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要表现出特色,其关键在于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通过预测、分析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变革和产业发展的趋势,高度重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挖掘并利用好专业资源,使良好的专业成为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和聚集教学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酵器。
关键词:高职 行业性 区域性 专业设置
课 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性、区域性研究”(编号:GHYB110217)。
为了适应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历史发展基础和社会人文条件的种种差异,许多高职院校在强调行业性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区域性发展,以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使学校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打造自己。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要能够表现出特色,其关键在于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通过预测、分析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变革和产业发展的趋势,高度重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
一、专业设置应把握好方向盘
专业设置的方向定位是专业设置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满足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需求目标的重要保证。行业需求是指要使学校开设的专业具有行业特征,专业种类既要考虑行业技术标准要求,也要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需求是指学生主要来源于地方,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地方,其个人的发展由地方基本建设影响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所需的专业要考虑地方的经济建设规划、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等因素。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顾及行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为高职教育有效步入与行业企业布局、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专业设置应“变中求稳”
新兴产业的出现及行业的发展,都意味着对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行业的变革和某些低迷产业的改造也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为避免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过剩,需要改造老专业、设置新专业。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是产业发展中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的兴衰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旺盛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跟踪、预测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按大局和趋势来及时调整专业。这就需要解决好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矛盾,坚持以适应性为主导,发挥学校多年积累的教育资源稳定效益的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专业设置工作“变中求稳”。
三、专业设置应以“集群化”推动“分
散化”
专业“集群化”是指高职院校以服务某类行业和产业为目标,通过对行业、企业的产业链中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构建出相应职业岗位的专业集群,为行业、企业提供立体化、多功能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专业“分散化”是指专业设置时适度“多元化”。由于社会对某些职业的人才需求达到了极限,高职院校在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要开拓更加宽广的学生就业渠道,力求通过扩大人才培养的覆盖面来“多元化”设置专业。“分散化”可以是“集群化”的拓展,也可以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条件向相近行业和领域发展,也是规避专业“集群化”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专业设置时以“集群化”推动“分散化”,形成以“集群化”为重点兼顾“分散化”的专业布局。在这种专业布局中可以自然形成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表现出专业设置的主体性和分支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的优势,与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急需的辐射专业一起形成专业“一条龙”。
四、专业设置应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应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根据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条件,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能够使得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学校的支柱和窗口,明显地表现出学校的独特性和成熟性;这些专业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充足的教学条件,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实训、职业顶岗实习等模式,集中投入、加强建设、突出特色,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获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这样,既能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又能在社会获得很好的口碑,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专业设置应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向政府要投入或盲目使用自筹资金而不计教育成本。应按照集约化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理念,使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并考虑专业设置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分析成本,厉行节约,做好教育成本的核算。即要在一定的教育投入和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换取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缩短学校供给与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通过充分地论证预计设置的专业可能在多长时间段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至少在多少年内能够紧跟行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不会落后。
六、专业设置应合理确定办学方式
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应该提倡联合办学方式,如区域邻近或行业相关的同类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方式确定后,联合体应采取专业设置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开发、设置、调整和完善,共同为人才培养献计、献策、投入、共享。专业设置的合作方式主要应有两种,一是中心校辐射方式,即以师资、设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为中心校,以中心学校特色专业为主体的合作方式,一般由区域邻近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校组成,按照“自由组合、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则,由中心校负责实现优势互补、集思广益、专业化分工、“大家庭”综合管理。中心校统一兄弟学校的专业标准、布局和教学资源,但各校建制、行政管理和经费核算独立。二是集团化合作方式,即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以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高职教育办学联合体(高职教育集团)合作方式。成立高职教育集团董事会,在专业设置时统一办学观念,以设置的主干专业为纽带,以骨干学校和行业企业为核心,资源互补、各显其能、互惠共赢。 七、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
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类别、规格、数量和质量的总体要求,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设置“生命持久、前景看好、竞争力强”的“长线”专业。“长线”专业一般具有的特点是:学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稳定,质量考核保证体系严格,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完备。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出现,专业人才的类别、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满足长期需求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在行业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或针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某一重大项目,采取定向培养、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模式来设置急需的专业,即所谓的“短线”专业。“短线”专业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学制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八、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
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乃至生产管理的现代化都使职业分工的专门化逐步向综合化演变。高职院校应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设置面向社会的宽口径专业,注重专业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相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以有限的专业数量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职业岗位选择,减少由于专业不对口而造成学业资源浪费。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一面,在对“通才”需求加大的同时,也对“专才”有特殊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适应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个性和爱好,开设一些应用面不宽但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即窄口径专业。鉴于这类专业的适应性差,不利于毕业生第一次就业,也不利于毕业生今后的转岗和再就业,而且社会需求量有限,设置这类专业时应将其定位为订单培养、定向就业。
九、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互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需求服务,打破过去的“老套”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模式,构建起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限时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又要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形成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互补的布局,使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需求性互补。所开设的专业应以学历教育为主,同时适当举办一些社会急需的“短、平、快”的专业技能培训,把高职院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多功能的教育培训中心。
总之,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对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也体现学校对行业发展、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应程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学校乃至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蕴启.融入行业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圈的高职办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2]陈向华.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赵明安.行业性高职产教对接机制创新与路径设计[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 行业性 区域性 专业设置
