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115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都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生存危机,根据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及现在还存在的问题,成都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并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成都的形象品牌的塑造、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旅游产品等方式进行。
  关键词:成都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85-03
  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对于其中“保护”一词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专门的解释,即“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2006年5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共518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决定对非遗项目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略。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生存危机。成都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以先进的观念和创新的做法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非物保护“成都路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保护传承好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留存历史见证,传承历史文脉,而采用哪种方式才能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和合理的保护是保护研究工作的重点。
  一、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1.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目前已普查到70多类360多项,其中已有4项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包括都江堰放水节、蜀锦制作工艺、蜀绣、成都漆器等),3项进入第一批扩展名录(包括黄龙溪火龙灯舞、瓷胎竹编、中药炮制技艺等),10项进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包括竹麻号子、道教音乐、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金钱板、糖画、银花丝制作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等),目前成都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共17项。此外,2006年成都市公布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共计9大类37项,包括民间文学(新津灯谜)、民间音乐(沱江号子、竹麻号子、闹年锣鼓、青城洞经乐、成都道教音乐)、民间舞蹈(火龙灯舞)、传统戏剧(成都木偶戏、成都皮影戏)、曲艺(道情、荷叶、四川清音、金钱板、扬琴、连箫、飞刀花鼓、么妹灯)、杂技与竞技(高台狮子)、传统手工技艺(糖画、水井坊酒酿制技艺、郫县豆瓣制作技艺、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川派盆景盘扎技艺、孔明灯制作技艺、瓷胎竹编、邛陶烧造技艺、桂花土陶制作技艺、草编、成都银花丝技艺、棕编、藤编、道明竹编、川剧服饰制作技艺)、传统医药(成都中药炮制技术、成都中药传统制剂方法)、民俗(望丛赛歌会、火牛阵)。2007年四川省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10类189个项目,其中成都市的项目为28项。另据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都有5人入选。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极高,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传承者后继无人,受众范围日渐缩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失传消亡的危机。
  2.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随着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成都市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完成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立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手信息的数据库。此外,2007年成都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保护机制,通过《2007年度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管理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著作权和版权登记,并给予一定资助,此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2)专业保护机构的成立。2007年成都市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研究院。中心落户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并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全面承担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3)主题公园、专题博物馆等的建设。成都市已建设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这也是中国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家级公园,还建立了一系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此外,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蜀风雅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4)各类宣传活动的举办。2006年6月成都市举办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活动,现场展示、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7年5月起先后举办多届以展示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性节庆活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此外,还举办了成都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少年活动日等多种宣传活动。
  3.存在的问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包括:保护机构不健全、缺乏保护经费、保护措施不力、缺乏研究人员、生存环境恶化、教育领域不够重视等问题。成都市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仍有不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比如传承人问题,目前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稀缺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如成都本土的竹琴艺人仅3人,花鼓仅1人;研究人员匮乏的问题;保护经费缺乏的问题。生存空间问题,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老街区纷纷被拆,老茶馆、说书馆不复存在,民间曲艺如荷叶等的生存空间也随之消亡等。因此,尽管成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已取得了大量成绩,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遺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背景。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属于重要的旅游资源。首先,按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量项目本来就属于旅游资源的固有类型;其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使其成为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最具吸引力的资源,不少地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艺演出已成为当地的招牌旅游产品,如云南等;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最后,地方传统技艺制成的产品也是旅游商品开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活态性、社会性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物化的遗址和文物,适度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首先,旅游开发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其次,旅游开发使更多的人群直接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唤起群众的文化意识、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从而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最后,旅游开发有利于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2.