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生命教育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绝望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他认识到生命有意义。生命教育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一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家长教养的冲突矛盾激化,如果不适时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引导,很可能导致更多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接二连三看到不好的新闻报道,一个初中男孩因为妈妈在走廊上扇了他一巴掌,就从楼上一跃而下自杀,一个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
   大家都在不停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怎么能够因为一个巴掌就放弃生命呢?怎么能够因为学业无法及时完成就放弃生命呢?在围观者看来,这些放弃生命的人让人无法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应该如何进行?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停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孩子有自杀意图时,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安抚孩子呢?有人会说:“有什么想不开的,想想你的父母,你要是死了,他们该多伤心” “现在的孩子就是过得太好了,吃穿不愁,天天就想着无意义的事情,就想着自杀,我们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也没有想过自杀。”还有人在孩子已经很伤心的时候,告诉他:“病房里有那么多人等着医生去救命,你还想死。” “我们那时候日子过得多苦,也没有像你们这样,为什么不能想开一点,你这孩子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想开一点什么事情都没有。”甚至还有一些人会告诉孩子:“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些人完全不能理解,对一些人来说,活着其实比死亡更可怕。所以当这些看似励志的话语说出来时,反而会让这些有轻生念头的人觉得不被理解。
   这些话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指责,告诉孩子想自杀是不对的,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是不孝的。这些话语真的有用吗?真的能够用这些话让孩子重新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吗?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了茫然,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做过一个调查,他发明了一个词叫“空心病”,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中,有30%—40%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们活得很茫然,一旦完成了高考这个目标,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他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只知道考好大学、选择好专业,但是却不知道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当一个年轻人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时候,这就会是他的一个很大的困惑。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时会觉得生活这么难,而孩子们还在无病呻吟。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思考生命,思考生活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課题,只有把这个课题完成好了,他们才能够顺利向成人阶段过渡。
   那么在这个阶段,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现在的孩子,不再像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样,在跟很多孩子沟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理想丰富多彩。
   有的孩子想成为很厉害的主播,有的孩子想成为明星……大家的理想非常多样化,不再像过去一样,一旦想到理想,都是当老师、当医生……
   我们应当在孩子青春期时就帮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会反驳我说: “他们才多大,他怎么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怎么知道哪一个专业、哪一个行业好呢?根本就不是他想的那样。”
   但是当你的孩子有他的想法时,我们首先应当去听他为什么想?我们认真听了以后,再告诉他:“你想成为一个好的主播,你知道全中国有多少主播吗?为什么只有李佳琦、薇娅能够成为最知名的主播呢?他们为了这个职业又付出了什么呢?”
   帮助你的孩子成为自己,首先是尊重他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一定是在变化的,也可能到了高中时他反而想去当医生了。
   这个时候,我们并不要打击孩子的想法,说他的想法是不对的,而是告诉他应当去走什么样的路,才能够实现理想。
   成为孩子真正的后盾
