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联盟:“永川”职教模式新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部职业教育“重镇”,重庆永川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城校互动”模式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国职教发展的第四种模式。在永川,职业教育非但摆脱了弱势地位,还成为当地经济产业的强力支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永川职教打破院校藩篱成立了就业联盟,在实现共赢的情况下,也丰富了“永川”职教模式的内涵,为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范本。
  永川,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
  从地理位置看,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东距重庆主城区55公里,西离成都市276公里,守成渝走廊要冲,居川渝黔汇点,舟车会聚的交通优势,使永川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科教中心、金融中心、能源配给中心。
  今天的永川,是一座产城融合、工商联动的城市,荣获“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称号,被誉为“中国西部昆山”。永川的发展,除了“地利”优势,更有发展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技能人才支撑。对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而言,职业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职教,兴起一座城
  有人说,永川是一座建立在职业教育之上的城市,因职教而兴,因职教而实现大发展,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职教之城”。
  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据统计:永川现有22所中高职院校,职校生达11.8万人,占60万城市人口的19.6%,每年向社会输送3万多名“永川技工”,不但成为永川,甚至成为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这源于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作为最新的直辖市,重庆市在规划地区发展蓝图时,看到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以及职教所蕴含的潜力。而这样的共识在永川得以“开花结果”。
  2004年,重庆市教委与永川区委、区政府合作开始在永川建设重庆职教基地。不同于许多地方就职教发展职教的做法,永川职教依托职教基地、结合自身特点,实现了产业与职教的联动效应,逐步走出了一条“城校互动”的职教发展模式,即城市以职教为特色,职教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
  2006年,永川职业院校对应城区三个区域架构完成,“城校互动、资源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
  对于职教基地建设,永川区政府的支持更是十分“给力”。据了解,当时时价260万元每亩的黄金地段,用在了职业学校建设上,价格只有10万元,而且动辄就是几百亩。而在职教基地配套“硬设施”“软环境”建设上,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而事实证明,巨大的职教“投入”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占城区20%多的学生群体,不但直接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发展,充足的技能人才更推动永川发展起了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动漫文化三大新兴产业,曾短短两年时间就再造了一个永川工业。
  值得一提的是,10多万职教生极大地改善了永川企业的用工环境,有了充足技能人才做后盾,企业发展后劲十足,职教所带来的“红利”逐渐得以释放。据有关统计,永川职教基地所培养的职教毕业生在重庆市内就业者占65%,其中永川区占25%,已成为永川工业发展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
  职业教育大大提升了永川的产业吸引力,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德君曾向记者讲:“以前,我们招商引资的时候,很多大企业刚开始对我们不是很有信心,但是一看到我们这么多的职教人才,这么好的职业学校,纷纷追加投资。”
  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永川职教基地发生了较大变化。“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永川区副区长孔萍感慨地说。
  2012年,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时任永川区区长蔣又一告诉记者:“‘城校互动’使城市建设和职校布局融为一体。”据他介绍,在新的城市规划中,所有职业院校都按“资源共享、城校融合”的原则放置在城市的地理坐标上,既能充分利用电影院、文化艺术中心、公园、医院等城市公共资源,也能让区域内的居民方便地利用校园、师资、教室、图书馆、校园网等学校特有资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永川职教的发展显然契合了这一思路。
  永川区探索的“城校互动”模式,不仅拉动了永川产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永川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且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永川的职业院校规模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也持续攀升。短短十年间,永川城市规模增加了两倍以上,各职业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增长一倍以上。其中,类似重庆市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市机电工业等学校,学生规模发展速度惊人,前者学生由最初的500人,增加到了7000余人,后者学生由最初的3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8000余人。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顺克接受采访时介绍,1997年他们学校教学试验地只有10个,设备价值近100万元。而如今,该学院已建成实习地21个,设备总值达700万元;教职工队伍也由1997年的74人发展到现在的294人。“目前,学院学生就业率高达98%,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除了规模的扩大,有了雄厚产业为依托的永川职教,学生培养质量也稳步提升。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永川区3所中职学校参加了5个赛项的角逐,获得优异成绩。
  目前,永川职教产业面向市场共开设90余个专业,形成了以数控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旅游服务等为龙头的示范专业群,生源55%以上来自重庆市外,涵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将来,永川这座城市有多大,职业教育的校园就有多大。”永川教育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朝禄自豪地说。