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文化产业是成都市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已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都旅游业,无论是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项目的拓展、旅游商品的设计,还是成都整体旅游形象的提升都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求支持。同时,正是由于未能作为文化产业资源推向市场,成都的不少极具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向衰落,如成都的蜀绣、皮影,因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以使其获得经济方面的支持,对于维护成都的特色文化,保护成都的特色经济,提高成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策略建议
  (一)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原则
  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护性原则。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护第一,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第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双赢的原则;第三,特色性精品性原则。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选择具有较高观赏性、体验性,适合市场开发的遗产资源形成旅游产品。
  (二)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产品体系设计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成都的形象品牌的塑造。在成都的旅游形象中添加非遗的元素,树立鲜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品牌和文化旅游氛围,让游客一提起成都,不仅能想到武侯祠等景区景点,还能立即联想到蜀锦蜀绣等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应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非遗形象的视觉识别,在成都现有的城市标志如太阳神鸟图案、芙蓉花等之外,增加融入非遗元素的图案;二是非遗形象的听觉识别,如可以将竹琴、清音等的曲调加入成都市的各种宣传片、宣传广告中,作为背景音乐,甚至可以考虑融入成都市市歌的创作中,并加以广泛传播;三是非遗形象的环境识别,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基础设计城市标志性雕塑和壁画,如可以将蜀锦蜀绣等的制作过程制成雕塑、将其产品绘制成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壁画可以考虑安置在成都市东西南北四个主要入口处、五大高速路的入口以及博物馆、繁华商业区、市中心等处,使游客进入成都即可感受到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气息。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设计好相关的旅游产品是关键。成都非物质立。随着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成都市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完成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立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手信息的数据库。此外,2007年成都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保护机制,通过《2007年度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管理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著作权和版权登记,并给予一定资助,此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2)专业保护机构的成立。2007年成都市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研究院。中心落户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并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全面承担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3)主题公园、专题博物馆等的建设。成都市已建设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这也是中国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家级公园,还建立了一系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此外,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蜀风雅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4)各类宣传活动的举办。2006年6月成都市举办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活动,现场展示、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7年5月起先后举办多届以展示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性节庆活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此外,还举办了成都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少年活动日等多种宣传活动。
  3.存在的问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包括:保护机构不健全、缺乏保护经费、保护措施不力、缺乏研究人员、生存环境恶化、教育领域不够重视等问题。成都市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仍有不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比如传承人问题,目前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稀缺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如成都本土的竹琴艺人仅3人,花鼓仅1人;研究人员匮乏的问题;保护经费缺乏的问题。生存空间问题,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老街区纷纷被拆,老茶馆、说书馆不复存在,民间曲艺如荷叶等的生存空间也随之消亡等。因此,尽管成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已取得了大量成绩,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背景。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属于重要的旅游资源。首先,按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量项目本来就属于旅游资源的固有类型;其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使其成为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最具吸引力的资源,不少地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艺演出已成为当地的招牌旅游产品,如云南等;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最后,地方传统技艺制成的产品也是旅游商品开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活态性、社会性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物化的遗址和文物,适度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首先,旅游开发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其次,旅游开发使更多的人群直接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唤起群众的文化意识、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从而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最后,旅游开发有利于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2.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文化产业是成都市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已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都旅游业,无论是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项目的拓展、旅游商品的设计,还是成都整体旅游形象的提升都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求支持。同时,正是由于未能作为文化产业资源推向市场,成都的不少极具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向衰落,如成都的蜀绣、皮影,因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以使其获得经济方面的支持,对于维护成都的特色文化,保护成都的特色经济,提高成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策略建议
