站、系统主站和通讯网络四大部分组成。该系统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短期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手段,完成对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线路无功补偿设备、配变低压侧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协调控制,实现变电站、线路、配变无功电压的三级联调,达到增强电网电压调控能力、提升电压质量、降低线路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的综合目的。
关键词: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61
1 研制背景
国家农网一、二期建设(改造)工程至今十余年以来,农村电网负荷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主变总容量不足、无功补偿设备技术落后、补偿效果不好等问题,电网现状已远远满足不了城乡居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在负荷高峰时段,居民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电压”现象,已严重影响到诸多电气设备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的正常运行。以周口商水县柴坑供电区为例,该区域电网处于省网末端,是典型的受端网络。由于配电网底层无功补偿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无功电流从110千伏电网向低压配电网流动;一方面降低了有功电流的输送能力,增加系统有功损耗;另一方面导致系统电压水平差,电压合格率低,配电网末端易产生“低电压”现象。据实测:负荷高峰时段因无功不足引起的“低电压”现象最低可低于130 伏。为建设坚强电网,消除低电压,不断改善供电质量,急需开展智能无功优化补偿的研究工作,这也是此次实施本项目的根本目的。
2 项目研究内容及关键点
2.1项目研究内容
该系统以无功就地平衡、电压最优为依据,打破传统无功补偿设备以电容器组固定补偿为主,通过人工手动投切的方式,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短期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手段,完成对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线路无功补偿设备、配变低压侧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协调控制,实现变电站、线路、配变无功电压的三级联调。
2.2项目研究的关键点
2.2.1准确监测到低层设备信息;
2.2.2实现区域电网无功优化;
2.2.3依据监测结果和专业知识提出我们的方案。
2.3研究目标:
设计制造出一套由底层补偿设备、控制子站、系统主站和通讯网络四大部分组成的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系统。其中包括理论研究报告、全套设计制造技术、实用装置或软件等;成果的形式能够被其他研究人员掌握,成果的使用权具有可转移性。
2.4项目研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4.1项目的系统结构
项目组针对各种理论方案进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由底层补偿设备、控制子站、系统主站和通讯网络四大部分组成.
2.4.2项目的工作原理
根据电压等级和网络拓扑,分层、分区保障无功平衡。正常情况下,各补偿节点的无功补偿设备,依据节点参数自动运行,保证节点的无功平衡、电压合格,上级系统监视其运行。特殊情况下,上级系统按区域优化策略发出指令,就近调度其他补偿节点无功储备,支撑区域无功平衡,保证供电区域的电压合格。以配变低压侧0.4kV作为配变补偿节点,以10kV线路作为线路补偿节点,35/110kV变电站作为站级补偿节点,各节点独立闭环工作,实现节点电压无功的优化控制;子站依据站属区域无功潮流,优先调度各补偿节点无功储备,达到各配电线路至站属区域内部无功平衡的优化目的。以无功优化控制中心为系统主站,协同、控制子站,实现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控制。
3 项目创新点
3.1理论创新性:
首次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抗涌流专用投切开关技术及短期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手段,完成了对变电站、线路和配变低压侧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协调控制,实现了变电站、线路、配变无功电压的三级联调。
3.2工艺性创新:
3.2.1抗涌流专用投切开关技术
为适应容性电气设备的开断特性,能够承载大容量的分合闸电流,项目中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抗涌流开关,该类开关具有触头开距大、弹跳小、分合闸速度快、体积小、便于安装等突出优点,安全可靠、无重燃、可重复开断。
3.2.2为简化安装工艺,节省材料,研制了无功补偿柜安装台架
低压台区的无功补偿装置的安装通常采用三角形台架,该台架制造、安装工艺复杂,严重影响登杆检修。新研制的台架是两根槽钢和两根角钢,通过双头螺栓把无功补偿柜安装在配电变压器台架的低压侧。既节省材料,又简化了制造、安装工艺,同时也增强了装置固定的稳定性,解决了后期登杆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检修作业的安全性。
3.2.3穿心式电流互感器巧妙应用
改进前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型号为LZK-10,该互感器体积大,外壳耐高温程度差,且安装在配变计量箱内,与计量电流互感器上下叠加到一块,安装工艺难度大,高温运行出现个别电流互感器烧毁现象,影响正常计量。经过探讨研究,及时改用型号为LMZJ-0.5穿心式电流互感器,不仅简化了安装工艺,且避免了因电流互感器发热带来的事故隐患。
3.4软件平台创新
3.4.1独特的电网建模技术:
采用DCOM等技术,实现图形化建模操作,方便人员的使用和维护,同时支持跨数据库的迁移和操作。
3.4.2先进快捷的通讯模式
系统首次将GPRS通讯模式引入到实时地无功设备监控系统中来,通过配置GPRS模块,可实现终端设备的快速接入。良好的通讯接入方式,节省了工期、降低了项目实施的人力、物力。
4 项目结论
该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无功补偿设备以固定补偿为主、人工手动投切易成过补或欠补等问题,实现了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境。能较好地改善电网的供、用电环境,有效的提高设备利用率,解决了因无功补偿不足引起的农村“低电压”问题
5 项目实施应用效果
该项目实施后,经试运行证明:
1、 提高了系统功率因数;
2、改善了电压质量。
3、降低了线损,较好地改善了商水电网的供、用电环境,有效的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为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该系统实现了无功补偿的技术跨越。
6 结束语
当前对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意义。实现区域电网智能无功优化,有利于提高供电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能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无功补偿设备以固定补偿为主、人工手动投切易成过补或欠补等问题。该系统运行后,将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魏小新;提高功率因数补偿的措施[J];电气时代;2003年09期
[2]崔绍景;;浅谈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3]王五星;厂矿最优化无功补偿模型[J];节能;1998年11期
[4]尚德彬;李增印;;抽油机电机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机技术;2006年02期
[5]蓝运祥;;探讨农网无功补偿技术方案[J];广东科技;2009年16期
[6]勾有明;;配电网低压无功补偿方案探讨[J];民营科技;2010年11期
[7]李振国;;电网的无功补偿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9期
[8]刘哲;赵冬梅;张旭;;基于混沌蚁群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J];现代电力;2009年04期
[9]鲁俊生;;电力网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现状[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06期
[10]杨旭云;;无功补偿容量的合理确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23期
张金涌,出生年月:1976年11月,性别:男,职称:电力工程师,从事工作:科学研究
李琳,出生年月:1974年11月,性别:女,职称:电力工程师,从事工作: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