  永川职教“城校互动”模式的成功实践,在职教界引发了轰动,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2006年4月2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永川区,考察了永川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后,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2008年,温家宝做出批示:“永川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要总结经验,全面规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重庆市的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永川探索出的“城校互动”职教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界也逐步彰显出示范效应。“城校互动”的职教发展模式,被教育部称为继北京、长春、常州之后的全国第四种职教模式——“永川模式”,并荣获首届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最高奖优胜奖,被录入教育蓝皮书。
  蒋又一坦言:社会上一些人将职业教育看作“差生教育”“二流教育”。消除这些误解和偏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更需要提升职教品牌。“品牌意味着品质和特色,更意味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的认可度。”
  就业联盟,新的探索
  尽管永川职教成绩斐然,但“永川”职教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遭受多方面的挑战,这其中,就业问题首当其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论哪类模式,最终落脚点都要解决学生的就业,即“出口”问题上,“出口”问题解决不了,再美好的规划都会成为泡影。
  对于“永川”这样与地方产业联动性比较强的职教发展而言,经济发展中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反映到学生就业中。在金融危机等内外部因素冲击下,中国实体经济也遇到了一定困难,作为与产业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虽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但也未能幸免,22所永川职校也不例外。
  为了应对就业难题,永川22所学校起先想着各自的法子解决学生就业,虽取得一定效果,但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永川职校打破“各自为阵”的传统就業思维,进一步丰富了“永川”职教模式的内涵——成立了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
  该联盟是在重庆市教委、永川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重庆文理学院牵头成立的以重庆职教城22所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为内容的工作互助联合体,是由永川区各大中专职业院校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团体,是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支持与服务、促进人力资源优化和高效率配置的社会公益组织。
  联盟由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工业技师学院、重庆市机电工业学校等22所大中专院校自愿组成,制定了《重庆职业教育城就业联盟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其宗旨就是要整合永川区大中专职业院校的资源,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提高各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就业率。
  就业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指标,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招生乃至学校声誉,因此,就业信息与政策被许多职业学校视为“生命线”,一校的就业信息也是难以与其他学校分享的“秘密”。
  加入就业联盟的永川职校,在与其他联盟学校分享就业信息后,自己的就业“蛋糕”是否减少了呢?
  据了解,就业联盟成立后,按照《章程》的规定,通过对内对外积极开展就业信息交流、就业渠道拓展等各种活动,就业联盟建立了就业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除了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还对就业信息进行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层级的职业院校邀请对口企业来校举办招聘会。资源共享的结果不是就业的滑坡,反而是就业率的攀升。
  据统计:仅2010~2013年,就业联盟轮回在永川各类学校组织大型综合性“双选会”8场,对口企业专场招聘会2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联盟一方面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和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数量与质量。
  就业联盟还实施“请进来”就业战略,以联盟的名义主动邀请企业、地方政府进校园洽谈合作事宜,凭借丰富的毕业生资源,不但提升了永川职教的吸引力,而且实现了“规模效益”。一些地方政府先后“组团”来永川招聘,如,2013年10月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组织当地20余家企业、11月珠三角地区30余家企业来永川开展校企合作,举办现场招聘会。
  “一般来说,企业所需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来永川招聘,一次就能够招到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不需要再到处跑了,这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一位企业招聘人员如此说。
  除了“请进来”,联盟还主动“走出去”,赴各地开拓就业市场,开展校企、校地合作达20余次。如2013年8月,联盟牵头组团赴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淮安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地开拓就业市场,并与当地企业签订了就业合作意向协议。
  面临“最难就业年”的严峻就业环境,尽管永川职业院校众多,在校学生近12万人,但得益于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所发挥出的“集团优势”,永川职教学生就业无忧,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技师学院等永川职校毕业生供不应求,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的汽车制造和维修专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就业联盟因“就业”而生,但带给永川职教的却不止于解决了就业难题,作为永川职教联盟的延伸,赋予了“永川”职教模式新的内涵。
  首先,通过就业调专业,实现了职教城的专业资源的优化、整合,避免了专业重复建设。
  就业联盟并不满足于就业市场的开拓,而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紧跟市场协助一些学校办专业,进一步密切了与地方产业的联系,增强了永川职业教育的适用性。
  比如,在就业导向下,联盟组织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同时根据产业行业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重庆电信职业学院新增了微电子技术、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专业;重庆工业技师学院新增了客户信息服务等专业;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新增了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