课 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性、区域性研究”(编号:GHYB110217)。
为了适应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历史发展基础和社会人文条件的种种差异,许多高职院校在强调行业性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区域性发展,以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使学校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打造自己。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要能够表现出特色,其关键在于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通过预测、分析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变革和产业发展的趋势,高度重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
一、专业设置应把握好方向盘
专业设置的方向定位是专业设置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满足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需求目标的重要保证。行业需求是指要使学校开设的专业具有行业特征,专业种类既要考虑行业技术标准要求,也要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需求是指学生主要来源于地方,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地方,其个人的发展由地方基本建设影响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所需的专业要考虑地方的经济建设规划、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等因素。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顾及行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为高职教育有效步入与行业企业布局、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专业设置应“变中求稳”
新兴产业的出现及行业的发展,都意味着对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行业的变革和某些低迷产业的改造也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为避免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过剩,需要改造老专业、设置新专业。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是产业发展中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的兴衰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旺盛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跟踪、预测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按大局和趋势来及时调整专业。这就需要解决好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矛盾,坚持以适应性为主导,发挥学校多年积累的教育资源稳定效益的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专业设置工作“变中求稳”。
三、专业设置应以“集群化”推动“分
散化”
专业“集群化”是指高职院校以服务某类行业和产业为目标,通过对行业、企业的产业链中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构建出相应职业岗位的专业集群,为行业、企业提供立体化、多功能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专业“分散化”是指专业设置时适度“多元化”。由于社会对某些职业的人才需求达到了极限,高职院校在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要开拓更加宽广的学生就业渠道,力求通过扩大人才培养的覆盖面来“多元化”设置专业。“分散化”可以是“集群化”的拓展,也可以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条件向相近行业和领域发展,也是规避专业“集群化”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专业设置时以“集群化”推动“分散化”,形成以“集群化”为重点兼顾“分散化”的专业布局。在这种专业布局中可以自然形成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表现出专业设置的主体性和分支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的优势,与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急需的辐射专业一起形成专业“一条龙”。
四、专业设置应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应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根据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条件,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能够使得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学校的支柱和窗口,明显地表现出学校的独特性和成熟性;这些专业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充足的教学条件,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实训、职业顶岗实习等模式,集中投入、加强建设、突出特色,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获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这样,既能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又能在社会获得很好的口碑,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专业设置应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向政府要投入或盲目使用自筹资金而不计教育成本。应按照集约化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理念,使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并考虑专业设置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分析成本,厉行节约,做好教育成本的核算。即要在一定的教育投入和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换取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缩短学校供给与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通过充分地论证预计设置的专业可能在多长时间段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至少在多少年内能够紧跟行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不会落后。
六、专业设置应合理确定办学方式
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应该提倡联合办学方式,如区域邻近或行业相关的同类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方式确定后,联合体应采取专业设置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开发、设置、调整和完善,共同为人才培养献计、献策、投入、共享。专业设置的合作方式主要应有两种,一是中心校辐射方式,即以师资、设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为中心校,以中心学校特色专业为主体的合作方式,一般由区域邻近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校组成,按照“自由组合、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则,由中心校负责实现优势互补、集思广益、专业化分工、“大家庭”综合管理。中心校统一兄弟学校的专业标准、布局和教学资源,但各校建制、行政管理和经费核算独立。二是集团化合作方式,即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以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高职教育办学联合体(高职教育集团)合作方式。成立高职教育集团董事会,在专业设置时统一办学观念,以设置的主干专业为纽带,以骨干学校和行业企业为核心,资源互补、各显其能、互惠共赢。 七、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
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类别、规格、数量和质量的总体要求,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设置“生命持久、前景看好、竞争力强”的“长线”专业。“长线”专业一般具有的特点是:学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稳定,质量考核保证体系严格,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完备。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出现,专业人才的类别、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满足长期需求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在行业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或针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某一重大项目,采取定向培养、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模式来设置急需的专业,即所谓的“短线”专业。“短线”专业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学制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八、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
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乃至生产管理的现代化都使职业分工的专门化逐步向综合化演变。高职院校应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设置面向社会的宽口径专业,注重专业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相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以有限的专业数量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职业岗位选择,减少由于专业不对口而造成学业资源浪费。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一面,在对“通才”需求加大的同时,也对“专才”有特殊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适应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个性和爱好,开设一些应用面不宽但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即窄口径专业。鉴于这类专业的适应性差,不利于毕业生第一次就业,也不利于毕业生今后的转岗和再就业,而且社会需求量有限,设置这类专业时应将其定位为订单培养、定向就业。
九、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互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需求服务,打破过去的“老套”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模式,构建起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限时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又要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形成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互补的布局,使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需求性互补。所开设的专业应以学历教育为主,同时适当举办一些社会急需的“短、平、快”的专业技能培训,把高职院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多功能的教育培训中心。
总之,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高职院校在行业性、区域性发展办学过程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对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也体现学校对行业发展、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应程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学校乃至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蕴启.融入行业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圈的高职办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2]陈向华.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赵明安.行业性高职产教对接机制创新与路径设计[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