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外二篇)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tag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一程是一个网友的名字,不久又有一位叫水一程的网友注册,两位都是我的好友,两位都是热爱户外活动的干将。也许这名字就寄托着他们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
  山一程水一程,山高水远。在游山玩水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自然是一种热爱浪漫的情怀。然而,今天我心中涌现的不是旅游观赏中的山水,而是送别中的人和情。山水无情人有情,送别的心情便在这山一程水一程中一点点昭示。
  梁山伯祝英台同学三年,友谊深深。英台要回家了,梁山伯十八里相送,江南的小桥流水,桃红柳绿,似乎都成了流连的美景。面对梁山伯这头呆头鹅,祝英台用尽比喻还是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个女儿身,一个是只有纯洁友谊,一个是爱你在心口难开,美好的情意被丈量成十八里路,这是历史中最远也是最美的送别。
  豪放不羁的诗仙李白于天宝十四载(755),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当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时,汪伦与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出乎李白的意料。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这样的送别被这样“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的诗一点化,便化成了千古送别的佳话。
  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那悲壮的诗句。 这样的送别,可谓千古绝唱,荡气回肠。
  渭城朝雨浥清尘,
  客舍清清柳色新。
  勸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是男人的送别,是壮士的出征,所以极尽豪放。
  坐落在渭水南岸的渭城,当中是一条宽宽的驿道。路的两旁是高大的杨柳。旅舍酒馆一间挨着一间。从长安向西进发,或者是从西边回到长安,都要在这里歇一歇脚。在绿叶柔条的柳树阴下,出发的旅人和送行的朋友在这里喝上一杯壮行酒,西出阳关,便是大漠黄沙,可我们的壮士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这样的送别,虽然有些无奈,有些离苦,但是男儿的豪气也尽显其中。
  最让我难忘的送别是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在长亭更短亭充满的离愁别恨。
  在一个凄凉的暮秋天气里,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地上是零落的黄花,萧瑟的秋风吹过,避寒的大雁向南方飞去,这些正好衬托了崔莺莺为离愁别恨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崔莺莺见景生情:是什么一夜之间把这一大片树林染红?是不是离别人的眼泪?想必崔莺莺是一夜流泪到天亮的!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个“染”字,更是把这种主观的色彩刻画得更加形象生动。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了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长长的柳丝系不住张生的马,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马慢走车快随,松金钏减玉肌,无不是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这样的送别,这样的意境,尽管凄惨,却是最最凄美,令人心颤。 也许这也是人们特别痛恨莺莺之母宰相夫人冷酷无情棒打鸳鸯的原因吧?
  离别苦,别离苦,无论怎样的送别,都需要山水寄情。
  山一程,水一程,无论道路的远近,都需要心灵有约。
  所以我喜欢这样的意境:
  茫茫人生路 我愿意
  陪你风雪一程
  前尘后路 我都不问
  默默地走,默默地行
  默默地守候这一片痴心
  起伏的生命
  久居喧闹的都市,不免向往那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于是,户外运动蓬勃兴起,我们就有了去西藏看布达拉宫,去壶口看黄河瀑流的愿望!想领略一下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回归自然的野性与不羁。是的,西藏的粗犷、雄浑,黄河的奔腾、汹涌,无疑会给都市的书生闲民们大大的刺激与震撼,这也是都市中所崇尚的探险精神。
  的确,在广袤的大自然里,我们看到的会是我们的渺小,看到的会是自然造物者的伟大。我们便有了一种放松,一种洒脱。在自然中,我们也会感受到什么叫身心挣扎,什么叫纵情忘我。
  那一刻,我们可以是一个疯子,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不要伪装,不要掩饰,不要笑脸,不要唯诺。
  那一刻,我们可以是一个诗人,可以任自己神游四海,没有羁绊,没有困惑,没有领导的批评,没有工作的压力。
  那一刻,我们可以是一个孩子,可以任意奔跑,任意索取,任意笑骂,任意指点。没有顾忌,没有拘束,没有该与不该。
