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妙、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为学生学习语文注入活力。多媒体教学突破了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单一方式,能更有效地让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形象直观生趣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融合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先播放一首声情并茂描绘春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这首旋律与春浑然一体的歌曲后,谈谈这季节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引入课题,然后把收集的春景图“盼春——绘春(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按顺序以ppt形式播放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便轻松徜徉于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感受到作者把大自然写足了、写透了、写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常常能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这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更易建立表象,生成趣味性,更是为了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再现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运用声形兼备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进一个形象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但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对杭州的风景只是在书本上了解一二,对实景不大熟悉,如果只用语言分析,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很浓,即使背下来,也体味不到西湖春景的美丽。教学这首诗时,我先播放一段西湖春天的风光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西湖早春的美景之中,并从中感受到西湖绵绵的春意和无限的春光,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的游览路线。这样一来,学生便随着杭州西湖的图片与诗人一同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赏莺歌燕舞,醉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最后引导学生随着画面一起朗读并背诵全诗。这样的教学,既使陌生的杭州西湖变得形象直观,又像亲临游览一遍,更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把握。
丰富资源拓思路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们语文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这样,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形成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既让学生拓宽视野,也让他们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教完《智取生辰纲》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吴用等的“智”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要求他们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立马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及时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一期内容丰富、别出心裁设计的“水浒群英传”板报就出来了。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
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让学生通过各种灵通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交互评改作文,充分提高习作水平。而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网络及时发现学生习作问题并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形象直观生趣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融合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先播放一首声情并茂描绘春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这首旋律与春浑然一体的歌曲后,谈谈这季节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引入课题,然后把收集的春景图“盼春——绘春(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按顺序以ppt形式播放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便轻松徜徉于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感受到作者把大自然写足了、写透了、写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常常能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这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更易建立表象,生成趣味性,更是为了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再现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运用声形兼备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进一个形象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但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对杭州的风景只是在书本上了解一二,对实景不大熟悉,如果只用语言分析,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很浓,即使背下来,也体味不到西湖春景的美丽。教学这首诗时,我先播放一段西湖春天的风光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西湖早春的美景之中,并从中感受到西湖绵绵的春意和无限的春光,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的游览路线。这样一来,学生便随着杭州西湖的图片与诗人一同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赏莺歌燕舞,醉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最后引导学生随着画面一起朗读并背诵全诗。这样的教学,既使陌生的杭州西湖变得形象直观,又像亲临游览一遍,更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把握。
丰富资源拓思路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们语文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这样,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形成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既让学生拓宽视野,也让他们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教完《智取生辰纲》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吴用等的“智”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要求他们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立马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及时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一期内容丰富、别出心裁设计的“水浒群英传”板报就出来了。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
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让学生通过各种灵通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交互评改作文,充分提高习作水平。而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网络及时发现学生习作问题并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