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无锡纸马的文化内涵解读及比较研究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shan_l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地处江苏东南部,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其纸马艺术造型细腻精致、人物生动,在制作上采用印绘相结合的手法,用色整体雅致,具有东方神韵.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锡纸马作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民俗形态,代表了无锡地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对祖师经验崇拜的情感表达、对未知世界领域的无畏探索,同时还反映了人们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该文以无锡纸马为例,同时与永州纸马比较研究,考察其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其他文献
丁托列托是16世纪的威尼斯油画大家,由于特立独行的风格在美术史上颇有争议.该文以现场感为线索对其艺术进行考察,通过与前人同题材作品的比较,从构图、激情、色彩、戏剧性四方面分析丁托列托推进绘画现场感采用的方法与取得的成就;而后从艺术、社会、思想三个层面考察丁托列托独特风格的深层成因,探究丁托列托对时代特有张力在艺术上作出的回应:他绘画中的现场感由可见的视觉出发,最终指向本质上不可见的永恒与神圣.
在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儿童绘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儿童与各类文化相互交流的桥梁.现在,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层出不穷,传统文化也以绘本的形式大量出现在儿童读物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魅力,通过绘本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引入儿童生活,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绘画样式的同时不断创新,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风格的中国原创儿童绘本,使儿童在汲取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审美能力,了解了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因此,该文从几类传统美术风格入手探究原创儿童绘本中的美术样式发展.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作品《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创作于1806年,刻画了拿破仑正坐在皇位上的场景.画家运用了大量的图像语言,寓意丰富,细致地表现了拿破仑对于地位、权力的掌控.
《拙政园图诗册》为文徵明为其挚友王献臣的拙政园所绘,《芭蕉槛》为其中册页.该文考察《拙政园图诗册》的绘制背景及其所绘景物与拙政园实际造景的关联,立足明代园林文化的形态,通过对《芭蕉槛》的分析,论述芭蕉作为园林中的造景元素起于何时、芭蕉在园林造景中的文化意涵.
凃克在20世纪中国现代画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并在抗战美术、上海画坛、广西漓江画派中都有不同的影响.其艺术风格间接受到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在现代美术的地域性风格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凃克绿”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是广西风景油画的学术方向,研究其艺术风格是了解我国现代美术地域性和民族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凃克艺术风格的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该文基于此三阶段总结、梳理凃克艺术风格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对后续开展凃克研究有所助益.
徐渭性情特异,而其文学与艺术作品都具有个人特色、体现个人文艺理念,是“诗画人一体”的绝佳例证.徐渭对山水、人物、花鸟诸画科均有涉猎,作品尤以花卉最为出色.选择文人欣赏、百姓亦喜闻乐见的题材,运用独特的视角、技法加以重新解读、诠释,使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是徐渭绘画的一大特征.该文着眼于徐渭水墨花卉绘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如芭蕉、石榴、葡萄、牡丹,结合徐渭诗文集中的题咏之作,透过诗画合一的写意之作分析徐渭的经历、心境与人格.
扎染始于秦汉,兴盛于唐,是中国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染布技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云南周城、四川自贡、江苏南通等地区还保留着扎染的制作工艺.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因旺盛的生命力、特殊的资源优势和高产业附加值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扎染也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了产业升级.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地区间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有差异的.该文以江苏南通和云南大理周城为例,比较研究两地的扎染产业差异.
作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具有独特的魅力.《千里江山图》吸收了晋唐青绿山水的积色语言,并结合了宋朝青绿山水的作画方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面.该文从画作的内容、使用材料、结构探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艺术作品是个人思维、情感的物化显现,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造就了创作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理念.此外,时代背景、社会观念和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客观条件,也会影响创作者创作需求的形成和表达方式的选择.由此可见,个性的差异融入整个创作过程,并形成了差异化的艺术风格与观念,这种特征即作品的个性.该文以风景绘画为例,解读与研究画面个性化视觉语言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在风景绘画中,作品的个性化视觉语言的形成取决于创作者及其对自然风景、思想感情的二次再现的过程.
秉承“少即是多”的日式极简主义理念与道家美学提倡的简朴之美具有文化、艺术方面的共性.该文将道家美学与日式极简主义对照,探讨两者的简朴精神形式、美学共性及观念影响,对当代简朴精神作出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