  (一)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原则
  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护性原则。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护第一,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第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双赢的原则;第三,特色性精品性原则。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應重点选择具有较高观赏性、体验性,适合市场开发的遗产资源形成旅游产品。
  (二)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产品体系设计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成都的形象品牌的塑造。在成都的旅游形象中添加非遗的元素,树立鲜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品牌和文化旅游氛围,让游客一提起成都,不仅能想到武侯祠等景区景点,还能立即联想到蜀锦蜀绣等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应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非遗形象的视觉识别,在成都现有的城市标志如太阳神鸟图案、芙蓉花等之外,增加融入非遗元素的图案;二是非遗形象的听觉识别,如可以将竹琴、清音等的曲调加入成都市的各种宣传片、宣传广告中,作为背景音乐,甚至可以考虑融入成都市市歌的创作中,并加以广泛传播;三是非遗形象的环境识别,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基础设计城市标志性雕塑和壁画,如可以将蜀锦蜀绣等的制作过程制成雕塑、将其产品绘制成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壁画可以考虑安置在成都市东西南北四个主要入口处、五大高速路的入口以及博物馆、繁华商业区、市中心等处,使游客进入成都即可感受到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气息。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设计好相关的旅游产品是关键。成都非物质目包括用于展示国内外非遗项目的中国小镇、海外小镇,用于舞台精品剧表演的室内剧场,用于节会演出和举办开幕式的广场,还有艺术馆、雕塑等附属设施,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以非遗主题功能为主,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務相结合的生态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因此,主题公园可以进一步拓展并充实项目,作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一大亮点和非遗旅游的主打产品着力开发并大力营销。
  第二,专题博物馆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扩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旅游功能。目前成都已有中药博物馆、皮影博物馆等一系列专题博物馆,但其旅游开发均较为滞后,以中药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只包含陈列室、标本室等几个部分,仅有文物、文献的陈列、展示,没有设计旅游功能也没有相关旅游设施。目前旅游要素设计较为完备的博物馆是正在建设中的锦绣工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将展现蜀锦、蜀绣、漆器、竹编、银花丝五大传统技艺的历史、文化和作品,还可让参观者亲自动手参与制作,集展示和传承为一体。除了博物馆,其配套旅游设施还包括古典式超五星级酒店、奢侈品商业街、高档休闲会所等,而且从外到内均装饰以蜀锦蜀绣风格。博物馆建成后,可作为精品旅游产品推出。成都已建成的专题博物馆包括中药、皮影博物馆等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开发旅游功能:一是博物馆陈列方式的改进,博物馆不仅应重视陈列内容的权威、全面,还应注重展示形式的创新,包括运用各种现代声光手段,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场景、制作技艺等,再现其原生态环境;二是展厅的设计,不仅应体现科学性,还应注重观赏性、艺术性;三是博物馆还应重视相关旅游设施特别是游、购、娱配套设施的设置,完善其旅游功能;四是多设置参与性项目,让旅游者在观赏之余能亲自动手参与一些简单工艺品的制作。现有的博物馆除了旅游功能需完善以外,还存在博物馆规模小、较分散等问题,因此,除了汇集五大传统技艺的锦绣工场外,可再建设两个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其中一个以展演类文化遗产为主题,博物馆的选址可考虑与现有的剧院、剧场整合,如四川省川剧大剧院、成都川剧院等,一个以餐饮类文化遗产为主题,博物馆的选址可考虑与现有的餐饮中心、美食街等为邻,如一品天下街区等。这三个大型博物馆加上非物质遗产主题公园,可形成四个主题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旅游点,相互呼应。
  第三,展演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具有展演性质的项目,如火龙灯舞、四川扬琴、道教音乐等,此类资源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应在尽量保持其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和改编,加入现代元素,制作系列的高水平的表演剧目,开发观赏体验类旅游产品。根据展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目特征,可打造小规模系列精品剧目,在一些固定场所如剧院、茶馆等长期定期演出。
  第四,综合旅游产品的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一方面是对分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组合。综合旅游产品类型包括节庆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产品、文化考察旅游产品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成都市标志性的特色节庆定期开展。在节庆活动中,可考虑增设全国性或全省性的民俗技艺的竞赛活动,并颁发相关的奖项;民俗节庆类遗产以都江堰放水节的规模和知名度较大,文化价值、观赏体验价值较高,可提升档次,进一步扩大影响,并且与都江堰、青城山等自然遗产资源组合开发。分不同市场、不同主题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学旅游产品。针对市场包括海外市场(以日韩市场为重点)和国内市场(主要针对青少年学生和民俗爱好者);以不同类别遗产设计不同主题,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曲艺、医药等的专题参观考察和修学体验,并且将知识竞赛、文化论坛、遗产传承等融入旅游活动中。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的开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部分,相关旅游商品可分三部分进行开发,其一,编辑出版系列精品图书、画册,以及以展演类遗产为主题制成各种精致的音像制品,其二,传统手工技艺制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高文化价值的商品,其三,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其他各类纪念品。由传统手工技艺制成的商品可分两个档次进行开发,一类是高档艺术品系列,如蜀锦、蜀绣等,其式样、质料、风格都保持原生态,并注重商品的经典化、装饰性及审美性,针对市场为收藏、装饰市场,另一类可融入现代元素,以大众化的仿制品为主,着重于实用价值。
  4.旅游市场营销。2007年首届非遗节在成都的举办已使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名世界,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要深入人心,还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促销,除传统的户外形象广告、电视广告、报刊杂志、互联网、宣传画册等方式外,还应积极创新,以各种营销手段将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直观地向大众展示。
  5.从业人员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还必须重视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人员、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导游、专业解说员等。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表演和解说者,才能有效激发游客的兴致,使游客能深刻体验感受和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深内涵。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2003-10-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ccnt.gov.cn/zcfg/fgxwj/t20060329_25222.htm,
   2005-03-26.
