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论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内涵与发展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虚静”是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它是关于艺术创作与审美态度的理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虚静”概念,不仅与“虚静”的哲学概念有关,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虚静”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虚静”论。
  关键词:虚静;审美意蕴;艺术;绘画
  一、虚静论的哲学审美意蕴
  虚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宗教、哲学、心理学,尤其是美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克鼎》铭文中所说的“虚静”,是指先祖生性率直朴素,即朴实、谦虚大方、心平气和、淡泊宁静。
  “虚静”说的渊源,毫无疑问,当首推老子。老子曾经提出“致虚极,守静笃”[1],他以为万物溯源则是“虚静”的状态,细究其意义,则为强调致虚守静。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的描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抟气致柔”中的“抟”有凝聚之意,“气”则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主要元素,是天地的本源。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内心完全安静下来时,会感受到身体的气息犹如婴儿般柔和顺畅。而“涤除玄览”,据陈鼓应注释说即是“洗清杂念,摒弃异见,而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2]。老子以为,世界的本原是虚无,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一切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循环往复,反反复复,但终究会回到“无”。世界的本质是“无”,是“道”,是“虚静”,其特性是自然无为。因此老子主张个人应追求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驱逐世俗名利之心,保持内心的清静与平和。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虚静”说,并更多地从审美的意义上来理解“虚静”。《庄子·人间世》中有:“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3]80庄子称“虚”即是“心斋”,也就是“坐忘”,即忘年忘义,忘其所受,忘天忘物,忘掉一切。由“虚”而“静”。庄子《天道》篇以对圣人的形容来描述了这种“静”的状态:“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3]247“静”是一种精神状态,可以滤除万物干扰。
  “虚静”对艺术主体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审美关系有着极大的影响。庄子以为,“虚静”是万物之本,是通往“道”的必由之路。庄子认为,世界上最高的境界是“虚”,这种境界的特点是“静”。庄子《天道》中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3]248在这里,以水作为人类精神的隐喻,旨在描述主体精神“虚静”的意境,以及庄子的“神”观念,如若要呈现出“虚静”状态,必须摒弃杂念,收心除欲,饱有心境恬静纯一。
  二、虚静论的艺术审美意蕴
  在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中,“虚静”占据着重要位置,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在魏晋之前,“虚静”更多地是指一种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尚没有广泛运用到文艺领域。直到陆机《文赋》让“虚静”这一概念在文学领域出现,才使得“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心境。在《文赋》中,陆机说道:“伫中区以玄览。”意在表达作家要进行创作需要思虑清明,心神专一,了解创作对象的外在与内在规律特征,以便能够对其进行深切的观察与阐释。由此可以看出陆机对“虚静”的精妙把握。
  “虚静”论认为艺术审美活动必须有凝神静思的心态。虞世南所谓“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4],恽南田所说的“笔笔有天际真人想,一丝尘垢便无下笔处”[5],指的都是进入“虚静”的极致——“凝神”的艺术创作状态,才能深入领会审美对象的外在和内在的规律特征。
  “虚静”论认为要想完成审美创造,审美主体必须去除外界与内心的干扰,正所谓“离山乃见山,执水岂见水”。审美观照必须超越世俗事物,摆脱与名利等私欲有关的外在诱惑。它不是用实践的眼光去寻求欲望的满足,而是进行审美观照,超越功利主义,正如郭熙所说,观察事物要“以林泉之心临之”。只有保持“虚静”,主客体进入物化状态,才能创作出无尚的艺术作品。
  三、中國传统绘画中虚静论的演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静”论极其盛行。宗炳在审美和艺术方面,提出了“澄怀味象”。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6]。“澄怀”即是达至洞澈而灵明的心性来看待物象,不沉溺于物欲与功利,“味象”是一种品味。“味”作为一种审美体验起源于宗炳的绘画理论,这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欢愉和享乐,属于审美之“味”。以“虚静”心态看待事物,是一种从实践和知识中解放出来的美的观照。因此,被感受的对象进入到审美观照之中成为美的对象,而自己的精神融入美的对象,得到自由的解放,使人能够忘却世间的名利,这便是“澄怀”的缘由,也是“澄怀”的结果。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山水画的作用是“澄怀观道”“澄怀味象”。领略玄趣,远离俗世,洗涤浊心,“自道而降便入精神”,静思方能得道。抛开事物的表层,需以虚静之心来观察,以本真状态去观照,这样才能使其与审美观照者主观精神融为一体,升华到一种“物化”的状态,进而使精神得到解放与自由并忘却尘俗。
  到了唐代,张彦远对绘画艺术欣赏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在宗炳的基础之上对审美观照的心理特点作了进一步分析。他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7]也就是说,若主体放空了思想、沉静心态,在审美活动中,便能获取对自然的“妙悟”,从而投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和庄子的“心斋”“坐忘”是相通的。
