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在婴幼儿湿疹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在婴幼儿湿疹中的意义.方法 设计自我对照实验方案,对入选的婴幼儿湿疹患者,使用8种常见的变应原,设立阴性、阳性对照,分别在患儿左右前臂曲侧进行传统和改良皮肤点刺试验,比较两组试验方法的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结果 248例数据中,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和传统皮肤点刺试验的过敏原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8.3%和38.7%.最常见的致敏原都是户尘螨和粉尘螨,提示尘螨在婴幼儿湿疹发病中的意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皮肤点刺试验效果较好,操作过程简便、安全可靠,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自制防晒乳膏的防晒指数SPF值和PFA值.[方法]体外法测定样品防晒指数:将样品以2μl/cm2的剂量涂抹于仿生皮肤3M膜上,然后用防晒指数测定仪测定样品的防晒指数.豚鼠在体防晒指数的测定:白化豚鼠48只,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不涂防晒样品,4组分别涂布自制防晒乳膏和对照样品(某市售防晒制剂),使用SUV-1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模拟紫外线照射,测定样品防晒指数.[结果]体外法检测自
期刊
报告国内首例获得性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患者女,55岁,2个月前无诱因于头顶部和枕部出现持续性胀痛.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提示:颅骨多发性病变,邻近脑膜线状强化.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阳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0×106/L,蛋白0.82 g/L,RPR 1∶4阳性,TPPA阳性;额骨骨膜梅毒螺旋体DNA阳性.组织病理示:颅骨
患者男,66岁.患者自2个月前偶尔于右前臂、右大腿皮下触及肿块,表面皮肤未破溃,包块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史,体重正常.体检:各系统均正常,全身其余部位未触及硬结及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前臂及右大腿皮下可分别触及单发的质硬结节,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破溃,硬结表面皮肤与周嗣皮肤颜色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生化系列及免疫常规均正常.行外科手术切除活检,术中所见,右前臂及右大腿皮下近
期刊
目的 探讨热处理与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作用对正常人黑素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20、30、50、70、90、120、180 mJ/cm2 NB-UVB辐射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选择最佳照射剂量;以42℃,1h为热处理干预剂量,将黑素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UVB组、加热组、UVB+加热组,连续干预3d,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
患儿男,5岁.因左下颌无症状斑块6个月余,于2011年3月15日来我科就诊.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局部外用喜辽妥和口服活血中药(具体成分不详)治疗2个月,皮损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发育和智力正常,无癫痫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期刊
例1女,72岁,主因左面部皮肤硬化1年、加速生长1个月入院.追溯病史,1973年患者不明原因发热伴鼻塞2个月,检查发现左下鼻甲肿物,病理报告为未分化癌.给予X线照射鼻两侧(照射剂量:0.557~0.645 C/kg)及左鼻腔(照射剂量:1.032 C/kg),共治疗78 d.出院后患者鼻腔干燥,左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双侧鼻腔黏膜苍白,X线照射区色素沉着.继续X线照射左鼻腔(照射剂量:0.637 C
期刊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PCBCL)的高发年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肿瘤登记中心共记录PCBCL 31例,其中26例临床资料完整.收集该2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部位、病变范围、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治疗方法、生存期等资料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处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
患者女,46岁。因下肢麻木8年、面部红斑伴下肢水肿2年于2010年9月3日入院。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以双足趾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小腿,未予重视。2年前,出现双手麻木、颜面部红斑,红斑可自行消退,同时有双下肢水肿,至当地医院就诊,予中药治疗后水肿可消退(用药不详),但红斑及下肢水肿症状反复发作。
期刊
患者女,30岁,2009年11月2日因面颈,胸背及前臂灰褐色斑丘疹20余年,面部多处肿物10余年来我院就诊患者7岁时,面部出现散在灰褐色斑点,随年龄增长皮损增多,逐渐扩展至胸背和前臂.12岁时,面部出现肿物,逐渐增大增多并伴有破溃.2006年于外院诊断为着色性干皮病,上唇肿物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行面部肿物切除术、二氧化碳激光烧灼术及上唇基底细胞癌放射治疗.治疗后上唇癌肿消失,而皮肤及软组织出现萎
期刊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病,而细菌对常用的外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正在全球范围内增加,这些药物包括莫匹罗星与夫西地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莫匹罗星的耐药率在拉丁美洲为1.3%,欧洲为8.7%,美国为32.5%;凝血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对莫匹罗星的耐药率欧洲为12.7%,美国为38.8%[1].Shah等[2]从英国一家医院皮肤科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对夫西地酸的耐药率为50%,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