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理论核心即是形神关系,以形传神,西方绘画则偏于客观的再现对象,重于写实。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有四点:即中西方绘画构图方式、透视与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思想文化根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色彩审美的不同;中西方画家身份与题材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比较;构图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文化根源;色彩审美
美术史从远古的壁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到今天,同为绘画,中西方的绘画也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者都非常重视主次和疏密的处理,以及和谐、对比、简洁、均衡、取势等技巧的运用。然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了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思考方式甚至审美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差异,这其中也包括在绘画方面的差异,它们的差异占据主导地位。
将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作以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构图方式、透视与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绘画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中国绘画在创作上讲究的是意境,画面构图讲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在造型上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在透视上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着重于焦点透视,在构图上有所限制,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事物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中国画大多采用“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中国画所运用散点透视法来表现,给绘画带来了整体上的节奏感与和谐感,在构图上环环想扣、节节相连,描绘深刻真实,构图饱满中见空灵。
传统的西方画中,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人的意念和想象。西方绘画还把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比例恰当,描绘得如同真人一样。所以西方绘画作品比较科学严谨,追求逼真,强调通过光影、色彩的变化对比,利用体、面等手段对对象进行刻画,真实的再现创作对象。
二、中西方思想文化根源的不同
中国画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所讲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交融。中国画所面对客观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中国画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对客观事实进行了提炼,成了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观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关心人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作画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白,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
西方绘画则不同,西方文化的传统哲学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中心,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的理想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幸福,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在创作中讲素描、解剖和透视的应用,通过明暗的调子、统一光源的明暗关系来进行制作,它讲究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作画,讲块面刻画。它是一整套的模式来进行绘画。在西方画中,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代替科学,不能表达深层次的意境,它与中国画具有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绘画色彩审美的不同
欣赏中西方绘画,最直接的体会就是绘画审美在色彩上的应用。色彩是西方绘画的灵魂,西方绘画着重强调色彩的渲染,画家用色彩的渲染传达画家的情感,大胆地描绘自己的感觉,西方绘画为了达到色彩上的完美,用很多材料来作画,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对色彩如此执着地追求,与中国的绘画审美截然不同。
中国画最初的创作受颜料局限仅限于黑白水墨画,画家墨跟毛笔通过深浅颜色的对比将心中所想之物挥洒在纸上。后来中国画作也增添了多种色彩的应用,但画家们重视的始终不是画作的色彩的绚丽,他们要的是通过色彩对比所呈现的意境。
四、中西方画家身份与题材的不同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出现文人画家了,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杰出画家,唐宋以后,一批大诗人兼大画家的出现,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绘画的“文人化”进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文人画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几乎是出乎其外,淡然处之的,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写的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这在西方则是没有出现过的。中国文人画受宗教影响较小,多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
西方的画家在19世纪前一直是画匠身份,到19世纪后才独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家。西方画家的主要成分是画匠,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对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生活,是正视直观的、积极干预的,所以,西方的绘画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具有写实、再现的意义。西方画家以事物为对象,抱着一种科学的态度,以探求物象在视觉上的性质,这些纯视觉因素的把握,使西方绘画的表现较纯粹。
总之,中西方绘画各有其特色和精髓,它们产生、发展是在不同的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下造成的,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我们欣赏中西方绘画时,要综合其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宗教等结合绘画本身来欣赏比较。
【参考文献】
[1]王默林.写实——作为西方美术的世界观问题[J].文艺评论,2009(03)
[2]蔡峰.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和谐思想探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田朝杰,男,1989年出生,河南省鹤壁市人,助教职称。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工作,2011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
关键词:中西比较;构图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文化根源;色彩审美
美术史从远古的壁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到今天,同为绘画,中西方的绘画也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者都非常重视主次和疏密的处理,以及和谐、对比、简洁、均衡、取势等技巧的运用。然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了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思考方式甚至审美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差异,这其中也包括在绘画方面的差异,它们的差异占据主导地位。
将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作以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构图方式、透视与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绘画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中国绘画在创作上讲究的是意境,画面构图讲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在造型上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在透视上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着重于焦点透视,在构图上有所限制,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事物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中国画大多采用“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中国画所运用散点透视法来表现,给绘画带来了整体上的节奏感与和谐感,在构图上环环想扣、节节相连,描绘深刻真实,构图饱满中见空灵。
传统的西方画中,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人的意念和想象。西方绘画还把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比例恰当,描绘得如同真人一样。所以西方绘画作品比较科学严谨,追求逼真,强调通过光影、色彩的变化对比,利用体、面等手段对对象进行刻画,真实的再现创作对象。
二、中西方思想文化根源的不同
中国画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所讲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交融。中国画所面对客观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中国画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对客观事实进行了提炼,成了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观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关心人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作画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白,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
西方绘画则不同,西方文化的传统哲学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中心,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的理想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幸福,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在创作中讲素描、解剖和透视的应用,通过明暗的调子、统一光源的明暗关系来进行制作,它讲究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作画,讲块面刻画。它是一整套的模式来进行绘画。在西方画中,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代替科学,不能表达深层次的意境,它与中国画具有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绘画色彩审美的不同
欣赏中西方绘画,最直接的体会就是绘画审美在色彩上的应用。色彩是西方绘画的灵魂,西方绘画着重强调色彩的渲染,画家用色彩的渲染传达画家的情感,大胆地描绘自己的感觉,西方绘画为了达到色彩上的完美,用很多材料来作画,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对色彩如此执着地追求,与中国的绘画审美截然不同。
中国画最初的创作受颜料局限仅限于黑白水墨画,画家墨跟毛笔通过深浅颜色的对比将心中所想之物挥洒在纸上。后来中国画作也增添了多种色彩的应用,但画家们重视的始终不是画作的色彩的绚丽,他们要的是通过色彩对比所呈现的意境。
四、中西方画家身份与题材的不同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出现文人画家了,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杰出画家,唐宋以后,一批大诗人兼大画家的出现,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绘画的“文人化”进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文人画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几乎是出乎其外,淡然处之的,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写的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这在西方则是没有出现过的。中国文人画受宗教影响较小,多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
西方的画家在19世纪前一直是画匠身份,到19世纪后才独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家。西方画家的主要成分是画匠,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对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生活,是正视直观的、积极干预的,所以,西方的绘画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具有写实、再现的意义。西方画家以事物为对象,抱着一种科学的态度,以探求物象在视觉上的性质,这些纯视觉因素的把握,使西方绘画的表现较纯粹。
总之,中西方绘画各有其特色和精髓,它们产生、发展是在不同的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下造成的,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我们欣赏中西方绘画时,要综合其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宗教等结合绘画本身来欣赏比较。
【参考文献】
[1]王默林.写实——作为西方美术的世界观问题[J].文艺评论,2009(03)
[2]蔡峰.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和谐思想探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田朝杰,男,1989年出生,河南省鹤壁市人,助教职称。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工作,2011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