  据统计,近两年来,永川职校新开设服务外包和电子信息相关专业30多个。2011年以来,累计向服务外包和电子信息产业输送近2万名技能人才。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永川职教每个学校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拳头专业、品牌项目,在永川职教这盘棋上,每一个学校都避免了成为“弃子”的可能。
  除了优化专业设置,就业联盟还有效推进了校企合作。
  目前,永川辖区内职业院校已经与全国各地3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向联盟或直接向学校反馈信息,提供技术人员,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根据产业发展形势,辖区遴选出8所院校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先后与华硕、富士康等100余个在渝企业合作,开设了80余个冠名班、定向班,打造了一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遴选入库—推荐就业—跟踪服务—总结经验—指导教学—职业培训的良性发展链条。
  在就业联盟的推动下,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有效提高了职教学生专业技能。某电力单位负责人招到学生后满意地说,“职教毕业生专业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到岗就可以接手工作。” “联盟推荐的毕业生适应新的环境快,工作积极,踏实肯干,技能操作熟练。”某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经理如是评价。
  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对于完善与发展“城校互动”模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永川区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正视问题,有章可循
  作为职教“永川模式”的新探索,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有了初步的成效。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许多学校管理者认为这是《章程》的规范。而实际上,作为一纸文件,《章程》在施行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处于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中。
  在“共赢”理念指导下,联盟董事和管理者没有回避矛盾,不遮蔽问题,而是查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
  在2011年1月召开的就业联盟年度工作总结会上,作为联盟成员,重慶市机电工业学校代表就指出:作为决策机构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人选几乎都由普通本科、高职院校的负责人担任,“这种人员结构搭配得不合理,不利于就业资源在各学校间畅通,信息获取的面较窄。”而重庆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代表则指出了个别院校分享就业信息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导致联盟成员间享有的权利未完全实现。
  在2013年9月召开的就业联盟工作研讨会上,多所院校代表向与会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提出:为了实现联盟的高效运转,政府应该伸出援手,予以财政支持与监督。
  对于联盟校的意见,永川区政府没有推诿,而是积极回应,并在短时间内拿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比如,对上述院校提出的问题,及时修订了《章程》中的相关条款。针对现实组织机构成员搭配不合理性的问题,常务理事人选进行了多元化、均衡化的调整。除了普通本科、高职院校有负责人担任之外,中职院校选举了一定比例的负责人选加入;针对个别院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新《章程》规定联盟成员应积极配合理事会完成联盟委托的任务,若未按时完成委托任务,那么就应该承担一定责任。《章程》还进一步明确了各加盟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了联盟的稳定性,避免先前随意性的规定。
  对于困扰联盟的经费问题,政府部门也进行了协调。除了依靠各加盟学校缴纳的会费(8元/生/年)外,政府还按照每名毕业生5元的财政补助标准向就业联盟提供了经费支持,同时还向一些企业争取了部分经费支持。如此一来,就为联盟拓展业务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此外,永州区教委加强了对联盟的指导与监督。区教委除加强对各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指导外,更加关注就业联盟的健康运行。除了定期派工作人员给予过程监督与指导,防止联盟工作流于形式外,还定期对联盟开展的各项就业工作开展效果评估与表彰,从而提高了就业联盟的工作实效。
  就业联盟工作有实效,毕业生就能得到更多实惠。正如重庆对外经济贸易学校一位毕业生说的那样,“在校学知识,实习学技术,就业联盟给我找工作。”
  在2013年就业联盟总结大会上,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灿国说,“就业联盟开创了重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先河,它助推永川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显著提高,推动了永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好好总结,继续举兄弟院校之力,发挥好这一就业载体的重要作用。”在总结中,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副院长管军认为,“联盟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继续拓展更多就业市场,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
  就业联盟为永川职教生带来了益处,为永川职校化解了就业难题,而对于职教“永川模式”而言,则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又一次的飞跃。
  “永川”模式探索进行时
  2006年,“城校互动”模式成型,近10年的丰富完善,今天的“永川”职教模式已经有了更多的“内容”。然而,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其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永川”职教模式探索,正在路上。
  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
  永川走出的以职教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充分诠释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让职业教育为社会不断创造人才红利”的职教发展理念。
  伴随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步伐,中国职业教育就此迎来又一次发展契机。而永川职教发展模式,只有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才能实现永川职教的可持续发展,“永川”职教模式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与吸引力。从这个角度看,就业联盟的探索,就是对“永川”职教发展模式的丰富与发展。而这样的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009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到永川职教基地考察,肯定了永川的职教发展模式,并鼓励永川继续推进“永川”职教模式探索。
