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影响本科生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保障实习经费投入、实习内容多样化、提高学生认识程度、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和考核等六点对策,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
关键词:本科生; 生产实习;质量;对策
作者简介:杨国浩(1976-),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生化及动物科学。(河南 郑州 450001)
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本科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在本科教学执行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进入相关的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基本生产知识、生产工艺、仪器设备、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对相关行业的认识和联系,端正就业态度,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下面对笔者近年来在专业生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基地不稳定
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都把经济效益放在了首位。出于自身管理、生产保密、实习学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企业普遍对于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只允许进行参观,而不愿接受生产实习,这就造成了联系实习基地非常困难,即使联系好的基地也很不稳定,缺乏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实习经费不足
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需要提供学生相应的交通费、住宿费;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管理、指导和培训任务,还需要支付相应的管理费用和酬金;为了加强联系,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往往还需要一定的礼品费用和应酬费用等。以上所有产生的费用都需要从实习经费中支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学校能够提供的实习经费往往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没有相应的增加,根本无法满足生产实习的正常进行。
3.实习内容较为单一
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于整个生产过程及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是目前企业出于种种考虑,大多只让学生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笔者所带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往往只能从事诸如搬运、装箱之类的工作),而对于一些生产性和技术性等方面的工作,学生则很难接触到,这就造成了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容易厌烦,严重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4.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是决定生产实习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在目前的现状下,不少学生出于如下的种种考虑,对于生产实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自身认识错误。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认为课堂理论知识对于就业和考研非常重要,而生产实习则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所以对生产实习抱着“混”的态度;另外有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将来不一定从事本行业,也不愿意在生产实习中投入大量精力。[1]
(2)就业压力。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刚进入大四就开始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四处奔波,参加各种交流会,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安下心来进行生产实习。
(3)考研压力。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来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选择了考研。目前我国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一月份,即第七学期末,而生产实习也通常安排在这个学期。众所周知,目前研究生考试的竞争性非常强,学生们为了能够顺利考取而争分夺秒地进行备考,心中只有考研一个想法,其他的一切都放在了次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安心进行生产实习,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教师指导力度不足
指导教师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近年来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原因如下:
(1)师生比例不合理。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师资力量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虽然有些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为8~10人,但某些专业老师相对较少,而学生人数众多,为了完成任务,有的老师不得不指导多名学生,有的甚至多达20~30名,指导上就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1]
(2)指导教师无法全程监管。虽然很多学校要求指导教师在整个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式指导和监管,但是多数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繁重,不能进行“蹲点式”指导,只能把学生交给企业,无法保证实习效果。
(3)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由于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是一件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很多老教师都不愿意参加,不少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就被安排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因此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6.学校对生产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生产实习一般由教务处或院部统一部署,确定实习时间、内容和考核标准,然后再将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最终由指导教师具体安排学生的实习方式、地点和内容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务处和院部缺乏一套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从而导致生产实习的效果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自觉性。如果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学生没有自觉性,就会出现在整个实习期间,老师和学生都在“混日子”的结果,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高本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对策
针对影响本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种种因素,结合本人多年指导学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场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生产实习能够长期、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1)合理选择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搞好实习的重要前提。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应选专业对口、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应根据企业能接纳的人数、学生规模等确定,最少应有2~3个。
(2)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学校要依靠自身的理论、科研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展技术合作,联合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不仅可以为企业排忧解难,保证生产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同时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3)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或院部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把实习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重点攻关,使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成为日常工作,保证学校与企业沟通与交流日常化,进而保证生产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4)加大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本地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内基地建设,尽量使学生在学校内受到专业实践技术等基本训练。有了基本实践基础,有利于学生被校外企业接纳,互利互惠、实现长期而稳定的校外实习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开源节流,保障实习经费投入
实习经费是制约实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对其加强管理,改善经费不足现象,保证生产实习能够正常、顺利地进行。
(1)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本着节约资金、便于管理的原则,在满足教学要求、保障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就近安排实习,凡能在校内实习的,不到校外去;能在本地实习的,不到外地去;能在近处实习的,不到远处去。就近建立相对稳定、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减少路费和住宿费等开支。[2]
(2)争取企业资金赞助。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培训、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途径,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双赢”合作关系,以此来争取企业资金赞助,改善实习经费不足现象。
3.实习内容多样化
为避免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容易厌烦,实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在实习过程中要合理计划,采用参观实习、知识讲座、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实习内容,[3]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实习时间也相应地得到了延长,实习质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4.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学生认识程度
校方必须通过课堂灌输、日常宣传、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掌握真正的本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愿地去完成生产实习任务,提高实习效果。
5.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必须加大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重视生产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应安排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教师带队指导实习,同时加快对年轻教师的培养,稳定现有的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实行奖勤罚懒,增加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充分保证生产实习的效果。
6.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为了保证生产实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单位和教学实施单位除了要抓好两头外,还要着重管理好中间过程。实习开始之前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来作为指导;实习过程中务必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严格进行中期检查,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认真检查学生们的实习笔记,加强过程管理;实习结束后,要严格进行考核,严把质量关,对于一些弄虚作假、抄袭严重的坚决不予通过。并通过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指导老师的情况,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要严肃处理。[1]只有通过各方面的严格管理,才能确保生产实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本科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增进对企业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各方面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采用灵活合理的生产实习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格管理和考核制度,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果清.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8):206-208.
[2]翟崑.高校实习经费管理的研究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2):
18-19.