  那一刻我们可以做一回“另类”,原来红尘中有这么多的庸俗与平凡,原来自然中是这样的纯真与率直.。
  大悲大喜,大劳累大放松。生活也是这样。
  地无起伏不成山川,人无起伏不成生命。
  生活又何曾不是这样?过惯了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就希望过过轻松恬静的田园生活;而田园的农民们放弃了犁耙,纷纷涌向都市。
  爱情也是这样,看惯了平凡普通的身边人,也渴望寻找另类的刺激。“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生活就演绎了一个个的喜怒哀乐。
  人们就这样迷失了自己。骨子里就滋生了一些另类的东西。
  探险犹如社会生存,迷失犹如一场大病,细想想,我们探险无非是想要表达征服的欲望,挑战自然,迷失自己更是一种自虐意识,只是为了寻找刺激。但,日子还得过下去,路还得走下去,于是我们往往在走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起点,又回到了过去,又回到了平静。   是的,我们需要走出去看看,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一点刺激,有一点调料,我们需要在生活的长流中投放几块石头,掀起几朵浪花,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得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生活在我们的生活里。
  让书香盈满心房
  似乎是受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的影响,居于象牙塔之中的学子不知从何时起对时间也开始变得吝啬起来,丝毫不愿多花费时间在自习室、图书馆等充满儒雅书香的地方,而整天忙于所谓的谈恋爱、上网、开店赚钱等看似更符合自我实际,更加充满商业气息的事情。从表面上看,曾有人提出的“不要死读书”的思想似乎被发扬光大,学子们纷纷投身社会实践中去了。其实不然,下面隐藏着的是青年人应有的读书和求索精神在匆忙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游离。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题目叫做《到哪里寻回中国大学精神?》读后心里一阵酸楚,心想:读书精神的日渐缺失,不也是大学精神日渐缺失的一个重要代表方面吗!试问,一个大学学子在一年的时间里用来真正读几本好书的时间能有多少?而能够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时间潜心拜读的人又能有多少人呢?诚然,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委实让年轻人忙得够呛。但请不要忘记,当你事业有成时,想想学生时代真正值得记忆和令人回味的,不正是那些独坐窗前,手握一卷,尽情体味南山旧事,思想魂灵神游八方的美丽时光吗?
  阅读对于喜欢它的人而言,实在是一种使心灵获得莫大快慰的难得的享受。宋末元初隐士翁森曾撰有《四时读书乐》组诗, 字句珠玑,情趣盎然。在诗中,他向我们描述了春夏秋冬四季里不同的读书情趣和通过阅读获得的极大乐趣。而最近看到的一篇名为《书香四季》的文章,更是将四个时令里读书的感受与饮茶巧妙结合,为我们呈现出另一幅文韵飞扬的美丽图景。春天,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庭前草不除”。在暖风轻扬,草长莺飞的三四月份,人的心情也如春光一般美丽灿烂,如风筝般在天空中灵动轻舞。桌前一杯花茶,手上一卷新诗,花茶清香徐徐,濡染四方,此时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旖旎灵动、韵趣十足。入夏,“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夏天一到,让绿茵茵的茶水安抚你躁动的心灵,清凉的感觉由心底滋生,感觉暑气全无。此时你脑海中活跃跳动的思想,心中时刻闪现的火花,是最宜读长篇小说的。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风儿一起,秋日来临,“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秋日云高气爽,枫红叶黄,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最适饮青茶。让淡淡的青茶香气,幽幽浸润你干渴的身体和心灵,让你意境高远,彻悟春秋。此时读一些哲学大师的名篇,会使你对天边悄然飞过的鸿雁忽起遐思,对落红归根的眷眷依恋顿起感伤。冬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开地心”。在朔風撼树的隆冬时节里,独居小屋中,暖上一壶红茶,任融融之意播撒心间,看复岭含雪,听松涛阵阵。你会沉浸在温馨的感觉里,心和气静,思路旷达,品味传统文学和古典诗词,你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发现那曾有的美丽。
  阅读,其实是对世间事物的重新整合和解读,通俗地说,就是系统地整理自己的脑袋。置身其中,你的心智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启迪,你的人生也将获得新的感悟。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在纵览群书、深入探微的过程中,你将从不同的视角领略到世间万物各异的风采。读书,就是在和作者进行物语的交流,是一种无声的言语在时间空间中的悄然传播,是两颗心的紧紧相连和无限沟通。而人生,不也正是一本大书吗,不喜欢阅读的人又该怎样读透人生之书呢?
