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沿海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形态变异分析

来源 :水产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山东沿海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形态变异与地理分化特点,采用形态度量学方法,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山东沿海菲律宾蛤仔的滨州无棣(WD)、烟台八角(BJ)、烟台牟平(MP)、烟台蓬莱(PL)、威海乳山(RS)、青岛丰城(FC)和青岛七沟(QG)7个野生群体共765个样本进行形态变异分析。结果表明:7个群体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仍为种群间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主要成分,第一主成分由壳宽/壳长、总重/壳长、壳宽/壳高决定,贡献率为57.36%,
其他文献
土壤呼吸的研究早在20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外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目前,有许多研究发现土壤呼吸具有很大的时空变化,为了更加准确了解与探讨土壤呼吸时空变化的规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总结了其变化特征。时间变化主要有日变化、季变化和年际变化。空间变异主要包括群落水平、景观水平、区域尺度和生物区系尺度四个方面,海拔梯度也会影响土壤呼吸。
收集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2019年红外相机调查中采集到的红腹角雉相关信息,使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预测红腹角雉在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其在春夏秋冬四季活动节律差异。结果表明,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红腹角雉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30.38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5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皮条河两侧中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中;在活动节律方面,红腹角雉在春季活动强度最高,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低,红腹角雉在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与春季
针对水体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恢复和扩繁期间受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鱼类影响的严重问题,3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采用网目为20 mm、25 mm、33 mm、40 mm、50 mm、60 mm、70 mm和80 mm的8种浮刺网串联而成的网具,按季度12次调查了杭州西湖子湖茅家埠、浴鹄湾、乌龟潭和小南湖4个湖区的鱼类组成。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样本1427尾,隶属于3科13属13种。其中,茅家埠水域以杂食性鱼类为主,乌龟潭和浴鹄湾水域以草食性
2017-2019年4月下旬和9月中旬,在水丰水库浑江口段至哑巴沟段,用网目8 cm、18 cm的流刺网和网目1 cm的地笼,共采集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cus样本171尾,研究鸭绿江水丰
研究了在Hns胁迫下,紫贻贝和牡蛎机体中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胆碱酯酶(CHE)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在低浓度的药品胁迫下,紫贻贝和牡蛎的机体虽没有出现死亡现象,但紫贻贝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牡蛎组织中的CAT、MDA和CHE对Hns反应最为敏感。随着浓度成梯度增高时,紫贻贝中SOD和CAT对Hns反应最为敏感,牡蛎中CAT和MDA对Hns反应最为敏感。因此可通过研究Hns对紫贻贝和牡蛎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机体内SOD、CAT和CHE活性
对来自全国14个省份171份木芙蓉资源在成都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部分资源(80.70%,分布于北纬32°0653"以南),在成都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保存的资源中单瓣型资源(包括单瓣红色、单瓣白色及单瓣白变红)占比为57.25%,略高于重瓣型(42.75%)。(3)保存的木芙蓉资源有63.04%结实,其中单瓣型的木芙蓉占比62.07%,来自福建的资源占比40.23%。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木芙蓉种质资源保存及推广应用将具有重要意义。
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属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其肉质鲜美,鱼皮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作为具有重要开发潜力的品种,目前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也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总渔获产量不高,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其人工繁育技术已获得成功,但关于幼鱼的运输方法还未见相关报道。现对六斑刺鲀幼鱼的运输方法进行探讨。
期刊
从患病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体表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菌株编号为BD1-5,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16S r RNA序列分析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等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患病白鲢体表皮肤溃烂,尤其尾部溃烂严重;对该病例主要组织进行镜检未见明显寄生虫;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 HV-Ⅱ)和锦鲤疱疹病毒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鲶、美洲鲶,属鲶形目,鮰科,1984年由北美洲引入我国,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的美味食品,加之无肌间刺,含肉率很高,深受消费者欢迎[1]。目前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养殖,有研究表明,流水养殖的鱼类具有较高的存活率[2]。为进一步提高其生长、存活率和经济效益等,探索以河水作为水源的流水池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方法。
【目的】研究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肠道形态结构、消化能力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始体重为0.28 g±0.01 g的健康克氏原螯虾幼虾600尾,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虾,分别饲喂商品硬颗粒饲料和发酵饲料,试验期32 d。【结果】①发酵饲料组幼虾的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但二者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②发酵饲料组幼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