[3]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171-173.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本科生; 生产实习;质量;对策
作者简介:杨国浩(1976-),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生化及动物科学。(河南 郑州 450001)
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本科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在本科教学执行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进入相关的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基本生产知识、生产工艺、仪器设备、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对相关行业的认识和联系,端正就业态度,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下面对笔者近年来在专业生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基地不稳定
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都把经济效益放在了首位。出于自身管理、生产保密、实习学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企业普遍对于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只允许进行参观,而不愿接受生产实习,这就造成了联系实习基地非常困难,即使联系好的基地也很不稳定,缺乏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实习经费不足
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需要提供学生相应的交通费、住宿费;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管理、指导和培训任务,还需要支付相应的管理费用和酬金;为了加强联系,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往往还需要一定的礼品费用和应酬费用等。以上所有产生的费用都需要从实习经费中支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学校能够提供的实习经费往往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没有相应的增加,根本无法满足生产实习的正常进行。
3.实习内容较为单一
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于整个生产过程及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是目前企业出于种种考虑,大多只让学生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笔者所带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往往只能从事诸如搬运、装箱之类的工作),而对于一些生产性和技术性等方面的工作,学生则很难接触到,这就造成了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容易厌烦,严重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4.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是决定生产实习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在目前的现状下,不少学生出于如下的种种考虑,对于生产实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自身认识错误。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认为课堂理论知识对于就业和考研非常重要,而生产实习则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所以对生产实习抱着“混”的态度;另外有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将来不一定从事本行业,也不愿意在生产实习中投入大量精力。[1]
(2)就业压力。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刚进入大四就开始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四处奔波,参加各种交流会,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安下心来进行生产实习。
(3)考研压力。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来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选择了考研。目前我国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一月份,即第七学期末,而生产实习也通常安排在这个学期。众所周知,目前研究生考试的竞争性非常强,学生们为了能够顺利考取而争分夺秒地进行备考,心中只有考研一个想法,其他的一切都放在了次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安心进行生产实习,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教师指导力度不足
指导教师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近年来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原因如下:
(1)师生比例不合理。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师资力量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虽然有些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为8~10人,但某些专业老师相对较少,而学生人数众多,为了完成任务,有的老师不得不指导多名学生,有的甚至多达20~30名,指导上就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1]
(2)指导教师无法全程监管。虽然很多学校要求指导教师在整个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式指导和监管,但是多数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繁重,不能进行“蹲点式”指导,只能把学生交给企业,无法保证实习效果。
(3)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由于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是一件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很多老教师都不愿意参加,不少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就被安排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因此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6.学校对生产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生产实习一般由教务处或院部统一部署,确定实习时间、内容和考核标准,然后再将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最终由指导教师具体安排学生的实习方式、地点和内容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务处和院部缺乏一套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从而导致生产实习的效果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自觉性。如果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学生没有自觉性,就会出现在整个实习期间,老师和学生都在“混日子”的结果,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高本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对策
针对影响本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种种因素,结合本人多年指导学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场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生产实习能够长期、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1)合理选择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搞好实习的重要前提。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应选专业对口、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应根据企业能接纳的人数、学生规模等确定,最少应有2~3个。
(2)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学校要依靠自身的理论、科研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展技术合作,联合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不仅可以为企业排忧解难,保证生产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同时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3)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或院部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把实习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重点攻关,使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成为日常工作,保证学校与企业沟通与交流日常化,进而保证生产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4)加大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本地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内基地建设,尽量使学生在学校内受到专业实践技术等基本训练。有了基本实践基础,有利于学生被校外企业接纳,互利互惠、实现长期而稳定的校外实习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开源节流,保障实习经费投入
实习经费是制约实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对其加强管理,改善经费不足现象,保证生产实习能够正常、顺利地进行。
(1)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本着节约资金、便于管理的原则,在满足教学要求、保障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就近安排实习,凡能在校内实习的,不到校外去;能在本地实习的,不到外地去;能在近处实习的,不到远处去。就近建立相对稳定、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减少路费和住宿费等开支。[2]
(2)争取企业资金赞助。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发挥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培训、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途径,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双赢”合作关系,以此来争取企业资金赞助,改善实习经费不足现象。
3.实习内容多样化
为避免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容易厌烦,实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在实习过程中要合理计划,采用参观实习、知识讲座、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实习内容,[3]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实习时间也相应地得到了延长,实习质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4.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学生认识程度
校方必须通过课堂灌输、日常宣传、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掌握真正的本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愿地去完成生产实习任务,提高实习效果。
5.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必须加大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重视生产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应安排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教师带队指导实习,同时加快对年轻教师的培养,稳定现有的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实行奖勤罚懒,增加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充分保证生产实习的效果。
6.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为了保证生产实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单位和教学实施单位除了要抓好两头外,还要着重管理好中间过程。实习开始之前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来作为指导;实习过程中务必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严格进行中期检查,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认真检查学生们的实习笔记,加强过程管理;实习结束后,要严格进行考核,严把质量关,对于一些弄虚作假、抄袭严重的坚决不予通过。并通过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指导老师的情况,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要严肃处理。[1]只有通过各方面的严格管理,才能确保生产实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本科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增进对企业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各方面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采用灵活合理的生产实习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格管理和考核制度,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果清.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8):206-208.
[2]翟崑.高校实习经费管理的研究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2):
18-19.
[3]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171-173.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