  古人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五到,认为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充分利用人体各部位感官,真正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伟大领袖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等符号,并在空白的地方打上批注,写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等,有时还会将文中的妙笔生花处摘录下来,写成心得体会。他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时,曾精心研读了驰名欧美的著名哲学家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一书。10万余字的原著,他竟用小楷字体写了一万二千余字的批注和解释。毛主席深知“不动笔墨不读书”教诲的益处所在,每每读书,他总能不厌其烦地认真书写批注,这使他获益匪浅,不觉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这一点上,我们实在应向前人好好地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对于读书的渴望和孜孜不倦,学习他们那种全神贯注的阅读方法。正是有了如此对于读书的痴狂,才留下了“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千古传诵的佳话。古人的读书精神从哪里来,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了什么,是我们今天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询的问题。而阅读,只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答之上,才可能获得无穷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读者进入悠然神驰的不凡境界。这正如作家秦文君说的,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阅读。清代诗人萧抡谓有《读书有所见作》一诗,其中写道,“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意在告诫人们要热爱读书,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将书中的营养消化吸收。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纵然光阴似箭,纵然岁月如梭,读书始终是人生航程中永恒不变的美丽风景。让我们扬起读书之帆,开动读书之船,尽情体验徜徉书海的乐趣吧!读书之乐,实乃世间最大的快乐。让美丽的书香生活带给我们生命的思索和震撼,让幽幽书香萦绕每个人的心房,永驻于每个人的心底。
其他文献
街上,阳光惨白,风很大,呜呜地叫着,像一头饥饿的兽。  强子把棉袄的领子往里塞了塞,脚下加快了步伐,他把手伸进棉袄的内里摸了一把,里面有刚取的2000多元钱。   公车刚停,等车的人就像潮水般的往上拥,下班时间,都赶着回家。头有些晕,很沉,沒有吃早饭,偶尔心速过快,强子知道那是供血不足。才几天时间,车票就涨了两块。但坐车的人还是那么多,空调开得足,人又多,车厢里弥漫着一股臭烘烘的热气,怎么就没有普
期刊
窗明几净,阳台上的月季娇滴滴地绽放着。鱼缸里的金鱼追逐嬉戏,不时吐出漂亮的水泡。厨房里飘出温馨的饭菜香味……  这都是她带来的。她是他请的钟点工。  他去家政公司的时候,几乎没有看她的长相。他觉得她是美是丑和他无关,他要的是一双会干活的手。所以当他看到那双粗糙的长着老茧的手时,就决定用了。他漫不经心地说,工作时间,早晚两小时。工资月结,打你银行卡。  现在,他突然想看看她长什么样了。  但是,似乎
期刊
