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爷爷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6世纪的某个黄道吉日,老太爷的六世祖从山阳县迁家至涟水县,把后代定在了此地,老太爷就生死于此。从家谱可知,原始的韩家人生活在中原南阳,后几经迁徙经陕西韩城县等地到达苏州府地。风转水移,生生若根。到了我老太爷这一辈子,已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末,洋事洋物包括洋布、洋油、洋火、洋皂还有洋神父渗透到江苏各地。他是个干体力活的村民,属于农匠艺工一类,靠着编草席、柴席、笆斗之类的手艺过活,赚些碎银子和铜板,购买洋布洋油洋火过活,慢慢积聚了二十来亩农田而立家成户。老太爷不遗余力地供我爷爷读新式学堂,把他栽培成了前后四村八庄比较稀罕的识字先生。别讲我了,我父亲都说不清楚我老太爷的样子,所以我连他一寸影子也没有见过。
  我爷爷十九岁就开始教书,早先教小学后来教中学。他教的不是经书,而是新式的语文、算术之类,学生中有不少人年纪比他大,还得弯腰颔首地叫他韩先生,四村八庄的人们都恭恭敬敬地称他韩先生。抗战时期,爷爷以教书做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干上了共产党。爷爷教书靠的是文化知识,无需填写家庭情况的政治表格,爷爷干共产党搞的是地下活动,就得对党组织交代家庭背景:父母务农。确切地说,解放后爷爷在干部履历表上填写的家庭出身是:下中农。
  小的时侯我去乡下老家,听小姑奶奶说过:“你爹爹(爷爷)在兵荒马乱的年头受了不少罪,他一天到晚在外头教书、干共产党的事情,二黄(汉奸、土匪)们三次到家里来抓他,他都先得到消息躲了。腊月里的一天半夜,一群二黄又你摸到家来喊门,‘韩先生在家吗?’你爹爹知道是坏人来了,翻下床裹上棉袍子躲在门后面。你老太太(曾祖母)磨蹭磨蹭地打开家门,责问他们半夜三更找人做什么?就在门板半开的挡子,你爹爹从门后面窜出来就往外跑,被一个二黄一把揪住了棉袍子,你爹爹把棉袍子一甩,光溜着身子滑跑了。你爸爸精灵啦,跑到屋子西头大喊大叫‘贼来了!贼来了!’西庄的村丁们闻声就放枪了,赶紧往这边赶。二黄们听到枪声,马上都跑了。”
  这段故事我后来从父亲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从老家的二堂奶奶口中得知了后面的情节,二堂奶奶九十多岁了还在县城里活得好好的。她唏嘘着告诉我,那天半夜我爷爷光着身子,游过一条小河,跑到西庄躲在小姑奶奶家里。小姑奶奶的丈夫跟爷爷是一头的人,他年纪轻轻血气方刚敢做敢当,明里暗中帮着共产党和我爷爷做事,和土匪汉奸结下了公仇私怨。土匪汉奸们早想干掉我的小姑爷爷,后来他们用欺骗手段绑架了他,把他绑在村外的老柳树上,用机关枪扫死了他。我小姑爷爷真是千里挑一的铁硬汉子,决不服输讨饶,死前大骂土匪汉奸,有本事把他松绑了二对一和他打。机关枪把小姑爷爷的身体打成了蜂窝,这帮汉奸土匪们竟还不解恨,还挖出他了胸膛里的心肝做菜下酒。我爷爷为此对小姑奶奶抱愧一生,对她特别的爱护,在我爷爷做了区长后,区政府为小姑爷爷立了一块烈士碑,至今还立在老家的陵园里。
  有一位叫陈伯伯的,是我父亲的老乡,在他做市政法委书记时,给我上过不少政治课,其中最大的道理就是:“没有共产党哪有你,你爹爹(爷爷)你爸爸都是共产党。”陈伯伯回忆说,他在解放前入共产党很简单,干共产党却是提脑袋。他在老家村子南面的大沟里,面对入党介绍人——我爷爷,举起拳头宣一下誓,就是共产党了。他举拳头的时候,大沟外面的马路上开过去一队日本鬼子的摩托车,飘过去了太阳旗。
  老家的天地变成红色后,爷爷先后做了两个大区的区长,穿灰黑色中山装,腰上挂着盒子枪,与他穿长衫做教书先生时的模样大不一样。不知道我爷爷打过这把盒子枪没有,被爷爷的二堂弟——我的二堂爷爷放过一枪。二堂爷爷本是乡农会主席,真正是玩枪的主子,枪毙过汉奸恶霸。他看爷爷回家来把枪放在桌上,就拿起来到外面放一枪试试枪法。爷爷听到枪响跑出屋,当着众人的面左右刷了二堂爷爷两个大耳刮子:“混蛋,我的枪你也敢动!”
