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友的一封信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kk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祖国,在西班牙,只有很少的人能够靠写诗吃饭。诗歌是艺术的更为美丽动人的姊妹,有更多的追求者,但罕有人与她结婚。我们为什么写诗?出于虚荣,出于孤独,出于在语言上胜出的需求。写诗在很多时候比读诗要容易,所以出版的诗歌远远多于人们买的诗集。
  写诗是学习如何醒来,而同时又能让梦完好如初;写诗是为了解释之前不存在的事物,构筑一个能让语言和这些解释进入其中的精确的空间。
  我想你必定知道很多年前我们这个世界上曾经有预言家和女巫,但斗转星移,现在都没有了。尽管几千年前当我们说某个人是“诗人”时,并不意味着什么,今天也同样如此,但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人物,我们有一具确切而清晰的形体用于让我们做点什么。那些很久之前的东西我们理解起来费劲,离得很远的那些空间我们又看得模棱两可,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处于一种受骗的状态。朋友,我知道你离我很远,为了让你委身于最好的诗歌,我要向你解释诗歌在我这里意味着什么,一如诗歌在你的祖国。
  向那些写诗的人和生活里没有诗歌的人背过身去,这尽管很有意思,但在这封信里不是我谈论的话题。在这里,在西班牙,在欧洲,父辈们不同于他们的儿辈,后者不想继续追随一直以来的生活原则,也不再习惯与他人相处。不同于那些大师们,他们想越过他们的楷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定义诗人。这很有意思!我想解释一下,一个诗人为什么会因为事物的消失而不是事物成为其事物而去打开或毁掉它们——简单说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是被迫生活在这些事物当中的。当我们一直以来说花瓶是圆的就会说花瓶是圆的,但花瓶它本身就是圆的。全神贯注和其具有精确无比的特性,没有什么比这两点更能让诗歌成为诗歌了。诗歌于是就这样问世了,对我来说,诗歌是高于一切的、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背后的东西,就像约瑟夫·布罗茨基说的,诗歌产生于永垂不朽与转瞬即逝,产生于庞然大物与微不足道的相遇。诗歌就是不匀称。
  你想必知道西班牙并非是西语文学创作的中心,而是一个边地。这个创作中心是如此宽广,几乎等同于拉丁美洲这个概念。西班牙诗歌是一个小小地域里未成年的小妹妹。这个小妹妹年幼到几乎没有什么欲求,所以她很快乐但又很无助。西班牙有诗歌学校,就像别的学校一样,实际上它是一群伤心的学生组成的一个聚会。当然,这当中也会有大师。这个小妹妹一直怀有出阁嫁为人妇的情怀。
  通常,最有趣的诗人都是些怪咖,但就像航行在海上的船,后面有标记物标明它们寿终正寝的那一刻。诗人身后的追随者和批评就是他们的墓碑。西班牙有一群尚在世的年迈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里充斥着令人惊异的想象力,他们有着海量阅读量并乐于展现他们这一点。他们几乎用书创作了一个熊熊燃烧的火海,因而被人戏谑称为“新主义”。在他们之后是另一拨诗人,这类人并不想显摆他们的聪明,他们写一些诸如天真单纯的人如“我”喋喋不休地细数自己感情的诗歌,这类诗歌属于“经验诗歌”。再就是一群介于四十岁和五十五岁之间、题材花样百出的诗人,其中一些总是在叨咕宗教、光线和沉默;另外一些则常年用他们泛滥的感情在他们的诗里呻吟浴缸和红唇。此外,还有一些年纪已不小、以各种段子来玩文字游戏的家伙,他们以捡现代主义的废铜烂铁为乐。我也喜欢另外一拨用西班牙语(加利西亚语,加泰罗尼亚语和巴斯克语)写作的诗人,我羡慕他们那种能涵盖和从根子上破坏语言的写作能力。
  就像你看到的,我的朋友,从批评和诗歌写作学校的瞭望台望过去,目前西班牙的詩歌状况犹如一个征候,而非一种性格。
  要记住,我们不仅仅是单向度地属于我们的时间或者属于我们的国家。我们也不只是在昏睡中,有时候我们也会起床,去与那些身处远方的人建立起友情;我们起床,去与我们身边的人结成友谊。一个诗人完全可以与他的同行们结盟,不仅仅是在西班牙人和同代人之间,也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甚至包括那些不会说西班牙语的诗人。尽管我所说的并不新鲜,在欧洲,诗人们早已与那些死人和外国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本身就属于一种个人化的语言,在感觉中她很远,在音乐中她又很近。