  宋元时期,众多文人学士如欧阳修、苏轼、米芾、赵孟等在儒释道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学养,他们对“虚静”的审美维度运用以及“虚静”美学意蕴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如欧阳修以“萧条淡泊”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来论画。而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中谈及笔墨竹画时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艺术家进入“神与物游”的构思状态,运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艺术,方能进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理想。“凝神”是实现审美观照的主观精神条件。对于艺术审美者来说,必须要有“林泉之心”才能发现艺术作品的价值。此外,米芾“墨戏”“平淡天真”的书画美学思想,也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论提供了新的维度。   唐宋以后,虚静论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往往与“意境”放在一起谈,参禅也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习俗之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提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其要旨是说意境的营造得益于虚空的心灵。正所谓,静穆之观照,进而产生心灵上的意境,而这种意境能够投射到艺术上的林泉之思、虚静之思、简朴之思。
  王维作为后世文人画的先祖,把“虚静”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中。“人心本于元气,元气被于造物,心善者气应,气应者物美。”他从道家的观点出发,认为客观事物的美是人的“善心”与物的“元气”的合二为一的产物。苏东坡总结了这一古典绘画美学思想,他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8]他强调必须以超然和高尚的志趣欣赏和创造自然意象的美。在文人画中,意象世界是一个净化和深化的对象,从特定的自然景物中分离出来,成为美和哲学的表达,虚静才能空灵,空灵才能深邃。
  由此可见,道家的这种以生命为本的哲学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中,其中的“虚静”论,凝神遐思,净化心灵,物我兩忘,滋养精神。在各具特色的古代绘画理论体系中,对“虚静”的关注和表达无处不在,“虚静”也是体现中国独特艺术精神不可或缺的美学范畴。
  参考文献:
  [1]陈鼓应.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157.
  [2]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3.
  [3]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13.
  [5]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974.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93.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76.
  [8]苏轼.宝绘堂记[M]//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6.
  作者简介:程思敏,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美学与艺术史论。
其他文献
原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和后来的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金云铭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管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能够跻身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此
2021年4月16日,第六届福建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大会、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工作会议暨图书馆“十四五”战略发展研讨会在福州大学图书馆召开。此次研讨会由
The precipitated phases in the WNZ,TMAZ,HAZ and BM of the friction stir welding(FSW)joint were observed using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and the l
以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介绍该馆运营现状,分析该馆业务工作与服务内容特点,认为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作用: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鹤龄图书馆以1853年(清光绪七年)捐建福州高级中学前身鹤龄英华书院的张鹤龄先生名字命名,是一座4层楼的独立图书馆,三面环江,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典雅大方,
The asymmetric thermo-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resistance spot welding technique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2 kHz)and direct current(RSWIFDC)on the high stren
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呼吁加大对书院的研究与保护开发力度。文章聚焦福建现存书院概况,重点关注其在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福建现存书院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意见
TC17 titanium alloy which usually used on the fan and compressor disk were selected.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of joint were investigated.Microstruc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w alloy steel strength level,more problems caused by welding are exposed day by day.Recently,the efforts have been paid to impro
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从文献捐赠的标准、流程、处置、转赠等方面对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捐赠工作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其具有信息公开透明、系统化便捷高效、尊重知识产权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