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文人的“在场”与“走出”--以清代诗人窦光鼐为中心的讨论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窦光鼐在乾隆朝以经术文章为海内山斗,影响极大,但因长期行走内廷,屡掌文衡,其生命历程中缺少了一般诗人所具有的社会基层生活经历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环境,故才名长期为时文和应制文所掩,诗人形象难以彰显,其诗集成为今人相当陌生的文本。事实上他的诗具有独特的风貌,尤其“走出宫廷”的诗性抒写与“宫廷在场”写作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诗人突破困境后的斐然成就。综观其现存全部作品,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有不凡手眼与境界追求的诗家,宗尚唐宋而能以自我才力熔铸出新,以胸臆心裁临文书写,在乾隆乃至清代诗坛虽不自树旗帜,却足成坛坫。应在清代诗歌史上给予窦光鼐恰当的地位,并由此对宫廷作家抱持理解与同情,重视他们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17年4月8-9日,由南昌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协办、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暨先秦学术与当代人文精神建构高峰论坛”在南昌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昌大学以及台湾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等单位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2016年11月5-6日,“融通与超越:清代诗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学者就清代诗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2017年3月25-26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优势学科主办的“‘中国文学传统的历史建构’高层论坛”在徐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2017年3月18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来自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共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华思想通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集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三个领域的全部力量,肩负着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文艺思想编作为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来始终严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原则,扎实稳健地展开《中华文艺思想通史》资料长编编纂工作,为撰写《中华文艺思想通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6月28日上午,哈佛大学东亚系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宇文所安教授和田晓菲教授,联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听众主要来自我院相关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北京高校部分教师、还有一些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学者以及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将近百人。演讲会由文学研究所刘跃进研究员主持。
《遇庄》是了解谭元春晚期思想及文学观念的一篇重要文献。谭元春在此文中着重阐述了《庄子》的言说特点和阅读《庄子》的"遇"之法。作为一种文学接受方法,"遇"建立在对诗文自足、独立性的理解之上,强调读者"根器",以作品韵致的感悟、捕获为目的。"遇"与"注"法相对,但又不反对看注,是晚明以"悟"统"学"之时代精神在阅读领域的反映。
一般认为“四部”图书分类的确定在两晋荀勖、李充之时。通过辨析“集部”成立与命名的目录学背景,探讨两汉以下文集编集的历史惯例之形成与魏晋之际以“集”名书的关键举措,可以使我们将文集体制之建构这一中国文学文献史的关键问题与中国文学观念史、中国文学史连贯起来,进行新的系统论述。
2015年9月10日至11日,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中国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中美学者对话”在北京大学召开,主要议题有两个:首先是对古代文献稳定性、可信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关于“文献学”》认为传统的文献学、考证学研究基于一个预设:一个文本写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出自一位单一的作家之手,有一个可以被重构的语境或背景。但这个预设并非总是可以成立的,很多文本和文集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地演变“进化”。
王士稹论诗倡导神韵,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缜密详尽的理论作后盾,其有关表述或只言片语,略事诠解;或借评诗篇,稍作引申。王士稹的有关论述,与其诗歌创作实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凸显了其神韵诗的某些特点。王士稹有意化用前人名篇佳句乃至捋扯古人,“偷句”“偷意”是营构其诗歌神韵的重要手段;至于巧借前人诗歌的相关意象、意境为我所用,则属于其神韵诗创作更上层楼的追求,可名之曰“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