  我在写什么样的诗?我不知道,也许诗歌是最软弱无力的。因此,我的第一本书最软弱无力之处就是写了怀疑和围绕在怀疑身边的那些事物。如今我们住在一个由屏幕和语词所构成的世界中,事物们彼此结成松散的关系并且漫不经心,它们重新变得脆弱,变得无能。我所能做出的努力是让语词扭过头去拯救那些事物,让它们重新变得真实——以另一种方式让我们(你和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其他文献
澄明的秋天让我开始学习  赞美。赞美一群蚂蚁  搬运树上落下的果子  贊美一阵秋风晃动树叶  布谷鸟“不古不古”的啼叫  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论  松针一样落在寂静的山林里  赞美秋光透过密林  洒在几株低矮的灌木身上  它们老得掉光了叶子  为一旁更小的野花  让出  薄薄的光阴
期刊
你老是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迷路  即使每一條路都有姓名  每个岔道口  都指明了方向  即使来去匆忙的陌路人  有别于另一堆陌路人  你,迷路  你回不到那个熟悉的小镇子  那里存在着许多未被命名的路带你回家  你记住了它们  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在你的记忆中  它们总是不能被喊住  所以调皮地向外使劲儿蜿蜒
期刊
杨树和槐树都是光秃秃的  榆树也是,泡桐也是  我站在村子中间,向上看  天也是光秃秃的。  没有云,没有鸟飞过  没有非落不可的雪  只有麦苗是绿色的  只有它的绿新鲜、饱满  自村子四周,向远方蔓延开去  看不到边的綠啊  看不到边的荒凉与繁茂
期刊
不要,不要再  用意義伤害,父亲。  这个又老,又瘦的  中年男人。不能背负太多  我想送他一条小河  清洗伤疤。可怜的  父亲,可怜的中年男人。  又老,又瘦,还驼背  是谁野蛮地把他  压成一张弓  揉成一座悲苦的大山  他有血,有肉  有硬朗的骨头  他和你我一样  可触摸,可拥抱  可以听见我们  喊他爸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哈尔滨市到处都是学诗的人,写诗是一种时尚,也是文学青年身份的象征。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疯狂,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追星族追星。  哈尔滨学诗的学校和地点很多,有道里文化馆诗歌班,有青年宫、工人文化宫诗歌班,但是最有名的主流的诗歌班应该算是哈尔滨日报新闻讲习所了。新闻讲习所分两个班,新闻班和文学班,文学班主讲诗歌,教师是哈尔滨日报副刊部的诗歌编辑聂振邦老师。聂振邦是从哈尔滨飞
期刊
灵魂的显影液  写诗度过糟糕的日子  就是从森林的当铺里赎回松鼠、野兔和陷阱。  一个人穷得只剩下信仰  还有珍爱的香柏树,膏油,光,盐。  扔出去的漂流瓶不会变成折返的  回旋镖。  真正的诗是一滴灵魂的显影液  照见你涂改过的足迹。负 轭  我们互为模具。倾轧,受限,  于流水的体内剥除反骨并按照寒意为彼此赋形。  一个人通过墙角的青苔和檐下的冰凌  延伸出对外部世界的爱。  光还没有照入深林
期刊
余固  余固,本名戴琨,1998年生。现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出没各处,时常走神。桂花公园  云的扉页上悬着词的嬗变。他不说,  他不得不說,所谓绿林,不抵一碗素浇面。  风筝云中捉小鸡,老鹰却盘旋在护城河  “你有没有见过一只云朵擅长游戏?”  四月里,金桂树羞于应变,以致子嗣  面孔相同。我压低帽沿,缩起身来取暖。  一丛欢爱难以消受,快门定格不了我。  总会丢失必要的修辞,那一个,与桂
期刊
一瓶酒摆在酒柜上  从没想过喝掉它  只想陪着它,在这里度过  近乎密封的一生  十年之后只剩半瓶,百年之后  只剩下一滴……  這无人打扰的过程  它走得缓慢、无声无息  为它除去灰尘,抵挡  丰收和落日。若想爱  它只能爱我  若想死,它只能死在幽深的瓶底  若想奔放一点,若想热烈  现在,还不到时候——  人间还没准备好,我还没为剧变  写下壮烈的檄文
期刊
柿子熟了  这熟透的小心脏点燃蓝色的潭水  深邃季节里最炫目的沸腾  谁的羞涩早已被秋风吹走  满树灯笼照亮谁私奔的前程  爱上山窝里的一株老柿子树  爱上它家乡的味道  从枝头采撷一枚红晕带走吧  像揣着自己那不知疲倦地  追赶太阳的童年瀑 布  像是没有源頭的疯狂  从天而降的鲁莽  让镜头刹那间惊慌失措  不顾一切的爱 在晕眩中  以圣洁之姿拥抱万丈红尘  把决绝的吻投向未知的渊薮  曾经多
期刊
原以为是泥与火的私语  饱含火和双手的意志  独自在黑暗中交出泪水  裂变,秘不可宣  用一片小小的残片  注释等雨的天空  解释唐宋的风骨  从美人叮当作响的裙角  遗落的是,繁盛  交出柔美  从此不再柔绵  缄口不提,疼痛  偶然注定必然  也請原谅,背叛  步入尘世  用一生盛装星光,雨露与天籁  经历了火  不再是泥  就算失足  也不再是泥棉 花  你要相信,一朵棉花  能装下若干朝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