  有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永川职教“大融合”也不断走向深入。除了就业联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资源、信息上的共享,永川职教在人才培养上也实现了深度融合,从一般意义上的硬件资源共享,深度到了日常教学环节。
  2010年,永川职教城开始探索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力求打破原来不同学校、相同专业学分互不认可的传统,让学生能根据各学校优势课程,自主选择学习,以实现永川职教资源效益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永川继续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和师资平台建设。前者依托辖区内重点企业,建设和拓展公共实训基地。后者则依托教育部相关项目计划,建立职教师资流动站,鼓励职校间共享专业骨干教师,逐步实现“教师互聘”,解决了骨干教师短缺的难题。而响当当的“永川技工”,已经成为一个金字招牌,许多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除了校企层面的产学合作,永川职教还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服务功能上进行拓展,承担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社会培训任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年,永川以中高职衔接为突破口,开始了打通职教“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
  “永川”职教发展模式,作为一个被职教界广泛认可的成功案例,其宝贵经验对其他地区职教发展无疑也具有借鉴意义。
  2013年5月,在接受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时,时任永川区委书记蒋又一表示,根据职教多元化发展实际,永川重点抓了“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规划。把職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坚持产城融合,投入真金白银,拿出黄金地块,将7所院校迁建到城市新区,与工业园互动融合发展。
  二是统筹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高地的意见》等18个文件,制定了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到校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职教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三是统筹服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城校互动”职教学会、职教城就业联盟等组织机构,搭建了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等系列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了职业院校共赢发展。
  “十二五”期间,永川职教将突出办学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四个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城校互动向城校互动、园校互动、校企互动“三个互动”转变,由独立办学向集团办学转变,由输出人才向引导人才留渝留永就业创业转变。
  “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特色明显、效果显著”,教育部职成司原司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杨金土如此评价“永川”职教发展模式,他认为永川职教走出的“城校互动”发展模式,富有新意、切实可行。
  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则认为“永川”职教发展模式在五个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一是一把手抓职教。二是举全社会力量参与职教。三是着眼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四是城市建设与职教发展互动。五是农村城市化与职教发展相互促进。在他看来,“重庆职教城的发展前景是值得热切期待的”。
其他文献
实验在20只成年SD大鼠上进行。面神经后核内侧区(mNRF)内微量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0.5-1.0μl,30%,13例,对照组2例)/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0.02-0.06μ,5%,5例),逆行/顺行
对马钢转炉炼钢除尘泥的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总结。近年来,马钢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通过研究、实验和设计,不断开发出炼钢除尘泥利用新工艺,其中一些工艺应用于生产实践,取
目的:研究事件相关电位(ERP)与智商(IQ)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记录靶刺激及非靶刺激结果,结合测试智商的方法.结果:ADHD组事件
[摘要]文章提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中存在强调职业特色而忽视德育,政治化的德育以偏概全,欠缺高效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明确了回到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既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吸收,还是对现代心理学的灵活运用;并强调了只有依赖师生的共同实践,内容求新,方法求活,从人出发,因人而异,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德育才能走出一条切实之路,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德育 以人为本
在铸钢冷却壁中不同深度不同位置安装了60支热电偶,通过热态试验的方法测试了铸钢冷却壁温度场分布,并首次在铸钢冷却壁上安装了应变片,对其应变分布进行研究,利用ANSYS计算软件
<正>为了更好地总结交流近年来1000m~3以下高炉炼铁技术创新发展的经验,促进炼铁技术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环境良好水平,实现炼铁行业的科学和谐发展,中国金属学会
期刊
目的在体外研究由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而来神经元细胞中离子型谷氨酸NMDA受体表达.方法分离培养孕14~16 d胎鼠皮质和海马神经干细胞,对NSCs进行nestin和分化鉴定.通过RT-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钙-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脑内移植后偏侧帕金森病(PD)样猴行为的改善及纹状体区D2受体的活性。方法 1只MPTP诱发右侧PD样猴接
伏核是脑奖赏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成瘾药物的强化、耐受、成瘾过程及药物戒断综合征的表达.对伏核功能解剖、受体激动与信号转导、基因转录与分子表达、神经元可塑性与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有关教育只写了一条,但是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育都可以有所作为。就教育来讲,它的改革方向是什么?它的重点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应是下面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