小妹热情、活泼,不拘小节。整天乐呵呵的,就算遇上很不顺心的事,只要蒙头睡一觉,醒来她眼中的世界依旧美好。  在车间生产线上当装配工的小妹,总是穿着厂里统一下发的灰色工作服,一站就是一整天。她干的活儿是流水作业,活儿到面前就开始装自己负责的零件,不能慢。否则下一道工序的师傅就会催,进而会影响一条流水线的工作进程。  小妹工作上从不含糊,可家里却到处乱糟糟。床上的被子很少处于叠过的状态,小妹美其名曰这
期刊
水墨雨燕  燕羽 拽著梅雨的小情绪  翻飞  洇湿了天空这张生宣纸  在青山碧水上方铺开  于你展翅收翼之间  挥毫泼墨  点 皴 染 晕  微雨燕子斜  蝇头小楷落款  请于孤帆远影间  为我留白  我躲进二胡曲里纳凉  树林是个碎纸机  把大片烈日撕碎  撒在山路上  我拎着好心情 登攀  顺手摘朵鸟鸣 把玩  一支乐曲 迎面而来  赛马曲铿锵  敲碎山路的骨骼  辽阔了我逼仄的心情  我牵着
期刊
不要总是快节奏  慢下來  把日子过成诗  第一章 :慢·舍  慢,是一种自信  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舍,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勇气  敢于舍弃  善于舍弃  心中自会得一片静土  人生就像住客栈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有舍才有得  放下才自在  如海子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第二章 :慢·悟  明与暗,奢与简  浮华与淡泊  时光在树木的肌体里  
期刊
顶着漫天的雨夹雪,李德正来到傍临文化广场的“四季鲜”酒馆。老伴在女儿家照顾外孙,他一个人懒得在家开火,就摸到酒馆来。退休之后,他是这里的常客。老板见到他来,立刻把他安排在临窗雅座,这里可将广场景致尽收眼底。要在平日,此时广场上早已是人声鼎沸了。一边啁着小酒,一边欣赏着热火朝天的广场舞,已成为李德正退休后“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今天這样的雨夹雪天气,广场上稀稀拉拉没几个人。李德正要了一瓶“小枝江”
期刊
一  将往日收起——  听凭汉水再次漫过秦巴的脚趾。漫过我们的家园176.6。竖起来,深渊一样的高度。三千里路的落差需要我们腾出足够的陡峭与海拔  水里的城池,楼檐,老街,瓦舍,炊烟……  昨天被一片空白覆盖、充满  记忆中的道路,蜿蜒在巷子里的石板上。远遁的足音消逝  在时间那柄锋利的鱼肠剑里,不能自拔  我们弄丢了回家的地址。黑暗中  记忆反复剪辑、出没  一帧帧失联的影像,检索出故乡和往事的
期刊
在青海的海西镇一家私人诊所里,我遇见了青,真的是个天大的意外。  天啦,青青,你怎么在青海呢?他乡遇故知,我用手拍打着紧紧拥抱着我的青。  这个让我担心了好几年的青,杳无音信的青,几乎让我认不出来了。西瓜红的长袖连衣裙,长长的波浪卷发,淡淡的唇彩,漂亮的藏式挂件,一个美得要命的仙女。若不是她喊我:采……谁敢相信她是前几年精神颓废、绝望,整天工作服的青,我真的不敢相信,女人经过生命的裂变,一转身又是
期刊
浪淘沙  在台湾海岬观“美人头”,记起史家考证说:在新生代第四纪,海水退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  峨髻仰云天,颀颈削肩。娉婷沙岸又千年。雨虐风摧飞浪打,傲立无言。  日月逝波间,苦海情渊。凭何海上起狼烟!纵使海枯根底在,陆岛相连。  西江月  台湾中台禅寺  遥望丛山拱顶,巍然金字塔高。中西合璧寺新潮,方外新兴学校。  钟磬弦歌云杪,红尘似近还遥。荷花池畔有金桥,何不过桥“直了”。  
期刊
如一双双空洞的眼睛  逼向远方  是沉思还是失落  没有高山仰止的头颅  心却那么傲岸  枣园里的屡屡灯光  执著地向着山外遥望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  庄稼和菜蔬很难生存  在这坑坑洼洼的山沟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哦  有种叫理想的植物  却能抗旱御寒  在西北大地上逆势生长  或许没有繁华午后  斜倚在土炕的阳光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平寂  在一座座低矮的窑洞里  孕育着未来中国的希望  从这里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