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灵活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形式,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的时候,通过师生间的游戏:我把一张圆形纸片随意的分给两个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不公平,在通过让学生示范给我看,怎样才算公平的分法,由此引入“平均分”。这样的安排消除了师生间的上下关系,使我和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注重了这方面的设计: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四只灵猴分吃一个仙桃的故事情境,怎么分才公平呢?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怎么办?我用这样一句话引入“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学生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这个故事,开始有目标的学习。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我又设计了这个情境“小猴吃一个桃子的二分之一,大猴吃这个桃子的四分之一,他们为谁吃得多而争执”学生利用教学具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是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没,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联系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从知识转化到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大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学生看到三个同样大小的圆片被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出现的结果也不同时,通过他们的讨论发现中间的奥秘,解决问题“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会更少”。在教学中,渗透“猜测——验证——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新课标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的新知识,如果是动手操作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儿童在孩子时对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身不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一一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的发展。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出现,使学生亲自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进步。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如果老师能重视学生的提问,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饿认知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板书出来,再进行评价。因为板书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鼓励,是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呵护!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向,适应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鼓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的时候,通过师生间的游戏:我把一张圆形纸片随意的分给两个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不公平,在通过让学生示范给我看,怎样才算公平的分法,由此引入“平均分”。这样的安排消除了师生间的上下关系,使我和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注重了这方面的设计: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四只灵猴分吃一个仙桃的故事情境,怎么分才公平呢?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怎么办?我用这样一句话引入“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学生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这个故事,开始有目标的学习。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我又设计了这个情境“小猴吃一个桃子的二分之一,大猴吃这个桃子的四分之一,他们为谁吃得多而争执”学生利用教学具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是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没,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联系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从知识转化到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大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学生看到三个同样大小的圆片被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出现的结果也不同时,通过他们的讨论发现中间的奥秘,解决问题“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会更少”。在教学中,渗透“猜测——验证——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新课标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的新知识,如果是动手操作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儿童在孩子时对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身不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一一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的发展。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出现,使学生亲自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进步。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如果老师能重视学生的提问,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饿认知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板书出来,再进行评价。因为板书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鼓励,是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呵护!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向,适应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鼓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