   很多时候我们说给孩子安全感,那安全感是什么呢?当孩子决定放弃生命的那一瞬间,家长并不是最后的安全感,而往往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放弃生命时,往往不是他生而无望,而是想到父母知道自己遭遇某件事的反应,他觉得那才更可怕。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孩子,他因为网贷想要自杀。但其实他的网贷数额并不是很大,欠了8万块钱,对于这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完全可以负担,但他不愿意告诉父母他欠了8万块钱。为什么?他不想去面对父母,他觉得只有一死才能够弥补对父母的愧疚,才能够弥补自己犯下的错。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这个想法非常幼稚可笑,没有什么错是要用生命去买单的,但是为什么孩子理解不了呢?因为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家长急于去推脱,急于展示自己的权威性:“你看我早就告诉你了,如果你早听我的,你会怎么样?”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些,孩子需要的只是你告诉他:“不论有什么事情,爸爸妈妈永远和你在一起。”
   所谓坚强并不是孩子在磨难中形成的,真正的坚强是心中有爱,是相信无论怎样,依然有人爱我,这才是坚强真正的力量。
其他文献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他所依附的人(通常是母亲)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恼情绪和不安行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最常见的就是从熟悉的家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从爸爸妈妈身边来到谁也不认识的集体当中。  分离焦虑一般是在孩子8个月~12个月时出现,18 个月时达到最高峰。主要是由于婴儿与母亲或照顾他的人离开时,面对着不熟悉、不能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不
期刊
前阵子,我到幼儿园调研,遇到一件事,让我很想谈谈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   当时,老师带着孩子们做积木搭建的游戏,材料用的是木制积木,主题是让孩子们搭一栋高楼,其中有两个男孩,以下称为男孩A和男孩B。   A的高楼搭到一半时,因为一块积木没放好,高楼塌了一大半。A“哇”地一声就哭了,情绪一下没有收住,A挥手把剩余的高楼也一并推倒了。   另一边,B也在搭着他的高楼,过程中也因为有一块积木没放好,
期刊
芦花是一只家鸡,但它却离开了家,离开了它的主人,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寒冷的严冬,北风吹得它的羽毛歪歪斜斜,它的脚踩在冰冷的雪地上,冻得它身体直打战。饥饿几次消磨它的意志,让它在家门前徘徊,可它还是坚持了下来,它宁愿过着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也一定要逃离那个家,那个曾承载着它的温饱的家。  家里有它朝夕相处的鸡兄鸡妹,它们曾一起唱歌、啄米,一起嬉戏玩耍,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呀。它曾想与鸡兄鸡妹就这
期刊
我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探索,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法制建设期等阶段,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我国民办高校党的领导和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决策监督作用发挥有待加强;党务队伍人员有待加强;党建思政经费难以落实。对此,应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质量;完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提升党组织书记素养;健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隐身”一词,想必大家对它都不陌生.经常出没于各种玄幻类的小说,动漫,电影中,例如《哈利·波特》中作为死亡圣器的隐身斗篷,哆啦A梦口袋中的隐身衣……rn但其实很多视觉隐
期刊
早期诱发是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我于198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研究中提出来的.它的含义是,对年龄在8-18周岁,智力发展在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的少年儿童,可以有意识地诱
期刊
最近,《向着明亮那方》——一部根据原创绘本改编的合辑动画电影,发布定档海报,将于8月7日上映.家长们何不一起来看这部令人期待的影片,借着假期好好地和孩子们相处,聊一聊共
期刊
民国初年,大当家歹福的妻子赵红烛产下一男婴。  红烛读过诗书,为儿子取单名彪。  一日,歹福外出归来,听到屋里传来红烛嘤嘤的哭声。  “夫人,为何这般伤心?”  “彪儿七岁了,也没先生教他識字,难道要为娘的亲自教不成?”红烛抹了一下泪,说,“当初抢我上山,百般讨好才嫁了你,真后悔自己看走了眼。”  歹福听毕,愧疚地说:“夫人息怒。俗事缠身,倒把家事忘了。明日就到城里请先生,好吗?”  红烛破涕为笑
期刊
每当看到宝宝圆滚滚的身体,被颤颤巍巍的小腿支撑着,家长们就觉得宝宝腿部的弯曲程度似乎更明显了,于是不禁产生了这个想法:早早让孩子站立,腿会变弯!   没有证据表明站立会让孩子腿变弯   事實上,觉得宝宝腿弯和“站得早”分不开的人,真的是想多了!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的文献,发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站立早晚对孩子的腿形是否有影响。   一般来讲,4个月左右孩子就会蹬腿了,在父母托牢上半身的情况下有弹跳
期刊
每次下班回到家,還没进门,远远地就听到相差三岁的两个儿子又在为了一点小事起了争执。我一进门,小儿子立刻就扑上来,委屈地说:“妈妈,哥哥打我。”他指着被打的部位向我控诉哥哥。小儿子话还没说完,大儿子已经气急败坏地在替自己大声辩解:“他不会弄,我教他,他不听,非要瞎弄。”   一般情况下,为了尽快平息他们之间的“战争”,只要听到老二的哭声,我直指老大:“你怎么又欺负弟弟了,不知道让着弟弟吗?”我自以为
期刊