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凉山彝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基于凉山州金阳县的调查分析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正式步入了后脱贫时代。受制于自然条件与历史遗留的双重影响,以金阳县为代表的凉山彝区要实现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面临诸多困境。基于此,从后脱贫时代实现凉山彝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探寻以金阳县为代表的广大凉山彝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其他文献
2020年,新冠疫情给我国带来严重冲击,农村地区由于医疗水平不高、村民危机意识不强、人员流动性较大,新冠疫情防控难度更大。为了更好地防控农村新冠疫情,以Y村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调研农村新冠疫情防控状况。调查显示,当前Y村新冠疫情防控存在村民法律意识不强、村基层组织管理散漫、信息传播不及时等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应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村干部及村民的法律教育、充分发挥村基层组织网格管理优势及自治优势等措施加强防控,避免农村疫情再爆发。
为了更好地评价分析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和实施绩效,根据山西目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情况,基于农户视角,从政策知晓度、农户满意度和农户支持度三个维度构建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实施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考察农户对本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感知。分析发现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还缺乏明确且深入的认知,对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发展满意度不高,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等机制体制的创新存在一定的担忧。
社区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区长期面临着缺乏公共空间设置,或个案在社区中面临的是个人-心理-社会包含的社区这一环节的缺失社区支持的情况,普遍造成社区的“脏乱差”的氛围和结果。社区营造是指社区公共空间和环境氛围的塑造和运行,具有社区治理的能力,也是体现社会给予底层最基础最有效的支持之一。社区营造,不仅具备着社区的生存力,还凝聚了社区的道德和人文的助力,用社区的力量治愈和解决社区中的问题和困境群体,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因此,社区营造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用于个案救助的重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传播和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研究较少。实践证明浙江文化礼堂模式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想载体。以实地调研贵州侗族文化聚落的肇兴侗寨为基础,探寻浙江文化礼堂模式在不同区域空间里应用的可能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与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应立足于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宜路径。以“婺学开宗”范浚故里香溪镇的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为例,从环境对当地社会经济影响的功能重新来考察当地资源,并运用SWOT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当地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地方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美丽之“道”是乡村规划,时代不同,现在乡村的美丽需要规划,能够“读懂”,并能指导和落实乡村规划的实施,则是乡村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以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田鱼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为例,从看定位、思路、布局、设计、变化、预算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干部如何看懂乡村规划。同时还对如何提高乡村干部的审美做了简要的论述。
行政治理与村民自治是村级治理体系的两种主要力量,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互补。如何发挥村级治理的最佳效能,探究村级治理“行政—自治”的平衡点是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对江苏省东海县所辖的具有代表性的15个行政村进行调研,对当前村级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自治与行政有效平衡的路径进行研究,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村级治理中行政与自治两种力量加以平衡:第一,制定科学规范的村干部产生机制,畅通村民监督的渠道;第二,创设村民自治的氛围,提升村民参与自治的意识;第三,挖掘乡土文化基因,强化村民的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的优势无疑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作为以文创产品研发为主线的社会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总结塔里木大学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成效、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存在的资金支持不力、人才结构不合理、提供的科技服务不连续,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此作为高校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参考依据。
为促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于发展型社会救助的视角,通过厘清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提出要均衡城乡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同时发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优势特点,厚植人力资本,把握扶得准、扶得巧、扶得好的行动逻辑,推动教育扶贫内涵式发展,最终形成长效合力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