  爷爷不当区长后,回到他曾教过书的那个小有名望的红色中学做校长。他一辈子教了多少学生,其中成长了多少将校军官,他培养了多少大小干部,干了多少革命工作,所有这些情况我都未予细究,不甚了然。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从京城和地方离了休的老干部,称自己是他的学生或部下,同时提高聲调说一段我爷爷老韩先生过去的事儿作证。我对爷爷没有印象,爷爷死后给我父亲留下了几张个人照片,小时候我常盯着照片上的他看,粗浓的扫帚眉,眼睛不但不大而且有三角形倾向,目光狠狠的,紧绷着脸,戴帽子不戴帽子都不英武,只能说是威严慑人。据我高大魁梧的三叔讲,爷爷个头中等,个性严谨,不开玩笑,对内苛刻武断,对外一团和气,在生活中严厉得让三叔恐惧。我顾及三叔的情面,不举他儿时在县城读书生活时受爷爷高压管理的事例。
  在人生的最后几天里,爷爷走在县城的大街上,想到他的一个老部下家谈什么事情。他发现白球鞋的鞋带松了,就弯下身来系鞋带,一个路人擦身而过碰到了他,他歪倒在地,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去世,终年六十岁。人们得知老韩先生死了,纷纷前来吊唁,缅怀他的过往事迹,称颂他的做人精神。那时我不到两周岁,跟着父亲远在皖南,根本不可能懂得爷爷的死亡,这些都是三叔后来说给我听的。
  爷爷去世后的那些天大雨不断,父亲从安徽赶回来奔丧时摸错了路,等他一身泥泞摸到家时,爷爷已经下葬。父亲大哭半天,联想生母早逝,悲不能立。我的亲奶奶死于抗战时期的病困交加,爷爷去世没有留下钱财,却留下了一些马列毛书籍和文史哲书籍,给我不识字的继奶奶。
  不久,继奶奶带着三叔离开县城,把户口安到乡下老家,靠生产队分配的口粮生活。爷爷的土坟就在村外的田野里,继奶奶按时按节地上坟扫墓。
  我和爷爷共生在世上不到两年,也没有和他在一起生活过,却好像很熟悉他就像熟悉自己的家史,总觉得他是文武双全的人,既能穿长衫作教书先生和中学校长,也能挎盒子枪做地下党和一区之长,而且认为他那一代能吃苦敢革命的人,是了不起的,有着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的精气。
其他文献
这么多的船  聚集在河汊中  这么多的纸船  一艘,两艘。许多艘  这么多的船要驶向何方  在河汊中  这么多的船萍水相逢  春 意  勃发的力量蓄积在枝条间  游走在土地里  它在等待风 等待绵长的  细雨  等待阳光的抚摸  等待一个人深情地一瞥  萌动的少女是春天的使者  她的衣裙像蝴蝶伫立在木橱里  好几次 她想象着蝴蝶簇拥着她  在绿意阑珊的田野里漫游  那一刻流水相合  鸟鸣伴奏  
期刊
一  夜,醒着。当泪水流下来,你想起了梭罗的那句话:说什么天堂,你羞辱了大地。  我从不怀疑自己,来自骨子里的热爱。这条通往宽阔远方的道路,我除了相信用勇气走下去,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境界和品味永远属于时间里甘于寂寞的人。让喧嚣的一切去假想,包括那个偶尔疼了的自己。古人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桃树下说话的男女,在流水的城市与工业遥相呼应。那些看似风情的去向和路径,却无风趣可言。很多游弋于
期刊
是的。我被震撼了  这垂在崖边的红枫  在光影的涌动下  在深秋浓烈的凝视下  她把情思  把绯红的心事  向着来路  招搖地挂在脸上  而这陷入凄凉的深山  石头冰凉,落叶破败  溪水接近干枯,躺在河床上  数流逝的日子,数见证过的  一些花开和誓约  我是一枚掉落于时空的红枫  挂在阳光的午后  小心翼翼,却又惊喜万分地  对着一声声冲破喉咙的鸣叫  紧张地掀开  体内的陈旧和荒芜  内 敛 
期刊