  [3]成都市建设委员会,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成都城市特色塑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辛儒,陈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推进[J].经济论坛,2008,(7):57-59.
  [5]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74-7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调研南昌市的无障碍设施的基础上,分析了无障碍设施的产品特性和南昌市的无障碍建设情况及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城市和中国发达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经验,阐述对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无障碍环境;公共产品;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49-03     无障碍环境的完善与否,是
期刊
摘 要: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强物质化特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实现产业部门的减物质化发展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中国2007年能源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国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间接能耗及完全能耗,并由此将产业部门进行归类,从而探索出实现减物质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能源投入产出表;直接能耗系数;减物质化;中国产业部
期刊
摘 要:艺术院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本身具有的情感丰富、个性张扬等特点,使他们对婚恋的关注和对恋爱甚至性的尝试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有鉴于此,本课题组特地选取了某艺术院校进行个案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以期引起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并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婚恋观进行密切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十二五”规划中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延安市为研究对象,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延安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描述,指出了延安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实施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制度变迁 创新主体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09-02  一、延安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城镇是社
期刊
摘要:粮食主产区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对于实现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区域平衡,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国粮食主产区,保证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从决策者的视角出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为着手点,形成一套解决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系统方案,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农民增收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通过选取2009年中国31个省市(除去香港、台湾、澳门)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得到居民储蓄额与城镇人口数均与房地产销售价格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 probit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53-02  一、引言及文献述评  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
期刊
摘要:城乡规划是统筹城乡的龙头,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发展高度、发展路径、发展结果。城乡规划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系统工程。富民县的城乡规划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启示。  关键词:城乡规划 成功启示 富民县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55-01  一、富民辅城的崭新定位  富民在“辅城”定位的前提下,提出了“生态宜居辅城”
期刊
摘要:基于对上海某小区集体上访的田野调查,分析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力在信访实践中造成了不少“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分析通过两条线索展示,明线是正文的故事线,暗线是脚注的分析线,并得出信访博弈的逻辑:只有是在该级政府权责范围内的,且居民被纳入联盟利益分配的或者没有触及到“政府—开发资本”联盟利益的利益诉求才会得到支持。  关键词:城市开发 利益分配 集体上访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明代抗倭遗址是重要的国家文物和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价值。但目前抗倭遗址大多处于保护举步维艰而开发“蓄势未发”的境地,学界也较少关注。抗倭遗址保护与开发关键在于做好抗倭史迹的保护和展示,做好客源市场的定位和营销,做好旅游业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社区旅游、处理好保护开发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及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抗倭遗址 蒲壮所城 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
期刊
摘要:目前,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度假村也已成为众多游客选择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以浙江杭州部分旅游度假村为例,从顾客体验经济的视角出发,总结文化体验、产品体验、服务体验、营销体验及品牌体验五方面的发展策略,认为开展文化特性培育、体验产品创新、服务个性化区别、互动式营销及品牌价值强化是旅游度假村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验经济 旅游度假村 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