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磅礴力量的三重逻辑:历史向度、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

来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对党百年辉煌征程精神之源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中刚毅勇进、不懈奋斗的原动力,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原点与思想基点.这种伟大精神磅礴力量迸发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向度持久而精准的把握,核心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义无反顾地扛在肩头,并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特质、政治特质、品格特质和情感特质,进而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其他文献
《家规辑略》是被称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曹端在永乐四年以《郑氏规范》为范本撰就的一部家训,它包含重要的经济观念.《家规辑略》建立起以家长为核心的家族经济管理体系,主母和“监视”辅助家长,族众必须接受家长的管理;制定严密的经济管理条例和详赡的奖惩方法,以长久维持家族公有制;要求族人树立以节俭为准绳的消费观,摈斥佛教消费和饮酒消费;推行以仁为核心的经济援助,要求合理合法地增拓田产.《家规辑略》的经济要求比《郑氏规范》更加严苛,体现家族和国家、家法和国法的互动,也展现出曹端光前裕后的家族理想及他对家族可持续发展的
高等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正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决议的核心要义,深刻认识“两个确立”重大政治成果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必须以史为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和奋斗的力量;必须坚定扛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洪武五年(1372年),明廷三路大军北伐惨遭大败.此役过后,明廷的边疆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原本激进、积极进取的边疆策略转向谨慎、保守的守边之策.直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前,明廷在沿边地区设立了大量卫所,分属山西行都司、北平都司、大宁都司统辖,这些卫所多位于长城外,与洪武五年(1372年)之前所设卫所相比更凸显了“防边”的作用.与岭北之役前“大开大合”的北伐策略相比,岭北之役后明廷对北边的经略方式应属“保守的经略”.这种保守、稳固的边防战略为明廷经略辽东、降服纳哈出、捕鱼儿海大捷奠定了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孝的思想;春秋至秦,“孝”通过立法开始成为正式的法律;两汉政府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从各个层面补充并完善了对孝的立法;隋唐时期,孝法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该法继续强化和益趋反动.古代中国的孝法呈现出“礼法结合和德刑并用”、“维护家长的特权”、“把孝神圣化和法律化相统一”等特点.尽管古代中国的孝法充满专制和特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社会氛围,推动了“孝”行为的落实.这对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敬老及保障老年人权益等现实问题,具有某些参考价值.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相比,别称及其缘起成因最多,显示出端午节习俗文化内涵的多样性.端午节的习俗多样性在流变过程中呈现趋同化倾向,逐渐形成纪念屈原以及与之相关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核心习俗符号.趋同化的核心习俗符号驱动地域的群体意识扩延为国民群体意识乃至国家共同体意识,端午节的“民”“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规律性的互动关系.作为核心习俗符号的“俗”之趋同及作为“民”的群体意识扩延使端午节习俗在持续的流变中不断创意传承成为可能与必要.
技术并购是企业获取外部创新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2007至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通过手工收集企业技术并购事件数据,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参与能提升企业技术并购可能性.其中,高持股比例、私有性质和联合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并购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风险投资在促进企业技术并购同时,对企业技术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保证技术并购后持续研发投入分别是风险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并购决策和提高并购创新产出的重要机制.本研究从技术
施蛰存先生的古典诗词教学呈现鲜明的综合性特征,这体现为:在教学旨向上,以研究为主,兼及鉴赏与创作的综合;在课堂上,是学者的严谨与才子型文人自由挥洒的综合,同时注重发挥课堂内外教与学的综合.在20世纪古典诗词教学和研究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综合性既是传统私塾传习模式与新式教育的有机融合,又契合了古典诗词的学习规律,符合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审视当前高校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偏颇也不无裨益.
1931年8月伊洛河流域受极端降水影响,部分河段出现决口、漫溢,沿河各县损失惨重.通过分析伊洛河流域各县灾情官方汇总数据可知,其受灾程度可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受灾严重区域,包括巩县、孟津县、偃师县和洛阳县;二是中等灾情区域,包括新安县、宜阳县、平等县、洛宁县和嵩县;三是受灾较轻区域,包括渑池县和自由县.受灾区域集中分布在伊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夹滩滞洪区,呈现越靠近下游受灾等级越高的现象.灾情程度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还受各县农业发展状况等经济因素的影响.面对“数百年未有之奇灾”,灾后赈救虽取得一定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蒙古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内蒙古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内蒙古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并研讨2022年内蒙古经济的发展趋势,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近期举办了主题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22年经济形势”的第71期内蒙古发展改革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紧扣主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本文对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形成综述.
豫剧作为中华戏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孕育在黄河文明的丰厚土壤中,其远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河南讴”.由初级戏剧蝉蜕而来的宋金杂剧,既是北杂剧和南戏的共同母体,也是豫剧的不祧之祖.清末民初,河南土梆戏回应时代风云,唱响“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1930年代,河南大学优秀学子樊粹庭冲破重重阻力,以“重大担负者”自任,创立“豫声戏剧学社”,改建“豫声剧院”,对祥符调实施全方位的改造和重塑,引导豫剧戏弃旧图新,步入现代化进程,跃升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地方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