1  屋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断地敲打窗户上的玻璃,流下一行行伤心的眼泪。那雨滴对着窗问:“你知道为啥叶落归根吗?”窗伤感地答道:“土生根,根生木,木生叶,根和木和叶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啊!”雨滴依然如故地十分痴情地带着忧伤贴近那扇窗户,痴情的窗户默默地耐心接受着雨滴向它的倾诉,可雨滴还是顺着窗户不停地往下流淌它那悲伤和痛苦的忧情。  涛的房屋临海而住。从他家的阳台上往外望去,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
期刊
海口多水,海江湖河溪水滋润着海口,让这座城妩媚多姿。海口的水虽不比威尼斯,也不比水乡周庄、同里,却也算是这座城的一个特色。有水自然有船,水上走着船,船在水上行,船就成了海口的一景。  海口看船有两个去处,其一是海甸溪,其二是西海岸。  每次经过长堤路,我总要停下脚步,伫立江边,观望江上的船。一日下午,我专门沿海甸溪从新港往人民桥、和平桥、新埠桥而行。正是落霞时分,一些暮归的船泊在岸边,船家开始操持
期刊
如果那次没有去海口,海南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改变——那儿大抵是椰子的故乡,岛屿的上上下下都种满了椰子树,偏偏我去了,这个脑海中臆想的画面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打破了。当然,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海南确实有很多的椰子树,只是与高大的椰子树比起来,更让我难忘的是一片叫“红树林”的树群。  那一次,我和先生本是为探访海瑞墓而去的,因为坐错了车,被司机带到了东寨港。我们素来都是懒散惯了的,既然来错了
期刊
女人今天起得早,一到周末必睡到自然醒的习惯。  女人洗罢澡,用风筒将头发吹到微干,然后把发梢卷进卷发棒里,再把昨天新买的面膜敷到脸上,哼着她自己也不知名的曲子,做早饭去了。  窗外的喜鹊“喳喳”地叫,空气里弥漫着盛开的茉莉花的香气,女人用力嗅了嗅。  狗狗“浩浩”跟着她在厨房忙碌,“浩浩”是那个叫“浩”的男人五年前送给她的,她懒得想名字,就用男人的名字给狗狗命了名。  家里只有她和“浩浩”,近十年
期刊
在湄潭,最有意思的事是参观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湄潭是贵州遵义的一个偏远小县,竟然有一个国字号的茶工业博物馆,是很令人好奇的。当然,不仅好奇,也有点小小诧异。  这家茶工业博物馆,曾经是一家茶叶加工厂。当年湄潭所有的茶园的茶叶,都是由此地加工销往国内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如果再往前追溯,这个茶厂的前身叫中央茶叶实验所,由民国政府建于抗战时期。  关于这个实验所,得花点笔墨说说。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期刊
飞机凌空那刻,伴隨着轰隆隆的声音,我心里出现了少有的激动,再过差不多两个小时,我就要踏进最深刻的历史记忆——遵义城。在我的脑海里,遵义不仅仅是一座城,它是一个著名的红色符号,更是承载了中国革命的峰回路转。八十三年前,在这里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从此,伟人引领历史,革命才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民族漫长的悲怆命运才得以在金戈铁马中改写。  这之前的遵义城,对我而言,仅出现在史书和影视剧里。
期刊
夜宿茅台镇,闻着两千多家酒厂散发出来醇香的酒味,我枕着从窗外漏进来朦朦胧胧的月光,默念着朱熹那首《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白天所观赏到的这里秀美的山山水水一一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参观遵义老区的革命史,那一幕一幕感人的画面仍然反复地回映着;老区人民熟唱的革命歌曲欣然不时地在我的耳边久久回响。而我怡然在不知不觉中酣然入睡……  第二天早早起来,吃过一碗“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